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超燕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復課沒幾天,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出現了數起學生自殺事件。學生輕生讓我們感到非常痛心,也讓許多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產生擔憂,可見,學生的心理健康多么重要。現代社會,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要經過專業培訓持證上崗,但唯獨父母是“無證上崗”。家長教育具有典型的“三無”特性:第一,教育對象無法選擇。子女一出生即為父母的教育對象;第二,教育工作無法辭職。學校教師有輪流更替,父母則是終身制;第三,教育遺憾無法彌補。父母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有時候犯下的錯誤、留下的遺憾很難彌補。基于這樣的情況,教師對家長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就尤為重要了。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成為呵護學生心理健康的“守護神”。
在多年與家長接觸中,筆者發現,一些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法有四種現象很突出:
1.父母包辦、事無巨細,生怕學生犯錯,替學生做選擇;
2.總是以自己的想法要求學生,把期望強加給學生,自以為是;
3.總是批評、指責、打罵、呵斥、說教學生;
4.實施所謂的“快樂教育”,任由學生自由發展,沒有約束。
在這四種家庭教育狀態下,學生要么任性沒有規矩,要么不自信、自卑焦慮。科學研究證明,一個人的基本態度、行為模式、人格結構,在嬰兒期的親子互動過程中早已奠定基礎,再經其后的兒童期、青年期等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逐漸形成個人的獨特人格。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子女的生理健康、態度行為、價值觀念及未來成就。面對新時代的教育特性,筆者清醒地意識到,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如果我們能引導好家庭教育,改變家長某些不良的教育方式,我們的教育效果就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在此,筆者很高興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
一、制止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溫暖學生的內心世界
以暴制暴,只能讓學生口服心不服,容易陽奉陰違,學會說謊,產生暴力傾向或行為。有一位家長總是說孩子喜歡說謊、不老實。在平時的學習中,筆者也發現這學生一到聽寫、測驗就喜歡做一些偷看書本和偷看旁邊同學答案的小動作。在與父母溝通中,筆者發現,這位學生不敢瞅他父親一眼。學生有些無關重要的、很自然的小動作,父親都非常嚴厲地瞪眼或者呵斥,學生馬上默不作聲或者一動不動了。這樣的學生看上去很聽父母的話,其實內心是不認可父母的教育的。長期下去,學生就會養成叛逆、暴躁的脾氣,而且為了不受家長的責罰,就會編造謊言推卸責任。了解到這樣的情況,筆者耐心與學生家長溝通,要求他們要平和地與學生交流,注意傾聽學生的心聲。為了防止學生家長控制不住情緒還是對學生任意呼斥,筆者要求家長如果想打罵學生先給筆者打電話。經過筆者的疏導,及時阻了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慢慢地,這名學生的家長的教育方法變溫和了,學生也改變了說謊的壞習慣。父母要想和學生平等交流,同理心溝通,良好的親子關系不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有效。
二、要有靜待花開的耐心,學會接納學生的錯誤
“孩子太難教,甚至都想放棄了”家長中持這種態度的大有人在。筆者利用班級微信群展開了這樣的討論:孩子難教怎么辦?筆者先讓家長們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提出問題。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學生學習不自覺。筆者問了一句:“你們哪位家長學習自覺的?”結果大家沉默了。孔子說過:“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成年人都做不到的,怎么要求學生卻理所當然了?家長要求學生完美,可是學生要求家長完美了嗎?在筆者的循循善誘下,家長們慢慢學會接納學生的不足,耐心陪伴學生成長。許多成年人喜歡按照自己的年齡尺度來要求學生,這對學生是多么不公平。
三、擁有欣賞學生的眼光,給予學生積極向上的原動力
在家長眼里,“優秀的孩子似乎都是隔壁家的孩子”。工作三十一年來,家長們跟筆者談論學生時,還沒有一個會主動夸自己孩子的,總是不自覺地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不好的“標簽”。每當這個時候,等他們停下話后,筆者都會一本正經地說:“您以后不要這樣說我的學生,我很不高興,也希望以后不要再這樣評價我的學生!”家長們聽筆者這樣一說,都會愣住了。筆者接著說:“孩子身上的問題,不是天生的,多數是你們家長造成的。”然后,筆者耐心跟家長交流,直到他們心悅誠服。在每個單元測驗后,筆者只允許家長跟學生分析學習情況,根據存在問題制訂下一步學習計劃,不允許因為分數進行簡單粗暴的責罰。凡是家長有責打學生的,筆者都會馬上找他們聊天,引導他們向學生道歉并改進教育方法。為了讓家長學會欣賞學生,筆者會經常不定期發布要家長回家表揚和鼓勵學生的作業,讓學生們在肯定中積極樂觀成長。給學生自信,讓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最好的方法就是學會欣賞學生。
四、授予學生“尚方寶劍”,當好學生的“保護傘”
很多教師都說筆者治班非常有辦法,學生們都特別聽筆者的。其實,筆者的法寶就是引導好家長,給予學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學生就是家庭的縮影,學生身上有問題,家長身上找答案。要解決學生身上的問題,從源頭治起,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們進步了,最高的獎勵就是得到教師的“免罰金牌”——一個月內家長不能責罵處罰,只能跟學生以朋友身份講道理。家長們說,學生們為了得到教師“免罰金牌”這個“尚方寶劍”,不僅聽話了、努力了,而且家長自己在教育學生時也能控制情緒了,親子關系越來越好,教育效果也越來越明顯。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學生不夠好,而是家長的某些教育方式不太適合。教育相對來說是“拼爹拼媽”。真正的“拼爹”,是“比拼父母”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處世方式。無論什么樣的家庭,家長應盡自己的力量給孩子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每個學生都值得被給予盡可能多的機會。引導好家長,就拼好了“爹媽”。筆者很享受自己與家長溝通的過程,感受到因為家長的進步帶給學生們的受益,這就是筆者追求的最高教育境界。愿我們每一位師者,都是學生心理健康成長路上的“守護神”,都是學生心靈中最可依靠的一根“救命稻草”。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