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綠色農業理念已逐漸為大眾所熟知,并在農業生產中被推廣普及。而“稻魚輪作”生產方式融合了魚類養殖和作物種植技術,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代表案例。
1稻魚輪作特點
稻魚輪作是在稻田內同時進行水稻種植和魚類養殖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通過魚類與水稻的互養共生,改善水稻生長環境,促進魚類的健康生長,提高養殖效益。
稻魚輪作的特點是能對資源進行高效利用,并可節省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在較低投入成本的情況下,獲得較高的收益,促進漁業和農業的雙重發展,同時,有助于農村地區脫貧攻堅和產業振興。
2稻魚輪作生態高效養魚技術要點
2.1田間選擇與設計
在選擇養殖田地時,需選擇地勢平坦且交通便利的地塊,并且還要擁有充足且無污染的水源,方便排灌,確保土壤肥沃、保肥保水性能良好。此外,種植田塊不宜過小[1]。
選地后,就需進行田間工程的設計工作。首先,需在田間開設魚溝和魚坑,以便魚類擁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同時,確保田塊排水、通風和透光性能良好;其次,還要對田埂進行加固處理,以控制漏水現象;再者,需為田地設置排水口,通常為2個,一個用于田間灌溉,另一個用于在水量過多時進行排水;最后,要在田塊的進水口和出水口設置攔魚柵作為魚類防逃設施,防止在暴雨天氣魚類從埂面逃出[2]。
2.2水稻選種與插秧
在進行水稻選種時,需選擇抗倒伏能力、對病蟲害有著較強抗性、再生能力較強、根部較為發達及優質高產的水稻品種,并篩去染病稻種,確保出芽率。
在插秧時,適宜采用集中育插秧的方式,以培育出壯秧。在插秧前,需對田地進行消毒,避免秧苗受土壤中病原體與害蟲的影響,并采用機械移栽方式,以提高移栽效率。同時,在插植時采用東西行向、寬行窄株的方式,保障魚類擁有充足的活動空間和水稻秧苗基本數量。
選擇生育周期在130~150 d的單晚或雙晚水稻品種,例如豐兩優2號、宜香-2292及宜優-673等。通常在4月中下旬開始播種,5月中下旬插秧,9月中下旬收割。在完整的水稻生長周期內,結合種植水稻技術,2個生產周期總共收獲稻谷約5萬kg,2年生產量為7 500 kg/hm2,較高于進行稻魚輪作前。節省了應用農藥及肥料量,減少了投入,提升了水稻種植的經濟收益,水稻產值約為1.5萬元/hm2,凈利潤約為1.05萬元/hm2。
2.3魚苗選擇與投放
首先,要觀察魚苗外觀,確保規格整齊光澤、體態與體色一致;其次,觀察魚苗的反應能力,如果是優質魚苗,則會在驚擾后迅速做出反應,否則為劣質魚苗;再觀察其逆向游動能力,通過攪動容器內水體觀察魚苗的游動情況,如果能夠逆水游動則為優質魚苗;最后觀察魚苗離開水后的掙扎情況,如果在離開水后有著較為強烈的掙扎反應,則為優質魚苗[3]。
在魚苗運輸階段,最好就近購買,運輸時間盡量控制在4 h以內。如果為長距離運輸,則需要用專門的運輸載具進行運輸,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證魚苗成活率,運輸水溫要控制在合適的溫度范圍內。
在正式投放魚苗前,還需對魚溝和魚坑進行消毒,避免魚苗感染疾病,同時也要對魚苗進行消毒,避免水稻遭遇病害。
在投放魚苗時,可將魚坑中的水加入到魚苗容器中,使魚苗逐漸適應魚坑的水溫,并將魚苗緩緩投入魚坑中。同時,還要注意投放規格和投放量。
2.4田間管理與收獲
首先,應調整水體質量。在放養魚苗3~5 d后,將水位提升至最高,保證水體顏色為綠色。每過15 d使用15 g/m3的生石灰或1 g/m3的漂白粉調整水體質量及消毒。周期性更換水體,每5 d換水1次,換水量在1/3~1/2左右。其次,在養殖過程中,應關注魚類吃食及平日活動情況,防止魚類出逃。最后,死掉的魚應盡早撈離池塘,同時進行無害化處理及深埋等工作。
放養魚種后,應做好飼養工作。在11月~翌年5月投喂種植的剩菜葉、黑麥草、水草及嫩陸草等青飼料,輔助性配合飼喂其它飼料。輔助飼料初始蛋白質含量為32%,最后為28%。投喂應定位、定時、定質、定量。
在進行田間管理時,要注意對水位的控制。水位過高易淹沒秧苗,而水位過低則會對魚類的活動造成不便。因此,需要在不同時期將水位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確保魚類和水稻能夠健康生長。
在對水稻進行施肥時,應主要使用有機肥料,盡量避免使用化肥。而魚類的排泄物,也可充當肥料。同時,在防治水稻病蟲害時,因考慮到魚類生活環境的因素,不宜使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因此主要采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式。如果使用農藥進行防治,則需選用效率高、低毒性且無殘留的農藥,并在使用農藥后及時換水,避免魚類受農藥污染。如果病株發病情況較為嚴重,則需對其進行無害化銷毀處理,避免病害在田間大規模擴散。
在10~11月及2~5月使用1 g/m3漂白粉、15 g/m3生石灰及0.4 g/m3二氧化氯調整水體質量并消毒。在3月下旬~5月,每月使用0.5 g/m3漁用敵百蟲進行1~2次的蟲害消殺。
主要使用米糠、麥麩、豆渣、酒糟等精飼料飼喂魚類,同時輔以浮萍、水草等青飼料進行飼喂。雖然魚病的發生頻率較低且程度較輕,但仍需要對魚坑進行定期消毒,以預防魚類病害的發生,并可起到調節水質的作用。
在頭季時,水稻成熟后需降低水位至田面,并采取人工收獲方式,于1周后逐漸恢復水位,便于再生苗的生長發育;在再生季時,待水稻成熟后先將田地中的水排干,再對魚進行收捕,通過收割機對水稻進行機械收割,實現水稻與魚的同日收獲,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稻魚輪作是一種先進的農業生產方式,其過程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對環境的不良影響較小,收益較高。
參考文獻
[1]左代銀.山區微流水生態型稻魚共生種養技術研究[J].種子科技,2019,37(8):53-54.
[2]左生力,彭玉林,鄭云峰,等.再生稻魚共生高效種養技術[J].農村科學實驗,2019(34):80-81.
[3]江興龍.稻魚生態兼作輪作一體化優質高產技術及效益評價[J].水生態學雜志,2009,2(6):118-123.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農業農村局陸祥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