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中共西寧市委黨校,青海 西寧 810000)
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各級政府和相關單位開展了以農村經濟為主體,以鄉村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同體實施策略,以期能夠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發達、鄉村環境適宜居住、鄉土風情文明友善、鄉村生活富饒美好的效果[1],從而為解決“三農”問題不斷努力。我國民族眾多,有很多鄉村地區保持著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為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2]。對于其他地區來說,民族村寨承載了當地少數民族發展過程中獨特的文化體現,無論是建筑、服飾、飲食還是民眾的生活習慣、節慶習俗[3],都具有很大的吸引性,所以以民族村寨為基礎來開發鄉村旅游產業,高質量開發民族村寨旅游,來帶動民族村寨經濟發展,是引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一個切入點[4]。民族村寨旅游高質量發展,需要有效地發揮民族村寨自身的旅游優勢,充分融合民族村寨的獨特文化、新穎服飾、別致美食、特色建筑等,通過創新旅游資源、優化民族村寨旅游管理模式等諸多機制和發展路徑來實現民族村寨旅游高質量發展。
當前由于地理原因和經濟因素,很多民族村寨的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再加上存在的建設之處,一般都是隨著人口規模增加而慢慢建設形成村寨形式,很少有民族村寨的建設采用了統一規劃來建設整個村寨,所以導致了當前民族村寨少有現成的旅游基礎設施供民族村寨旅游使用。此外,當地民族村寨經濟相對落后,在開發民族村寨旅游的過程中,對于民族村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鮮有大量資金投入來加強相關建設,這樣就導致了對應旅游設施的不完善[5]。
民族村寨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主要表現如下:第一,出行和住宿不變。不少民族村寨地區,現代化道路建設比較少,即便是政府部門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財力來完善道路設施建設,但是覆蓋的也僅僅是主干道,對于對應民族村寨的道路建設仍然存在不少不足之處。這就導致了游客在民族村寨旅游時,不得不考慮出行問題,而相關服務配套不完善更是讓游客“望而卻步”[6],制約了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此外,在游客住宿方面,民族村寨旅游住宿投入相對較少,尤其受旅游淡旺季的影響在住宿方面的建設更是難以令人滿意。所以,很多民族村寨在旅游經濟帶動旅游設施建設的良性循環之前,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完善相應基礎設施,但是在這方面很多民族村寨旅游還存在諸多問題。其次,在餐飲方面,很多民族村寨旅游區域的餐飲往往會出現隨大流的現象,美食街大都是常見的燒烤、炒飯等等,對于本地民族特色美食的開發和充分利用相對較少。當然,出現這種雷同現象的原因在于旅游村寨居民的自身因素,根據研究表明,很多地方的村寨民眾旅游參與度非常低[7],不僅僅是表現在直接參與上,而且表現在主動創新方面。
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對于民族村寨的旅游開發必不可少,但作為民族村寨旅游的核心資源,加強對民族村寨的保護以促進民族村寨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是重中之重,不少民族村寨區域的負責人,面對市場利益開始動心,往往會出現“竭澤而漁”的想法,但對民族村寨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反而會加重對其的消耗,反而會造成民族村寨旅游發展變成了“一錘子買賣”。這種過度開發和利用的行為,是嚴重忽略了對游客情感熏陶的利用[8],單純期望利用旅游資源來獲取旅游資源反而往往適得其反。
在民族村寨旅游發展過程中,有非常多的資源可利用與高質量發展,比如各種利益文化、禮俗風情、節慶活動、祭祀活動等[9]。但是,民族村寨的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仍然存在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于核心競爭優勢資源的過度開發。不少民族村寨的負責人為了能夠吸引游客,直接將村寨中最具吸引力的建筑或其他資源等開放給游客,這樣的行為引得游客絡繹不絕,但是也正是這樣的旅游行為讓民族村寨中的核心競爭優勢資源遭到了不可逆的損害,使得原本作為旅游重頭戲的資源喪失了競爭優勢,引發了民族村寨的萎靡。第二,過分保護核心競爭優勢資源。有的民族村寨對于特色民族的資源非常看重,尤其是與外界溝通較少且思想僵化的民族老人非常注重自己的特色資源,對于原本具有旅游競爭優勢的資源往往秘技自珍不漏外人,導致了旅游資源的浪費。這種行為表現了村寨居民對民族村寨旅游的參與度不夠,自我效能比較低,對于村寨旅游的開發來說是非常不利的[10]。也有不少民族村寨為了發展旅游,想到了仿造的辦法,但是由于仿造技術差、質量粗糙且缺乏吸引力,反而吸引不到旅游客戶,這也不能促進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所以,對于民族村寨旅游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是難以尋求二者之間的平衡點,一個需要開發來吸引旅游,促進鄉村旅游經濟發展帶動鄉村振興,一個是保護旅游資源以維護核心競爭優勢,促進民族村寨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從這一點上看,二者的目的是相同的,即發展民族村寨旅游提升鄉村經濟促進鄉村振興,但是要二者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來深入研究。
對于民族村寨旅游資源開發深度不夠、創新不足是制約民族村寨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原因,這也是民族村寨旅游作為旅游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對于民族村寨旅游,常見的開發方式都是淺層次的開發,例如直接參觀民族村寨的建筑,觀看民族村寨的歌舞表演等等,這種簡單的旅游開發模式在最初的鄉村旅游發展時還能夠引起人們的好奇心,但是隨著經濟新常態的出現,鄉村旅游市場也出現了供給側不平衡的現象,越來越多的游客對于初級簡單的旅游項目的好奇心越來越小,這也就導致民族村寨傳統的觀光、欣賞型的旅游項目逐漸喪失了旅游市場,即便是擁有諸多原本屬于核心優勢的旅游景區也開始處于弱勢地位[11],這對于自身旅游經濟的發展來說非常不利。
民族村寨特色資源的開發利用落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簡單的觀光式開發。對于民族村寨特色旅游資源,直接采用開放觀光式旅游[12],配上解說員來讓游客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建筑等。越來越多的人對于這種模式喪失了興趣,期望能夠出現各種不同形式的旅游項目來滿足游客精神心理層面更高層次的需求。第二,傳統的歌舞表演。為了彰顯自己民族村寨的風土人情,不少民族村寨舉辦歌舞表演來表現自己的服飾文化、節慶文化等,從頭到尾十幾分鐘到一個小時不等,這種表演形式,很多游客可以通過互聯網絡來了解,甚至可以看到更加新奇的表演內容,而民族村寨常規的歌舞表演難以令游客滿意,游客們滿懷希望觀看卻失望而歸,極大地損害了游客的旅游體驗。對于民族村寨特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往往停留在初級開發應用層面,難以滿足當前旅游市場游客的高端需求,所以民族村寨旅游也要順應時勢進行旅游資源開發創新,突出自己的競爭優勢,讓民族村寨旅游能夠始終在旅游市場上保持吸引力,從而帶動旅游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民族村寨旅游高質量發展要有科學有效的運行機制來保障,筆者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為民族村寨旅游高質量發展構建了“1344”的保障機制,其中,“1”是一個目標,始終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3”是三個核心,即高質量發展民族村寨旅游的核心,包括堅持民族村寨旅游開發、堅持民族村寨旅游資源保護、堅持民族村寨旅游品牌構建;“4”是四個原則,即民族村寨旅游發展的基本原則,包含政府主導原則、堅持民族特色原則、推動資源整合原則、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4”是四條發展路徑,即通過加強民族村寨旅游設施的建設和保護、突出旅游資源開發創新、加強文旅融合、實現體制創新的發展路徑來推動民族村寨旅游高質量發展。如圖1所示,為民族村寨旅游高質量發展機制。

圖1 民族村寨旅游高質量發展機制
民族村寨旅游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是初衷,更是目標,所以要始終本著促進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來發展民族村寨旅游經濟。
民族村寨旅游高質量發展,要堅持民族村寨旅游高質量發展的三個核心,首先要堅持對民族村寨旅游資源的開發,這也是發展民族村寨旅游的基礎和前提,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民族村寨旅游經濟的發展,促進民族村寨旅游產業的形成;其次要堅持民族村寨旅游資源的保護,這是堅持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對民族村寨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并重,才能有效確保民族村寨旅游保持市場競爭力;最后,要堅持民族村寨旅游品牌的構建,在民族村寨旅游經濟穩定發展過程中,打造民族村寨旅游品牌是將其做大做強的關鍵,更是推動民族村寨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后續有效措施,在民族村寨旅游鞏固穩定發展的前提下,打造市場品牌,形成市場凝聚力,繼而逐漸形成民族村寨旅游產業,有效實現鄉村振興戰略。
民族村寨旅游高質量發展,要堅持四項原則。首先,要堅持政府主導的原則,民族村寨旅游發展,要在政府的統一規劃和主導下有序展開,同樣的通過發展民族村寨旅游來引導鄉村振興離不開政府的政策、資金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所以要始終跟隨黨和國家的腳步,在政府部門的引導下展開民族村寨旅游;其次,要堅持發揮民族特色的原則,民族村寨旅游不同于其他類型的旅游,民族特色是其核心的旅游資源,只有始終圍繞在民族特色的周圍,開展旅游開發創新和特色資源保護,從而提高民族村寨旅游核心競爭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再者,要堅持資源整合的原則,民族村寨旅游發展,要立足于民族村寨,積極整合民族區域的特色資源,將民族文化、服務、風俗、藝術等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資源和民族村寨的農業產業進行融合,推動民族村寨旅游多樣化發展[13];最后,要堅持市場導向的原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要以市場需求為前提,滿足旅游市場需求為目標,充分分析游客需求的前提下,來創新性地開發民族村寨旅游資源,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提高自身的市場占有率。
民族村寨旅游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投入。調查顯示,旅游地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一項能夠決定游客旅游體驗高低的重要指標。民族村寨旅游區域基礎設施要充分考慮游客需求,通過完善交通出行設施、餐飲和住宿設施來保證游客出行游玩的基本需求。同時,在民族村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要加強對民族村寨旅游資源的保護,不能一味提高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而忽略了地民族村寨旅游資源的保護。
第一,加強交通出行的基礎設施建設。首先,完善路標指示系統。對于游客來說,民族村寨旅游是在一個相對擁擠且交錯復雜的環境中出行,很多遠道而來的游客初到此地不明所以,很容易迷路。為了能夠給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要完善路標指示系統,在民族村寨出入口位置安裝全局指示圖,在交叉路口當前位置圖以及主要景點的路標指示等,并且要在民族村寨旅游入口處構建“旅游服務中心”,其中提供溫馨耐心的咨詢服務,并通過印刷簡單明了、明確易懂的出游指南單頁來讓游客能夠享受到“線下導航”的溫馨服務。其次,完善交通服務設施。構建完善的停車場、加油維修等基本服務,并且能夠為游客提供其他額外的大型服務咨詢,例如拖車等等,從而有效保證自駕游客無須擔心車輛問題而放心游玩。
第二,要規劃和建設特色餐飲和住宿設施。在民族村寨旅游區域合理規劃餐飲與住宿區域,尤其是要充分融合民族特色餐飲、小吃等餐飲業,將其放置在民族村寨旅游的關鍵位置,從而能夠讓游客在到民族村寨旅游區域時,隨時隨地地享受到當地美食。在規劃和建設餐飲設施時,可以考慮與食物種植、生產相結合,例如特色餐廳建設在農田、食品加工區域旁邊,或者在特色餐廳旁留下農田、食品加工區域位置,游客可以自己去田里采摘新鮮時蔬作為配菜,且自己直接選擇需要制作原材料,從而讓游客感受到民族特色食品的制作過程,放心享受特色美味佳肴。在住宿設施的建設方面,要充分考慮與餐飲、景點的配合,避免吃飯、住宿、游玩不在一處而四處奔波的情況發生。具體的住宿設施建設過程中,要考慮實際的住宿環境質量,不能因為過渡突出民族特色而忽略的最基本的住宿需求等,只有為游客營造一個溫馨舒適衛生的住宿環境,才能真正讓游客在酒足飯飽、游玩勞累之余,感受到更加貼心、放心的服務。
第三,加強對民族村寨資源的保護。在加強民族村寨旅游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中,勢必會對環境、村寨建筑等造成損害,所以對于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要充分加強民族村寨資源的保護,通過做好統一規劃和設計,有效地避免對民族自然資源、村寨建筑或其他自然、人文設資源的破壞。要加強自然資源的保護,很多民族村寨大都臨山而建或依水而居,在建設旅游基礎設施過程中,要通過做好規劃來避免對各種自然資源的破壞,例如將停車場以及車輛維修加油服務建設到離村寨較遠的偏僻區域等。要加強對人文資源的保護,很多民族村寨無論是寨內還是寨外都會有村寨建設過程中的人文建筑等,這些都是民族文化傳承,代表了民族特色,所以基礎設施建設也要避免對這類資源的損壞,規劃好餐飲、住宿的位置,確保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保持民族村寨的原生原色。
民族村寨旅游高質量發展,要突出自身的旅游發展競爭優勢,在當前旅游市場新常態狀態,要加強自身旅游產品的開發與創新,通過深層次地民族村寨旅游資源的開發,打造自身村寨旅游的優勢產品,提高旅游市場競爭力。
第一,優化民族村寨旅游的特色。民族村寨旅游的特色,要通過優化旅游生態、滿足旅游生活、創新旅游生產的方式來突出民族村寨旅游的特色。優化旅游生態,就是以民族村寨旅游特色為核心,完善旅游生態體系,將游客的衣食住行等進行融合并優化,讓游客在去民族村寨旅游的過程中,體驗游玩娛樂的同時,還能夠享受到家一般的享受;滿足旅游生活,是以民族的特色文化為核心,打造一個結合游購娛樂多方位的旅游生活體驗,真正實現既能游玩、又能購物、又能娛樂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生活[14];創新旅游生產,即從旅游產業的角度上講,將整個旅游生產產業進行創新,創新旅游產品、創新食宿環境、創新娛樂體驗等等,通過真正實現旅游服務的創新,來有效提高民族村寨旅游自身優勢,推動旅游供給側改革,實現民族村寨旅游的高質量發展。
第二,增加民族村寨旅游項目產品。促進民族村寨旅游產品類型多樣化,是提升旅游競爭力,促進民族村寨旅游快速發展的有效方式之一。民族村寨旅游要從不同的維度出發,來設計各種類型的旅游產品。例如從游客的需求角度多樣化旅游產品,借助自己的民族村寨特色醫學,構建旅游淡季的旅游養生產品,通過在民族村寨中的養生旅游,來讓游客到此地修身養性。借助民族特色文化的影響力,構建民族教育體驗產品,能夠讓民族學、人文學的學生可以到實地進行考察學習等。例如從對民族村寨旅游資源保護的角度,根據旅游資源易損屬性構建觀光類、體驗類、模擬類的旅游產品,對于易損的民族村寨旅游資源,加強旅游防護,并將其開發成觀光類旅游景區,僅供游客遠距離觀光;對于不容易破壞的旅游資源,可以開發成體驗類的旅游項目,讓游客可以親身參與其中,正式感受民族特色的不同之處;對于需要嚴格保護的旅游資源,可以將其發展歷程或相關的故事內容,開發成模擬類的項目,借助現代的3D體驗技術,模擬還原當時的故事場景,并對相應的資源有更加深入的認識。通過增加民族村寨的旅游項目,可以有效提高旅游吸引力,但是本質上是基于民族村寨自身的自然資源或人文資源的優勢進行深層次的開發,比如常見的高山休閑運動旅游、綠蔭養生醫療旅游等,這些都是增加自身旅游項目的方式,只要在堅持對旅游資源保護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創新性地開發出各種民族村寨旅游產品,就能夠促進民族村寨旅游高質量發展。
文旅融合是促進民族村寨旅游供給側改革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促進民族村寨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通過文旅融合來有效實現民族文化、民族村寨旅游以及相關產業的共同發展。
第一,加強產業融合。以民族村寨旅游為基礎,以民族特色文化+民族村寨旅游為出發點,積極實現文旅產業與民族村寨發展過程中其他的相關產業的融合,只有這樣才能接住民族村寨文化打造旅游核心競爭力[15],帶動或輔助民族村寨旅游的高速發展。依據民族村寨當地生活的特點和優勢,來實現旅游產業、文化產業與之相融合,以茶產業為例,我國南方地區的民族村寨在茶葉種植和茶葉生產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優勢,民族村寨旅游可以在文旅融合的基礎上,加強與茶產業的融合,實現“民族文化+民族村寨旅游+民族茶生產”的產業融合新模式。首先,在原有的茶園基礎上,打造茶葉生產示范園,并將茶葉采摘、茶葉生產等相關工序也都建設在茶葉生產示范園范圍內;然后,將茶葉生產示范園打造成民族村寨旅游的項目之一,可以讓游客來親身體驗茶葉種植、采摘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制茶工藝、民族特色茶道文化等;最后,將民族特色茶茶葉打造成文化產業,促進民族茶品牌、茶道、茶具等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最終能夠實現:民族村寨旅游帶動茶葉產業發展、茶葉產業豐富民族村寨旅游、民族特色文化壯大旅游和茶產業的發展效果。加強民族村寨旅游產業融合,是以民族村寨的文旅融合實現與其他產業的融合,達到強強聯合的正向推動效果。不同的民族村寨可以根據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來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比如民族村寨文旅產業與醫療養生產業融合、民族村寨文旅產業與民族工藝品制造產業融合等,充分發揮各個產業的優勢,達到強強聯合正面效果。
第二,加強產品創新。在產業融合的基礎上,要實現產品融合,以推動民族村寨旅游經濟的發展。以民族村寨旅游為基礎、以民族文化產業搭建新平臺,在不同產業融合的基礎上,實現對相關旅游產品的創新。例如,借助民族村寨的圖騰認知和精神追求,來打造專門的學習教育型或科研型的文化旅游項目,通過深挖民族的精神追求、民族圖騰崇拜文化,來打造該民族的人文科研基地,為民族學或人為學的專家學者或師生提供一個親臨現場、感受學習的機會,并且根據最終的研究成果,研發出一系列的專題型的文化旅游產品,從而讓民族村寨旅游項目更加豐富。根據民族村寨的特色生活環境,構建體驗型的民族田園風光生活旅游產品,融合農耕、節慶體驗、日常生活等諸多體驗的旅游產品,讓游客真正感受到不同類型的旅游項目,帶動其他融合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民族村寨旅游高質量發展,是在鄉村旅游市場進入新常態階段的要求,需要民族村寨積極響應供給側改革之外,還需要在體制上進行創新,創新管理體制、創新發展機制,才能有效實現民族村寨旅游經濟轉型,帶動產業升級,真正實現民族村寨旅游產業改革、多產業協同發展的局面,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第一,創新民族村寨旅游的管理體制。民族村寨旅游的管理體制是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前提,而靈活有效的管理是推動民族村寨旅游改革和創新的關鍵,民族村寨旅游管理體制要與時俱進、順應時勢地進行改革創新,從而讓民族村寨旅游管理目標更加明確、運營更加靈活高效。首先,要明確民族村寨旅游管理的目標,從政府各級部門到民族村寨管理的基層,都要明確提高管理效率、促進民族村寨旅游升級的目標,在同一目標指導下明確各項工作開展;其次,要創新管理架構,對于民族村寨旅游管理的部門架構和相關職能權限進行管理,采用企業扁平化管理架構,縮短旅游管理深度,加大職能部門的相關權限,繼而提升管理效率和協同配合的效果;最后,創新旅游管理制度,實現民族村寨旅游與同區域內旅游景區的配合,打破傳統的認知壁壘,建立一個包容、開放、靈活、高效的民族村寨開發機制,有效保障民族村寨旅游的高質量發展。
第二,創新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機制。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上,創新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機制,要做到開發與保護并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首先,可持續發展對于民族村寨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方面,要將民族村寨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放在第一位,切勿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丟棄長遠利益,通過創新性地開發和利用來有效保護民族村寨旅游資源的傳承與發展;其次,要擴大可持續發展的范圍,在旅游產品開發、生態環境利用等諸多方面要堅持二者的平衡,保證民族村寨旅游資源的開發不會給旅游資源造成損害;最后,要注重民族村寨居民在心態和利益上的可持續發展,要在利益分配等方面充分考慮民族村寨居民的合法權益和既得利益,只有這樣才能讓民族村寨的居民始終堅持旅游的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民族村寨旅游高質量發展引導鄉村振興,筆者構建了“1344”機制,即始終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目標,堅持民族村寨旅游開發、堅持民族村寨旅游資源保護、堅持民族村寨旅游品牌構建的高質量發展的民族村寨旅游核心。堅持政府主導原則、堅持民族特色原則、推動資源整合原則、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的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加強民族村寨旅游設施的建設和保護、突出旅游資源開發創新、加強文旅融合、實現體制創新的四條民族村寨旅游發展路徑,從而有效保障民族村寨旅游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