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藝術家手作書收藏者 王驥
眼下,坐落于上海浦東新區的金橋碧云美術館內,一座為愛書之人打造的“迷宮”在高樓林立間悄然落地。在這里,薩爾瓦多·達利、安迪·沃霍爾、常玉、趙無極、朱德群等藝術大師以書為媒進行了一場創作比拼,用藝術的語言為觀眾“讀”詩、“講”故事……
據了解,這場主題為“迷宮:匹諾曹、桃花源或安迪·沃霍爾、馬致遠,以及趙無極、帕拉迪諾——藝術家手作書收藏展”是國內首個世界頂級藝術家手作書展,由藝術家手作書收藏者王驥、著名作家許知遠與金橋碧云美術館聯合策劃呈現。
作為一位眼光獨到的藝術家手作書收藏者,王驥收藏了200多本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手作書,橫跨19世紀至20世紀,不少更是出自舉世矚目的藝術家之手。此次展覽從王驥的收藏中精選出14本藝術家手作書,包括薩爾瓦多·達利、安迪·沃霍爾、常玉、趙無極、朱德群、井上有一、帕拉迪諾、蕭勤等東西方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代表了藝術家采用書籍形式協同藝術創作的最高成就。此次亮相的大多數藝術家手作書更是在國內首次公開展出,難得一遇。
藝術家手作書兼具藝術品與書籍的雙重屬性,一本藝術家手作書就是一場紙面上的藝術展覽。在這個數字化閱讀時代,藝術家手作書因其稀缺性而成為更值得珍視的“寶藏”,正如許知遠在展覽前言中所指出的:“博爾赫斯曾說,書籍是記憶和想象的延伸。比起印刷工業生產的現代書籍,這些手作書更是如此。它溢出的記憶與想象帶著濃郁的個人風格,其中不斷乍現的靈光,更是這機械復制時代所匱乏的。”
近日,《中國收藏》雜志記者特別邀請王驥做了一次專訪。在去現場看展之前,不妨先跟隨他的指引,找到真正能夠通往“迷宮”深處的那把密鑰吧。

坐落于上海浦東新區的金橋碧云美術館內,14本藝術大師手作書構成了一座書籍與藝術品的“迷宮”。據悉,此展將持續至10月10日。
《中國收藏》:“迷宮:匹諾曹、桃花源或安迪·沃霍爾、馬致遠,以及趙無極、帕拉迪諾”,這一展覽主題令人玩味,您能解讀一下其中的關鍵詞嗎?
王驥:這個展覽的名字來自于策展人之一許知遠。這是許知遠首次跨界擔任一個藝術展的策展人,因此想法比較“跳脫”。他問我,一個藝術展為什么不能起一個很長的名字呢?我回答說沒問題啊,當然可以。于是,主題詞“迷宮”的后半部分出現了匹諾曹這樣的虛構人物、桃花源這樣的虛擬場景、趙無極與安迪·沃霍爾這樣的藝術家,甚至還有一位馬致遠這樣的中國古代詩人。這些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的名字,為什么會組合在一起呢?這里面隱含的線索,就是藝術家手作書。
至于“迷宮”,則是許知遠在欣賞這些藝術家手作書之后的感觸之凝練,他寫道:“記得那個迷醉的下午,幾杯酒之后,這些書籍將我帶入迷宮,你打開達利的畫冊,卻走進桃花源,你掀開安迪·沃霍爾的番茄罐,匹諾曹的頭卻冒了出來……天光漸暗之時,你覺得自己踏上了刮著西風的古道,騎一匹堂吉訶德的瘦馬。這是王驥創造的迷宮,它不斷讓你陷入迷途。但這迷途,或許比正確的方向更令人心神蕩漾。”
展覽名稱中的這些名字,似乎耳熟能詳一般親近,又看不見摸不著一樣遙遠;翻開一本又一本,從一個語境切換到另外一個語境,看似山窮水盡疑無路,倏忽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像在迷宮中行走,但無論如何,迷宮中一定會出現能夠觸動觀者的那一本書。在策展的場景設置中,我們也秉承了這一理念,在展覽動線的設計上頗費心思,以期讓參觀者“沉醉不知歸路”。

《中國收藏》:此前我們已了解到,您收藏的藝術家手作書多達200余件,此次拿出了其中14件來辦展,那么策劃展覽的主題和內容時,您是如何考量的呢?
王驥:在這次展覽的展品選擇上,我與《書之極》的出版人張向東、金橋碧云美術館的館長林薇女士,執行策展人石一帆、李笑林、竺韻以及特邀策展人許知遠共同商定選擇了這14本書。
我們綜合考慮的是以下因素:第一,書籍的形態應該更加豐富,拓寬公眾對于傳統書籍的認知,從書籍的場域跨入藝術品的場域,應該有順暢的銜接;第二,力圖多角度展現東西方藝術觀念的融入、西方藝術家對于經典作品的闡述,以及中國藝術家作品中不可替代的東方內核;第三,是否能夠構建場景化的呈現方式,以拉近觀眾與藝術家手作書之間的距離;第四,作品是否便于展示,是否有留待觀眾探索與回味的裕量。


展覽現場以一幕幕沉浸式劇場的形式,將每本藝術家手作書的風格特點立體呈現在公眾眼前。
《中國收藏》:作為策展人,您在布展的過程中可謂親力親為,能舉幾個例子來分享一些將“書”變成展品的陳列巧思嗎?
王驥:例如意大利藝術家帕拉迪諾(Mimmo Paladino)的作品《匹諾曹》,這本書尺寸巨大,展開后的寬度超過一米。有朋友之前來我家欣賞它的時候,由于桌面上放不下,只能在地上打開,大家圍成一圈,跪在地上翻看,無意中產生了一種對藝術大師的作品“拜讀”的效果。
在展覽中,我們也希望復制這種“拜讀”的儀式感。另外,也考慮到這本藝術家手作書是藝術家用藝術的語言去闡述一個經典的童話故事,可能會受到小朋友的歡迎,因此為其量身定制了15個展柜,展柜的設計非常低矮,貼近于地面,對于小觀眾更為友好。
此外,安迪·沃霍爾的藝術家手作書制作于1967年,這一階段是他著名的銀色工廠(Silver Factory)時期,因此我們在場景構建時以大面積的銀色為背景,并復制了巨幅的書中頁面以及立體的罐頭形象作為裝置呈現,與書籍實物相互對應,實際展示效果非常好,也是整個展陳中最吸引觀眾拍照的場景之一。
值得一說的還有蕭勤創作的藝術家手作書《夜光杯》,由于其作品及書中八位古代中國詩人的詩作均體現了蒼茫、遼闊、悠遠的意境,因此我們選擇了書中馬致遠的《天凈沙》,邀請了配音者以中文、意大利語、日語、韓語等八種不同的語言來朗誦這首詩,其中中文的朗誦者為喬臻老師,聲音飽含激情,將詩作中的意境展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收藏》:此次展出的藝術家手作書中,有不少都出自聞名世界的藝術大師,比如安迪·沃霍爾、趙無極、常玉、井上有一等等,在公眾對他們的一般認知之外,此次展覽是否會帶來一些非同往常的看點和驚喜?
王驥:安迪·沃霍爾的藝術家手作書并沒有使用他得心應手的版畫技術,而是使用了立體書的概念制作,這在上個世紀70年代無疑是一種離經叛道的行為。雖然我們都熟悉安迪·沃霍爾創作的一些經典畫面,但是他創作的這本書其實極少有人見到,因此在展覽開展后,每每都會見到觀眾看到這本書時發出內心由衷的贊嘆。
此次展覽將趙無極的藝術家手作書《亨利·米修詩選》與朱德群的藝術家手作書《藍季》放在同一空間內呈現,但展廳劃分了明顯的黑白二色,地面上有兩行巨大的字體,是我對二人的總結——趙無極的一側是“宏觀氣象的縮微”,朱德群一側則是“微觀景致的放大”。兩個作品放在一起,對比非常強烈,一面是趙無極的石版畫,以水墨畫面為主,將宏觀場景縮微在紙面上;另外一面則是朱德群的石版畫,以藍色為主色調,恰似顯微鏡下的染色體放大在紙面上,妙趣無窮。

常玉是如今炙手可熱的藝術家名字,但絕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他一生中僅創作過4幅與中國畫意境相關的作品,其中一幅是他贈予徐悲鴻的彩墨牡丹,其余3幅則是這本《陶潛詩集》中的三幅蝕刻版畫。井上有一手作書場景的布置則利用了二樓展廳中唯一的一處天光回廊,巨幅印有井上有一作品的紗幔從天垂至地面,地面則鋪滿了白色的石子,對側墻上則鋪滿了鏡面,讓場景在鏡面中無限延伸,營造出了一種佗寂的氛圍。
《中國收藏》:將這些書向公眾進行展覽的過程,想必也是您對它們的一次再閱讀、再思考的過程。從當初收藏這些書的初衷,到如今分享給大家得到的反饋,在您看來,價值和意義是否發生了一些變化?
王驥:現在對這些極致之書再思考,會發現之前的思考方式頗有偏頗之處,最初一直沒有向外界展示我這些關于藝術家手作書的收藏,是因為覺得“吾道甚孤”,不足以為外人道也。在《書之極》這本書的出版到展覽落地這個過程中,必須要感謝我的出版人張向東,是他一直在激勵我將這些極致之書展現在國人面前。
展覽開展的短短幾天里,就得到了來自許多不同領域的觀眾的反饋,毫無例外一邊倒地都是稱贊的聲音,甚至一些專業領域內的觀眾都驚呼“嘆為觀止”。那么現在看來,我們身邊似乎并不缺少具有高級審美能力的人,只是一開始我沒有找對努力的方向與敘述的方式。在藝術家手作書這種極致的存在面前,我們都是“小學生”,我也只不過是進行了一點微不足道的探索而已,前面的路還很長。更多的探索,就留給來觀看展覽的觀眾們吧。
《中國收藏》:與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展相比,這場藝術家手作書展覽最終想傳達給觀眾的到底是什么?
王驥:藝術家手作書無論從閱讀體驗上還是審美意義上,都是閱讀中的極致存在。它們是紙面上的美術館、書籍中的珠穆朗瑪群峰。
藝術家手作書由紙上的二維平面,延伸到書籍存在的三維空間,而制作過程中凝結了時間的痕跡,最終成為四維的產物。擁有一本藝術家手作書,就擁有了這位藝術家生命中的一段時光,從中可以閱讀藝術家的思想軌跡,并在這段軌跡中與之同行,與之共情。相信逛完整場展覽的每一位觀眾,必定也都是愛書之人。愿愛書之人能在這書籍與藝術之美的片刻愉悅中,“度日如年”。

這本裝幀精美的名為《磚》的手作書內容實際上也是一塊磚。

為藝術家手作書精心設計的藝術裝置和聲音影像裝置將氛圍營造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