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縣位于甘肅省天水市北部,山多川少,溝壑、河谷、黃土梁地形較為明顯,為干旱型氣候,降雨量偏少,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光照時間長,蒸發量大,是甘肅有名的干旱地區。秦安縣雖然氣候干旱,但是有豐富的河流和地下水資源,主要水系有葫蘆河水系和散渡河水系,灌溉便利,具有發展草產業的巨大優勢。近年來,在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支持下,秦安縣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且隨著天然草原建設、退耕還草項目的實施,促進了農牧業的發展,改善了生態環境。秦安縣還引進和種植了優良牧草品種,例如紫花苜蓿、串葉松香草、飼用甜菜、聚合草等,提高了牧草產量,為當地發展養殖業提供了物質基礎。發展草產業對于調整當地農業結構、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牧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秦安縣為農業大縣,農業生產比較發達,有利于草產業的發展。秦安縣草產業雖然發展較快,成效較好,但秦安縣草業主要以牧草生產為主,觀賞性草類和草坪發展相對落后,本文根據秦安縣草產業發展情況,詳細分析了草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應對措施,以期促進當地草產業的迅速發展。
1秦安縣草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草產業是新型產業,包含生產、加工、貯藏、運輸、利用等環節,草原開發、人工種草是上游產業,牧草加工、養殖生產、畜產品加工為下游產業。秦安縣草產業在生產各環節存在各種問題,亟待解決。
1.1牧草生產規模小、質量差
首先,秦安縣牧草種植比較分散且面積較小,不利于牧草的產業化發展。農民主要以糧食生產為主,對草業認識不足,種植規模小,管理比較粗放,牧草品種質量參差不齊,產量低,收益少。同時種植規模化較差,不利于機械收割和加工,增加了企業的收購成本。其次,品種良種化程度低,農戶種植的牧草多以地方品種為主,連續多年種植有明顯的退化現象,且農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施肥少、灌溉少,不重視使用先進的種植技術,造成牧草質量差、營養成分低等問題。例如紫花苜蓿蛋白質含量較高,但長期的自繁自種造成品質下降,蛋白質含量明顯降低,影響其利用價值。國家一級紫花苜蓿中蛋白質含量為18%,而當地農戶種植的紫花苜蓿蛋白質含量僅為13%,明顯低于國際標準。
1.2牧草加工處理技術水平較低
目前,秦安縣牧草收割主要以小型收割機械為主,且機械數量不足,無法在牧草適宜的收獲時間及時收獲,導致部分草地收獲時間延遲,影響了牧草的利用價值。牧草加工也缺少大型的加工設備,且加工多以粉碎為主,加工量小,攪拌包裝也不規范,牧草質量不均勻,無法滿足規模化生產的需求。
1.3草產業鏈條結構簡單,產品科技含量較低
目前,秦安縣草產業鏈條結構簡單,產業化發展非常緩慢。生產的草產品主要以初級草產品為主,主要有草捆、草塊等,產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較低。因此,要想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就要加長產業鏈條,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對牧草進行深加工處理,例如從草中提取藥品、化妝品等,延長產業鏈,生產高檔產品,提高草產業的綜合效益。
1.4政策和經費投入少,政策扶持力度較差
隨著秦安縣退耕還林、退牧還林還草項目的實施,出現了大量閑置的土地和草地,可將這些閑置土地作為草生產基地,但是由于土地制度的束縛,土地使用流轉機制還不健全,導致草業企業用地困難,生產規模小,無法形成規模優勢,降低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分散的農戶由于受到技術、資金等因素的制約,也很難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生產,這就需要政府職能部門給予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草產業的發展。政府職能部門還要積極引入項目和資金投入到草業發展中,解決企業和農戶資金困難的問題。
2草產業發展對策
2.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戶對草產業發展的認識
通過多種媒體方式宣傳草產業對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的重要作用,提高農戶對草產業的認識,普及草種植、加工、利用知識,提高種草的經濟效益。讓農戶切實感受到種草經濟優勢,提高農戶種草的自覺性。同時,對草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致富能人和先進典型要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傳授先進經驗,給周邊農戶起到示范作用,同時帶領農戶種草生產。
2.2加強草種繁育,提高牧草質量和產量
提高草產業經濟效益的關鍵就是要有優良的草種。中國草產業起步較晚,已經育成的草品種較少,而且存在著種子系譜不清、質量差的問題。為了改善生態環境,每年需要的草種較多,而中國草種生長能力不足,需要大量進口,因此,培育出適宜中國西部地區種植的優良草種是促進草業發展的關鍵[1]。因此,要加大資金投入,加快育種科研開發,促進草種子產業化建設;完善草坪草、牧草等的標準配套系;加強種子管理,完善種子標準,加強種子鑒定;建立牧草種子基地,依托龍頭企業和種子公司,建立牧草育種中心,促進牧草改良。要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特點,通過引進國內外的優質品種改良地方品種,培育抗病蟲害、抗旱、抗鹽堿、抗寒的優質種子。
2.3退耕還草,調整產業結構
根據秦安縣氣候條件及土質情況,要對種植業結構進行調整,逐漸由“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二元結構向“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結構轉變。近些年,秦安縣氣候干旱,沙塵暴天氣頻發,土壤沙化嚴重,生態環境惡劣,因此,要利用當地的優勢資源,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草產業,在鹽堿地、沙化地及山地陡坡實行退耕還草項目,推廣牧草種植,不僅可以改變生態環境,還可以提高經濟效益。
2.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秦安縣草產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當地政府要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積極發展配套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在短時間內將草產業發展成當地的支柱產業。對于從事牧草種植的農戶、專業村、專業鄉鎮,政府要在土地征用、物資供應、項目審批、稅收等方面進行扶持和傾斜,對于成效顯著的企業或個人要給予獎勵。此外,還要積極吸引外資、民間資本投入到草產業發展中,并在機械、治安、手續辦理等方面提供優質的服務[2]。
2.5拉長產業鏈條,提高草產業科技含量
以草產業為中心可以發展多個產業鏈條,秦安縣草業發展主要以人工種草為主,其中的核心為牧草種植。牧草種植不僅可以促進草業的發展,還可以帶動草食家畜養殖業的發展,逐漸形成“牧草種植+牛羊養殖”的發展模式。同時,也要提高草產品的加工及利用技術水平,不僅要發展草粉、草顆粒等初級產品,還要大力開發以草為原料的濃縮蛋白等高檔草產品,提高草產品的商品價值。此外,還要重視其他經濟用途的草種開發,例如培育天鵝絨草、黑麥草等草坪草,促進園林綠化,美化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孫力,石風善.黑龍江省牧草產業現狀及發展建議[J].現代化農業,2016(2):31-32.
[2]杜明廣,梁顯義,汪依妮,等.貴州牧草產業發展現狀與建議[J].貴州畜牧獸醫,2019(2):16-18.
(甘肅省秦安縣西川鎮人民政府任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