劉峰利,湯書脘,汪丹,陳蕓,石建寧,倪偉
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眼科,陜西西安710100
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是一種具有較大可能性導致患者失明的疾病,視網膜裂孔是導致本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有研究結果指出,白內障手術與近視治療手術是導致視網膜裂孔出現的主要誘因,此病多發生在60歲以上的人群[1]。對于視網膜裂孔范圍大且有明顯臨床癥狀的患者,盡快選擇高效的視網膜激光凝手術能在很大程度上阻止裂孔范圍的進一步擴大,但是對于視網膜裂孔范圍較小且并未有明顯視網膜淺脫離的患者,是否選擇手術治療在臨床上存在較大爭議[2-3]。術后的護理對于提高手術效果,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前饋控制護理是在對患者基本信息進行了解的前提下提前預測可能出現的風險與不良結果,同時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盡可能降低風險發生率。本文主要研究前饋控制護理對眼底激光光凝術后患者的恢復及并發癥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在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眼科接受眼底激光光凝術且符合以下納入和排除標準的100例視網膜裂孔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經過相關檢查觀察到視網膜存在明顯的馬蹄形裂孔,且眼部存在明顯的黑影飄動、閃光感等臨床癥狀者;②視網膜裂孔≤1 PD者;③不存在視網膜脫離情況者;④單眼病變者;⑤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裂孔非馬蹄形者;②視網膜裂孔>1PD者;③合并有視網膜脫離情況者;④屈光介質渾濁影響對視網膜的觀察者;⑤合并有其他視網膜、視神經等相關疾病者;⑥有內眼手術史者。按護理方法不同將所有患者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18~69歲,平均(54.36±9.21)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20~67歲,平均(54.81±9.96)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和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選擇用同一種激光光凝儀由同一組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包括圍手術期對患者與其家屬進行健康宣教,術中護理人員協助醫生與患者進行手術,術后對患者病情進行監測,出院前交代患者具體的復診時間囑咐患者按時就診。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前饋控制護理,具體方法:(1)對常規護理模式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①接受眼底激光光凝術的患者均存在心理脆弱、視物不清等特點,均會對手術效果與術后恢復情況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②患者在自行滴麻藥時若身旁無醫護人員對其進行觀察,缺乏有效的行為護理,極易導致術后眼部水腫的發生。③手術時間較緊、節奏較快可能會導致醫護人員對患者信息、手術部位、手術藥物等資料的核對出現錯誤。(2)實施前饋控制護理:①組建護理小組:由護士長為組長對護理中的高危環節進行監控,護理過程均由專人負責,嚴格把責任落實到個人。制定獎懲制度,科室負責人進行定期的檢查。質控小組各司其職分工明確,將護理模式轉變為前瞻性環節預控。②醫護人員嚴格遵守“一宣二查三對”的制度。一宣即健康宣教。二查為對手術儀器進行檢測,確保藥物正確有效、器械性能良好、敷料無菌完整。三對為在整個圍手術期醫護人員依次核對保證手術部位、手術眼別、手術方式、手術用藥的準確性。③制定前饋手術護理流程:進行術前宣教,與患者溝通,讓患者了解手術的基本情況。手術當天核實患者信息與手術所需物品,確認手術否有特殊要求。術前1 h核實對患者信息,對患者進行散瞳。手術過程中充分對瞳孔進行散大處理后,護理人員幫助固定患者的頭部,囑咐患者雙眼不能隨意轉動雙眼,以防止激光對黃斑區產生傷害。并提前告知患者術中可能會有刺痛、眼球脹痛、頭暈的情況出現,若難易忍受,可通過舉手示意。術后瞳孔散大期間禁止患者對強光進行注視,避免對視網膜產生損傷;術后由于角膜表面接受了麻醉,角膜會出現短暫性喪失知覺的情況,避免揉眼導致的角膜上皮損傷。在實行護理風險管理后進行后續護理方案的修訂,從而有效對護理進行完善,提高護理管理的質量。由質控小組對護理人員進行考核,合格后才能參與到研究中。④優化準備、接送、溝通的流程:在術前夜班護士與主刀醫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充分對患者的情況與術中的特殊要求進行了解,通過與患者交流溝通幫助患者緩解不安的情緒。在手術過程中巡回護士要對手術的進程進行密切關注。(3)改善住院環境:護理人員對患者的住院環境進行排查,發現并積極處理排查中所發現的問題,通過住院區域選擇圓形的凳子與桌子,在地面設置防滑墊,清理走廊過道中的障礙物,設置專門的活動區域等方法提高患者住院過程中的安全性與舒適性,防止圍手術期患者跌倒。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方法(1)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評價標準[4]:治愈,半年內患者手術裂孔視網膜周圍的色素與瘢痕有明顯的增生,視網膜周圍不存在脫離的情況;好轉,原病變部位情況出現明顯的好轉或情況不再進展處于穩定狀態;無效,原病部位不穩定且繼續發展,并出現其他部位的病變。(2)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如患者術后是否出現眼球疼痛、結膜充血、頭疼等并發癥。(3)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選擇自制《護理滿意度評定表》,具體標準:得分在100~96分為滿意,得分在95~91分為較滿意,得分小于90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例數+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100.0%,明顯高于對照組9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63,P=0.022<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比較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6.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6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840,P=0.055<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例)
2.3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研究組護理總滿意度的96.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91,P=0.027<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眼部屬于較為脆弱與敏感的器官,眼底激光光凝術手術是治療眼部疾病的一個常用方法,但是圍手術期的護理是一個較為繁瑣的工作[5]。眼科手術存在精密、復雜、不確定與并發癥較多等多種風險,因而早期對護理風險的發現、預防、控制在眼科護理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6]。目前,我國眼科的護理通常是結合經驗與較為傳統的護理模式,容易出現實際需求與護理對策相脫節的情況,從而難于有效保證護理中的安全性[7-8]。前饋控制護理是一種基于風險護理干預的護理模式,沒有前饋控制作為依據的護理均存在盲目性,只對臨床治療結果進行監測而不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是無意義的。本次我院就前饋控制護理對眼底激光光凝術后恢復及并發癥的影響進行研究。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前饋控制護理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采用常規護理的患者,由此可知,采用前饋控制護理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治療總有效率,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這可能是由于前饋控制屬于一種前瞻性技術,在眼科手術中前饋護理的運用能夠實現“防患于未然”的目標,通過前饋控制干預能夠有效提前對不利因素進行干預,從而保證了手術的安全性,避免了潛在的風險有效消除安全隱患,降低這些風險因素可能給患者造成的損傷,從而提高患者的手術成功率[9-11]。
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采用前饋控制護理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明顯高于采用常規護理的患者,這可能是由于前饋護理守“一宣二查三對”制度,在患者入院時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評估,有效對前饋控制方案進行個性化的定制有關,并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改善了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了患者的配合度與護理人員的風險防控意識,也提高了護理的安全保障與護理質量,再加上對住院周圍環境的改善,有效降低了客觀風險因素的發生率[7,12-13]。同時,護理在術后強調了在麻醉后角膜表面知覺明顯減退,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加深了其對并發癥的認知程度,從而提升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前饋控制護理能夠有效提高眼底激光光凝術后的治療效果,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