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中國重要農作物,近年來,山東省不斷擴大玉米種植規模,提高玉米產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新玉米品種的引進及生態環境的變化,導致玉米病蟲草害發生概率增加,給玉米產量和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威脅。藥劑是防治玉米病蟲草害的有效方式,可在短時間內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從而為玉米提供更加適宜的生長環境。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玉米病蟲草害加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不同病蟲草害防治藥劑的使用方法。
近年來,玉米病蟲草害生物防控技術、物理防控技術及生態防控技術等得到推廣應用,符合綠色農業發展理念,可以推進綠色農業體系的不斷完善。其中藥劑防治仍然是目前玉米病蟲草害的主要防治手段,見效快,效果好,操作簡單,便于農戶接受。然而,在使用防治藥劑時出現了較多問題,影響了防治藥劑的使用效果,還給周圍環境造成了污染,不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理念,必須要對防治藥劑的使用方法進行調整。
1玉米常見病害特點、防治藥劑及使用方法
1.1玉米紋枯病特點及防治藥劑
紋枯病會在玉米葉片及葉鞘發病,如果病情嚴重會影響苞葉。首先,紋枯病會在葉鞘發病,然后向上蔓延,初期病斑形狀為橢圓形,后期會發展成為不規則形狀,病斑為草綠色或草黃色,邊緣為褐色。當濕度較高時,會出現白色菌絲體。在防治該病害時,可使用100~150 mL濃度為5%井岡霉素水劑與50 kg水進行配比后噴灑,還可使用50%紋枯利乳劑50倍液[1]。
1.2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特點及防治藥劑
玉米葉片、葉鞘和苞葉均可發生大斑病和小斑病,其中葉片位置最容易感染大斑病及小斑病。大斑病和小班病的區別在于病斑的大小,前者病斑大,但是數量少,病斑長度為5~20 cm,在發病初期,葉片上會出現青灰色的斑點,之后發展成為黃褐色大斑,形狀為菱形。后者病斑較小,數量多,長度為1 cm,形狀為紡錘形或橢圓形。在發病初期可使用濃度為50%的可濕性多菌靈500倍液或濃度為50%的退菌特800~1 000倍液進行防治,每公頃使用9 000 kg。或者也可使用濃度為80%的甲基托布津800~1 000倍液。
1.3玉米粗縮病特點及防治藥劑
玉米容易感染粗縮病,給玉米的生長發育帶來嚴重的威脅。染病后,葉片背部及葉脈部位會出現凸起,顏色為濃綠色,并且葉子硬且脆,用手摩擦葉片可以感受到粗糙感[1]。受到病害侵擾的玉米明顯出現節間縮短的問題,株高較矮,病株上部位置的葉片為密集叢生的狀態,呈現對生狀。要想防治粗縮病,需調整玉米播種時間,該病害主要由灰飛虱進行傳播,因此播種期應盡量避開害蟲盛發階段。在玉米出苗前期和出苗后期使用濃度為2.5%的聯苯菊酯2 500倍液或濃度為10%的呲蟲啉1 500倍液進行噴霧式防治,噴灑1~2次,同時根據玉米生長階段特點對其進行間苗,去除已經染病的玉米。
2玉米常見蟲害特點、防治藥劑及使用方法
2.1玉米小地老虎特點及防治藥劑
小地老虎也被稱作地蠶,會啃食玉米靠近土地表面的柔嫩組織,多數在玉米苗期為害,會導致斷苗。小地老虎的發生與氣候條件及前茬作物有一定關系,當氣溫為9~29℃時,小地老虎發生概率會增加。如果前茬作物屬于早茬玉米或中茬玉米則會使玉米受到越冬幼蟲的為害。在防治小地老虎時,首先應將玉米種植區域內的雜草清理干凈,減少蟲口基數,選擇濃度為90%的敵殺死或濃度為80%的敵敵畏乳油1 500倍液作為防治藥劑,向玉米苗噴灑,可有效防治3齡內的小地老虎幼蟲[2]。
2.2玉米螟特點及防治藥劑
玉米螟也稱鉆心蟲,是危害玉米的主要蟲害之一,會鉆入玉米內部為害,當心葉受到影響后會出現花葉及排孔的現象。如果玉米螟啃食玉米莖稈,則會出現植株折斷的現象,若是對沒有抽出的雄穗進行為害,則玉米穗軸出現折斷現象的概率會有所提高。當氣溫為16~30℃、濕度為60%~90%更容易感染玉米螟。要對玉米螟的越冬寄主進行處理,減少蟲口基數,減輕后續蟲害的治理難度,可選擇秸稈焚燒的方式,有效殺死羽化前的幼蟲。選擇濃度為50%的甲胺磷0.1 kg或20~40 g敵殺死與水進行配比后噴灑在玉米心葉上,水量為75~100 kg。也可使用濃度為1.5%的辛硫磷顆粒劑1~1.5 kg,或濃度為3%的呋喃丹2.0 kg與細土進行攪拌,細土用量為30~40 kg,在喇叭口位置撒施。
2.3玉米粘蟲特點及防治藥劑
玉米粘蟲危害性較大,且該蟲害類型較為復雜,會啃食玉米葉肉,如果蟲害嚴重,整片葉片會被啃食。玉米粘蟲在潮濕地區發生概率較高,一旦發病,影響極其嚴重。可使用濃度為40%氧化樂果1 500~2 000倍液與水進行配比,水量為50 kg,以噴霧的方式于粘蟲幼蟲3齡時噴施。
3玉米草害特點、防治藥劑以及使用方法
需在玉米播種前做好防治措施處理草害,對土壤進行適當處理。選擇濃度為40%的阿特拉津膠懸劑作為防治藥劑,每公頃使用量為175~250 mL,同時兌水40~60 kg,噴灑在土壤表面。選擇濃度為72%的都爾乳油或濃度為50%的乙草胺乳油作為防治藥劑,每公頃使用量為100~150 mL,同時兌水40~60 kg,噴灑在土壤表面[3]。
在防治玉米病蟲草害時,大部分農民只是憑借以往經驗選擇防治藥劑,影響了實際的防治效果,盲目增加防治藥劑使用量,這雖然可在短時間內治理病蟲草害,但是卻容易導致玉米內部出現較多的藥物殘留。在實際玉米種植管理過程中,種植農戶應當根據玉米病蟲草害情況選擇合適的防治藥劑,并適量使用。相關部門也需加強玉米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的推廣力度,促使玉米種植農戶可以更加合理的使用防治藥劑,避免玉米病蟲草害面積的擴大。
參考文獻
[1]王洪利,陳香艷.臨沂市夏玉米病蟲草害防治原則及高效綜合防控集成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9(7):209-211.
[2]田雯.玉米病蟲害基本特征與防治技術[J].農家參謀,2021(2):56-57.
[3]陳小燕.玉米高產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分析[J].現代農業研究,2021,27(2):113-114.
(山東省膠州市農業農村局李民,劉偉杰,劉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