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經濟發展與中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而水稻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廣闊,已經成為大部分地區農民的重要經濟來源,其中貴州省是中國水稻的重要種植區域之一,貴州省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溫變化小,降雨較多,十分適宜水稻生長,為了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如何提高水稻產量與質量成為當前種植戶們的重點關注問題。隨著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新型水稻種植技術,例如良種選擇、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技術等也逐漸得到大規模應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以期為當前水稻種植戶提供參考。
1選種
種子質量對水稻發芽率、植株長勢及病蟲害發生情況都有重要影響,因此,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首先需選擇優良的品種。優良的水稻品種具備產量高、口感好、抗倒伏、抗病性等優點,選種時應加強觀察,確保種子飽滿,不存在任何病蟲害等,目前常見的優良品種有貴州省友禾種業有限公司培育的友香優2017、湖南省糧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培育的糧兩優1378、貴州省水稻研究所培育的D優35與安優101等。選種完成后還需對種子進行處理,保障其發芽率。將種子在陽光下晾曬,確保種子水分達到標準;將曬好并脫芒的種子放在60%吡蟲啉10 mL兌水10 mL后的液體中48 h,在提高種子發芽率的同時還能夠起到預防惡苗病、灰飛虱等病蟲害的作用。
2育苗
在育苗階段,需要為其營造一個溫度適宜的環境,一般將溫度保持在30℃左右可以促進出苗,當苗長為1.5~2.0葉時再降低到25℃進行煉苗,若溫度升高需注意通風降溫,在秧苗長到3葉時,通過晝揭夜蓋的方式確保秧苗質量。在正式播種前,需察看幼苗的整體質量,并選擇葉身挺立,矮小而壯實,莖基扁薄的幼苗,觀察選擇好的幼苗根部是否出現腐根、黑根、蟲傷的現象,確保幼苗健康。
3優良的土壤、水肥條件
要想實現水稻的高產高效栽培,還需要為水稻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土壤水肥環境,確保土壤土質疏松、不含重金屬且肥力適中,田地周圍需地勢開闊、通風良好;確保灌溉條件優良,肥料充足。
4合理設置種植密度
水稻種植最晚不能超過6月,選擇好秧苗后就需進行種植,一是要注意邊起秧、邊插秧、淺插秧,保證秧苗的有效分蘗率及根系的生長情況;二是要確保種植密度合理,由于水稻對光照、土壤養分、水分等要求較高,因此必須嚴格按照實際要求設置種植密度,確保每一株秧苗都能夠有充足的光、溫、水環境,避免種植過密導致秧苗的生長動力不足。
5田間管理
5.1灌溉
水稻是對水分要求較高的一種作物,因此種植戶需嚴格按照水稻生產階段進行灌溉工作,在水稻移栽期需保證水稻處于3 cm深左右的水層中,這樣可以發揮深水護苗的作用,保證秧苗長勢;在水稻分蘗期需保證水稻水層不能超過3.5 cm,并且要采取措施提高水溫;在水稻生長期應采用以淺為主、干濕交替的間歇灌溉方式;在水稻孕穗期則需及時灌5~7 cm深水護胎;在水稻黃熟期需將稻田中的水分排干,為收獲做好準備。
5.2科學施肥
肥料是促進農作物健康生長的基礎,也是農作物提高產量與質量的關鍵,在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應用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水稻實際生長情況進行科學施肥,確保水稻在生產過程中可以正常吸收養分,促進生長,目前很多種植戶會使用動物糞便作為肥料。在水稻插秧后到分蘗前,每公頃追分蘗肥尿素75 kg;7月10~15日,每公頃追穗肥尿素30 kg,但應注意葉色濃綠時不施,淡綠時少施,落黃時多施,避免水稻因缺肥導致生長不良。
5.3除草
稻田中養分含量高、水分充足,在促進水稻成長的同時也會催生大量雜草,雜草會與水稻爭奪養分,使得水稻秧苗長勢變弱,還會引發嚴重的病蟲害,因此必須做好除草工作,種植戶要加強對稻田的巡視,做好日常除草管理,保證水稻植株的長勢。
6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是威脅農作物生長的重要因素,要想提高水稻產量與質量,就需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在實際工作中應秉承“預防為主、綜合防控”的基本原則。目前,水稻常見病蟲害有病毒病(黑條矮縮病、條紋葉枯病)、紋枯病、稻曲病、螟蟲、稻薊馬、稻飛虱等,在具體防治過程中可采用綠色病蟲害防治辦法。第一,采用農業技術進行防治,選擇抗病性能較好的水稻品種;采用藥劑進行浸種,例如將種子放在60%吡蟲啉10 mL兌水10 mL后的液體中放置48 h,在提高種子發芽率的同時還能夠起到預防惡苗病、灰飛虱等病蟲害的作用;加強對稻田的處理,在早春與秋后期間將稻田中的莖稈、根茬集中燒毀,以此消滅其中的越冬害蟲及蟲卵;控制氮肥施用量,采用間歇灌溉法;做好巡視工作,及時去除病株。第二,采用物理防控技術,向田塊內灌入10 cm以上的深水,保持5~7 d,可將絕大多數高齡幼蟲及蛹淹死;利用燈光進行誘殺,比如使用頻振式殺蟲燈,在每天7:00 pm~次日6:00 am開燈可誘殺二化螟等害蟲,或使用性引誘劑消除雄性二化螟害蟲。第三,采用生物防控技術,例如采用稻鴨共棲法來消滅成蟲和幼蟲及蟲卵;每公頃使用150 g 1 000億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預防稻瘟病。第四,采用化學防控技術,化學技術指的是使用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在綠色農業理念的背景下,需適時適量、交替使用化學藥劑,避免使用毒性高的藥劑。在7月上旬,每公頃土地使用80%烯啶.吡蚜酮150 g兌水300~450 kg后噴施防治灰飛虱、稻薊馬;每公頃土地使用35%氯蟲苯甲酰胺75~90 g或6%阿維.氯苯酰750 mL或10%阿維.甲蟲肼750 mL防治二化螟;在7月下旬~8月初,每公頃土地使用35%氯蟲苯甲酰胺(或優福寬)60~90 g防治二化螟,兼治稻縱卷葉螟;在8月下旬,每公頃土地使用35%氯蟲苯甲酰胺60~90 g或6%阿維.氯苯酰750 mL防治稻縱卷葉螟、二化螟、大螟。
綜上所述,必須重視對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從選種、育苗、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各個環節出發,對水稻生產的全過程采取精細化的管理措施,從而有效提高水稻產量與質量。同時,當地政府也需提高重視,加強宣傳,不斷提高區域內種植戶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水平。
(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農業農村局王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