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玉米高產種植技術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一大批先進的科研成果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得以推廣應用,切實提升了玉米的種植效益。為了進一步提高玉米產量,需堅持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指導,引導廣大種植戶轉變傳統的玉米生產模式,注重保護好生產環境,促進玉米的健康生長,降低各種病蟲害發生概率。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很多農民一直沿用傳統的栽培管理模式,新技術的應用程度較差。由于種植模式不合理、管理不科學,使得玉米田間病蟲害發生率呈現逐年加重的趨勢,某些病蟲害的發生流行甚至會威脅到整個玉米產業的安全。對此,推廣科學的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十分重要。
1玉米高產種植技術
玉米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耐嚴寒、耐干旱,在不同環境下均能夠正常生長發育,是一種高產穩產的糧食型作物。玉米在畜牧業、水產養殖業、工業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應用,加大玉米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對提升玉米產量有很大幫助。
1.1科學選種
玉米的適應能力較強,但要想達到高產、穩產,品種的選擇十分關鍵,會直接影響玉米的產量。在選種時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需選擇通過國家審定且經過本省認定的合法品種,或經過外省審定且已經在本省引種備案的合法品種,并且確保所選種子純度、芽率、凈度、水分達到或高于國家標準。第二,由于不同種植區域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存在較大差異,所以一定要根據當地具體情況選擇適合本地種植的品種。例如在無霜期長且水肥條件好的地塊,選擇生育期較長的高水肥玉米品種,以發揮其增產潛力,提高產量;在土地相對貧瘠且水肥條件差的區域,選擇耐貧瘠穩產型的玉米品種。
1.2選地整地
玉米獲得高產穩產的另外一個條件是科學選地。玉米根系生長旺盛,在整個生長發育期內需要從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和養分來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求。需選擇土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排灌方便的壤土和沙壤土地塊種植玉米,避免選擇鹽堿地、低洼地。選地后,應做好科學整地工作。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進行深耕滅茬,深翻土壤,耕翻深度應在30 cm以上,以打破犁底層,結合深翻每公頃施腐熟有機肥1.5萬~3萬kg,深翻結束后確保土地平整、土壤細碎、上虛下實,達到良好的播種狀態。
1.3科學播種
玉米選種后,播種前需做好種子處理工作,提高種子的吸水能力,為出全苗奠定基礎。結合曬種做好選種工作,保證種子精選。包衣種子的外層有一層種衣劑,能夠很好預防各種地下害蟲和苗期病害的發生。需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確定玉米播種日期,選擇最佳的播種時間,通常情況下,玉米播種時間控制在4月下旬~5月中上旬[1]。可使用精量播種機快速完成機械化播種工作,為玉米高產穩產奠定基礎。一般情況下,玉米播種深度控制在3~5 cm,株距控制在20~30 cm,行距控制在30~40 cm。結合播種,每公頃施加種肥磷酸二胺225~300 kg、鉀肥150 kg或玉米專用肥450 kg。
1.4田間管理
玉米一般在播種一周后陸續出苗,當玉米生長到3~6個葉后,需及時進行間苗處理,生長到4~5個葉片后及時進行定苗處理,保證田間幼苗生長一致且培育壯苗。另外需結合玉米的實際生長情況,做好施肥灌溉工作,玉米大喇叭口期和孕穗期是需水需肥的2個關鍵階段。此時應結合田間墑情和玉米生長情況,及時灌溉施肥,每公頃追施尿素150~225 kg[2]。在玉米生長中后期,降雨量逐漸增多,田間濕度較大,應做好田間排水工作,控制好田間濕度,避免病害發生。
2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
病蟲害防治是玉米栽培期間的重要環節,對玉米產量和品質的提升有著重要的影響。通常情況下,玉米病蟲害發生流行與多方面因素有關,應從綜合角度入手,避免影響到玉米產量,造成絕產絕收。對此,栽培管理人員需提高重視程度,做好玉米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玉米病蟲害主要包括大小斑病、絲黑穗病、玉米螟、紅蜘蛛、黏蟲和蚜蟲等,主要防治措施如下:
2.1病害防治
玉米病害防治應堅持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防治理念,科學選擇玉米品種,深翻土壤,控制致病原數量,做好田間管理工作,科學灌溉及科學施肥,嚴格控制氮肥使用量,做好田間中耕除草工作。當田間病害發生率達到防治標準后,需選擇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進行防治。發現患病植株應立即拔除。
2.2蟲害防治
農業防治一般要選擇抗病性能較好的品種,注重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強化田間排水,營造一個不利于害蟲生長的環境,尤其注重控制好田間雜草。在玉米生長中前期,應重點做好田間除草工作,及時清理田間雜草,減少害蟲的繁殖場所。在田間釋放害蟲天敵,控制害蟲數量。常用的害蟲天敵主要包括赤眼蜂、黑卵蜂。另外推薦使用生物農藥防治蟲害。生物農藥防治針對性強,防控時間較長,同時不會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3]。物理防治技術是利用物理方法驅趕害蟲,根據某些害蟲成蟲的趨光性,通過在玉米田間加裝振頻式殺蟲燈、黑光燈、懸掛黃板、利用性誘導劑來誘殺害蟲,從而達到很好的防護效果。當防治手段達不到防治要求時,應選擇化學藥物進行針對性防護。防治玉米螟可選擇使用0.1%氯氟氰菊酯顆粒劑,每株施用0.16 g;還可使用3%辛硫磷顆粒劑,按1:15的比例與煤渣攪拌后,每株施用2 g或使用1.5%辛硫磷顆粒劑,每株施用1 g;1.6萬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3 000~4 500 g/hm2與細土4 kg拌勻后撒施到心葉內。在玉米生長中后期,可使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 mL或5%氟蟲脲乳油20 mL兌水50 kg均勻噴施。玉米黏蟲可使用辛硫磷乳油75~100 g適量加水,拌沙土40~50 kg揚撒于玉米心葉內,既可保護天敵,又可防治玉米螟。玉米蚜蟲可使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2 500倍液防治。玉米紅蜘蛛可使用20%噠螨靈乳油2 000倍液、72%克螨特2 000倍液、5%阿維·噠螨靈1 000~1 500倍液防治,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許巖.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8,38(5):100-101.
[2]李德奎.玉米栽培技術的推廣與病蟲害防治要點[J].江西農業,2016(15):18.
[3]汪文麗.淺談玉米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與常見病蟲害防治方法[J].農技服務,2016,33(14):94.
(1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五原縣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靳劍輝;2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五原縣農牧林水綜合行政執法局李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