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9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題為“氣候變化2021——物理科學基礎”的報告,報告首次將碳氫化合物的全球變暖潛能值(GWP 值)列入官方統計數據。
報告顯示,天然工質丙烷(R290)的20年GWP值為0.072,100年GWP 值為0.02;丁烷(R600)的20年GWP 值為0.022,100年GWP 值為0.006。
上述數據遠低于傳統的假設數字。從歷史上來看,由于R290 的化學式中包含3 個碳原子,因此假定其GWP 值為3。同大多數HFCs 工質相比,這一數值已經很低,但現在來看,其比R290 實際可造成的GWP 值仍高出很多倍。
來自英國制冷劑研究機構Re-phridge 的Daniel Colbourne 博士解釋說,“歷史上,人們認為R290 工質的GWP 值為3,因為其化學式是C3H8,包含3 個碳原子。因此,理論上,當它在大氣中降解時,會與氧氣(O2)結合產生3 個二氧化碳(CO2)分子,這種假設在很多報告和論文中都有提及。”
將碳氫化合物添加到GWP 值列表中并不是報告唯一的變化。在分體式空調產品中,R32 作為替代制冷劑之一,目前IPCC 已經更新了其100年GWP 值。在上一版報告中,R32 的GWP 值約為675,低于2025年1月1日將于歐盟生效的分體空調制冷劑GWP 值不能高于750 的上限。但IPCC 數據更新后給出的R32 100年GWP 值為771,這意味著從2025年起,R32 可能在很多歐盟新空調設備中被禁用。
據IPCC 報告顯示,R32 實際測得的20年GWP值比理論數據高得多,為2 690。IPCC 新氣候報告的總體結論并不樂觀,報告顯示,自1850~1900年以來,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全球升溫約1.1 ℃(1.98 °F),而未來20年,全球平均溫升將達到或超過1.5 ℃(2.7 °F)。
報告認為,“除非現在立即、迅速和大規模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將全球溫升限制在接近 1.5 ℃(2.7 °F)甚至 2 ℃ (3.6 °F)范圍以內將是無法實現的。”
(來源:中國家電網)
據悉,天津港集團將C 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打造成全球首個人工智能“零碳碼頭”, 將于今年底竣工投產。碼頭裝卸設備、水平運輸設備、生產輔助設備等全部采用電力驅動,能源消耗百分之百來源于“風、光、儲一體化”系統,同時采用先進能源監測技術,對碼頭各類能源消耗進行實時統計分析,確保實現零碳排放。
“‘零碳碼頭’設計吞吐量達峰年能耗為4 700萬千瓦時。為實現能源需求量全部綠色供給,建設2 臺4.5 MW 風力發電機和1.83 MW 光伏發電系統,與碼頭主體在年底前同步投入使用。”天津港集團科信設施部副總經理陳艷萍表示,隨著碼頭吞吐量的增加,2022年將對風機和光伏發電系統再擴能,因此“零碳碼頭”是動態的“零碳”。
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趙洪波表示,研究院目前正在與天津港合作,依托“零碳碼頭”項目開展相關技術攻關,包括把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技術應用到港口領域,把傳統裝備工藝改造升級智慧化,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爭取在各個方面把碳排放降到最低。目前技術方案已經編制完成,隨著天津港首個人工智能“零碳碼頭”的啟動,未來將把技術應用于更多的港口。(來源:新華網)
據悉,日本松下電器公司將停止在巴西的電視機和其他音頻設備的生產,今后將聚焦于以電冰箱和洗衣機為主的白電領域。隨后松下會將電視生產集中至中國臺灣、馬來西亞和捷克等3 據點,主因和中國大陸、韓國廠商之間的競爭激烈,導致電視事業獲利惡化,因此期望藉由將自家生產集中至高階機種、且計劃將低價機種委托TCL 代工生產,借此強化獲利能力。
此前,松下已在陸續結束在日本、越南、印度等地的電視生產業務。松下電視事業在截至2019年度為止、連2年陷入虧損,2020年度則受惠宅經濟需求、成功轉盈,不過若要維持穩定獲利、有必要進一步進行固定費用的刪減措施。
松下發表公報指出,早在2012年,松下就已經重新規劃新的業務支柱,對電視機和音頻設備的依賴總體上正在下降,而在其他大型家用電器方面則取得了進步,且每年都在增長。(來源:新浪科技)
8月17日,奧馬電器公告稱,TCL 家電集團擬要約收購上市公司22.99%的股份,價格為6 元/股。若要約收購完成,TCL 家電及其一致行動人最多合計持股占奧馬電器已發行股份總數的50%。
日前,TCL 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接受采訪時表示:“現在這個階段,我們支持奧馬冰箱團隊把核心業務繼續做好。我們收購奧馬,是因為奧馬冰箱業務一直很健康,在冰箱這個行業也很有競爭力。奧馬電器的問題是有一些非冰箱的業務,主要是一些互聯網金融的業務,一直對公司的經營業績造成很大的影響,我們當務之急就是把互聯網金融業務剝離、清理。”(來源:中國家電網)

8月18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了海爾智家名為《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快速構建綠色低碳再循環體系》的文章,在國家政策《關于鼓勵家電生產企業開展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的通知》指導之下,做出企業的解讀。
針對廢舊家電去向不明等行業痛點,海爾智家利用標識解析技術,每一臺機器都對應唯一一個舊機碼,基于卡奧斯-海馬系統全流程可視,在收、儲、運、拆、用各個環節都可溯可查,保障了舊機的有效流轉,規避了過程中違規處置的風險,提高了上下游企業的運轉效率,可以保障廢舊家電得到安全、高效、合規處理。
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海爾智家擔負起“先行先試”的責任,以回收業務為切入點,向拆解環節延伸,打造“回收-拆解-再利用”產業閉環的綠色再循環體系。目前海爾智家的拆解廠建設正在快速推進,今年5月已完成奠基。按照規劃,工廠將開設8 條全品類家電拆解線、10 條塑料改性造粒線,預計2022年3月正式投產,投產后每年可拆解200 萬臺廢舊家電,改性造粒3 萬噸。
根據目前的規劃,海爾智家這一工廠將實現5 個首創:首創“碳中和”工廠,大量使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首創互通互相智能核查體系,與生態方合作,利用影像識別技術形成中央大腦,實時監測核查數據,做到零差錯、零漏項;首創智能分揀系統,通過人工智能+視覺識別技術,對拆解后的物料進行自動細分和和篩選,增強再生料應用;首創全鏈路數字化系統,從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到數據應用,數據驅動全面制造,全面賦能工廠數字化運營,提高運轉效率;首創行業無限進化、價值循環的生態體系,將再生料重新應用到海爾智家產品設計中,實現企業內材料的再循環。(來源:新華財經)
8月24日,韓國三星集團宣布,該公司未來三年內將向其半導體、生物制藥和電信業務部門投資2050億美元(240 萬億韓元),以增強其全球影響力,并在下一代電信和機器人等新產業中保持領先地位。
三星集團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投資計劃將“幫助三星在關鍵行業加強其全球地位,同時在新領域引領創新”。三星集團補充稱,該公司還將尋求企業收購。在半導體方面,該公司表示,將尋求提高尖端技術,以滿足“長期需求,而不是短期變化”。
集團首先將擴大在半導體領域的投資;將投資14 納米以下DRAM(動態隨機存儲器)和200 層以上V-NAND閃存等;開發系統存儲器尖端工藝;今后3年至少投資50 萬億韓元在美國建晶圓廠;并且將加速企業并購。
在新一代通信領域,三星集團將在加強軟件能力方面集中投資,致力于新項目領域和產品組合擴張。在AI、機器人和超級計算機等未來新技術領域加大研發力度,參與第四次產業革命。
此外,三星集團還將擴大生物制藥事業。該集團表示,在目前運營的三家工廠的基礎上,將新建兩家制造廠,以進軍疫苗生產領域。
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在DRAM 和閃存價格上漲的推動下,三星電子半導體產品的銷售額在今年二季度超過200 億美元,時隔近3年再次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廠商。數據顯示,在今年二季度,三星電子半導體產品的銷售額為202.97 億美元,較一季度的170.72億美元增加32.25 億美元,同比增長18.9%。
研究機構Trendforce 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DRAM 價格第二季度環比上漲27 %。這種存儲器廣泛應用于服務器、智能手機和其他計算機設備。NAND閃存芯片價格上漲8.6 %。這種芯片在數據存儲市場需求旺盛。(來源:中國家電網)
8月15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基于我國第一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中國碳衛星的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觀測數據,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碳通量計算系統,獲取了中國碳衛星首個全球碳通量數據集。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結果,標志著我國具備了全球碳收支的空間定量監測能力,是國際上繼日本、美國之后的第三個具備該技術的國家。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大氣科學進展》雜志。
二氧化碳是地球大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會產生較強的溫室效應,被認為是造成氣候變化的關鍵原因。為減緩二氧化碳過度排放造成的氣候變化,1992年以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逐步對各國碳排放狀態加強約束。《巴黎協定》提出,2023年起,每五年進行一次全球盤點的計劃,以評估各國的實際行動在減緩氣候變化中的貢獻。
為了觀測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日本于2009年成功發射了國際上第一顆溫室氣體專用探測衛星GOSAT,美國OCO-2 緊隨其后,于2014年發射升空。2016年12月22日,中國碳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升空并在軌運行,成為國際第三顆溫室氣體衛星,其目標是實現對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高精度監測,為碳排放科學研究提供衛星資料。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碳同化系統與全球化學輸送模式相結合,成功同化衛星觀測數值與模擬數值,得到了最接近真實情況的數值。研究結果表明,與先驗通量相比,不確定度減少了30~50 %。
更重要的是,利用中國碳衛星觀測資料,科研人員估算了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共12 個月的全球陸地碳凈通量。估算結果與利用日本GOSAT 衛星和美國OCO-2 衛星資料的估算結果大體一致。這表明我國首顆碳衛星具有了全球碳通量監測的能力。
對此,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中國碳衛星是我國第一代溫室氣體監測專用衛星,實現了空間溫室氣體高精度監測的從無到有,邁開了重要且艱難的第一步。未來,我國將以碳衛星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研發新一代的溫室氣體監測衛星,服務于全球和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來源:人民網)
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奧利弗·施密特教授領導的國際團隊成功研發出迄今為止最小的生物超級電容器,這種生物相容性儲能系統為下一代生物醫學的血管內植入物和微型機器人系統的應用開辟了可能性。
微電子傳感器、微電子機器人或血管內植入物的小型化正在迅速推進。但此前已有的亞毫米范圍內的能量存儲設備,即所謂的“微型超級電容器”,由于腐蝕性的電解質存在泄漏的風險,不適合人體內的生物醫學應用。因此,開發微型、高效,并且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能量存儲設備,用來驅動微型系統在人體內可靠運行,成為該研究領域最大的挑戰之一。

德累斯頓萊布尼茲固態和材料研究所施密特教授領導的國際團隊成功研發首個滿足上述特性的生物超級電容器。該能量存儲設備體積僅為0.001 mm3,為此前最小能源存儲設備的1/3 000。但它仍然能夠為血液中的微電子傳感器提供高達1.6 V 的電源電壓。此外,它還具有完全生物相容性,可用于人體醫學研究,并且可以通過生物電化學反應補償自放電行為。
該研究及樣品制備主要在開姆尼茨工業大學納米膜材料、結構和集成中心進行。利用折紙技術,將生物超級電容器組件所需的材料置于晶圓表面上的高機械張力下,隨后以受控方式將材料層從表面分離,通過張力能量的釋放,材料層會纏繞成緊湊的3D 組件,并實現高精度和高成品率(95 %)。
實驗表明,生物超級電容器在血液中顯示出優異的使用壽命,16 h 后仍能保持初始容量的70 %。它還可以從人體自身的反應中受益,天然存在于血液中的氧化還原酶和活細胞能將組件的性能提高40 %。此外,科學家們還利用微流體通道模擬各種尺寸的血管,測試了生物超級電容器在各種流量和壓力條件下的行為,結果表明其可以在生理相關條件下良好且穩定地工作。
為了驗證生物超級電容器的實際工作性能,研究團隊創建了一個完全集成的超緊湊型能量存儲和傳感器系統,實時記錄血液中的pH 值以幫助預測早期腫瘤。科學家們將pH 敏感的生物超級電容器集成到環形振蕩器中,以便根據電解質的pH 值改變輸出頻率。通過“瑞士卷”折紙技術形成管狀3D 幾何形狀,3 個與傳感器串聯的生物超級電容器實現了特別高效和自給自足的pH 測量。(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