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廣東省茂名市的浮山嶺,由5座峰相連而成,最高峰海拔高度為966 m,與茂名市市區直線相距約21.5 km。浮山嶺還是茂名的風景名勝區,主峰坡面險峻,山頂巨石橫臥,千奇百怪,山清水秀。為提升浮山嶺景區的景觀效果,2013年起茂名市政府利用植被恢復專項資金,在區內插種紫荊花(Bauhinia variegata L.)、美麗木棉(Ceiba speciosa St.Hih.)、杜鵑紅山茶(Camellia azalea Wei)等賞花、賞葉的園林樹種。與此同時,把浮山嶺主峰上部的高山黃草雜灌林作為林分改造重點,引種多種喬木樹種,旨在構建上層林冠,增強生態及景觀效果。本文在對浮山嶺上部植被分布調查的基礎上,總結了引種改造試驗情況,現將有關結果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地理環境條件
1.1.1地理環境概況
浮山嶺屬北熱帶和南亞熱帶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溫高于21℃;秋季涼爽,氣候宜人;冬季干燥少雨,陽光充足。年均降雨量大于1 500 mm,年平均日照在1 600 h以上。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一年四季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春季陰雨天氣多,雨量少;夏季高溫多雨,雷暴受大陸性氣候控制又受海洋性氣候調節。
1.1.2植被概況
浮山嶺相對高度約800 m,從海拔高640 m為界線,分上下2個不同的植被群落。下部天然植被主要為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鐵冬青(Ilex rotunda Thunb.)、山烏桕(Sapium dis‐color(Champ. ex Benth.)Muell.-Arg.)、黃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 (Lour.) Bl.)、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l.)、漆樹(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 (Stokes) F. A. Barkl.)、桃金娘(Rhodo‐ myrtus tomentosa)、破布葉(Microcos paniculata L.)等,覆蓋率達100%,平均高度4.5 m。上部植被主要為高山草地,小喬木、灌木零散分布。小喬木高度約1.5~2 m,灌木類高度約1 m,草層高度約1.5 m。
1.2植被調查方法
1.2.1本地調查
從植被種類為灌木和草本的海拔高度線640 m開始,沿登山線路而上,登記所遇到植物種類名稱,并記錄其出現頻度及生長情況。
1.2.2試驗樹種調查
種植后,第二年調查各樹種成活率,以后每年12月調查其樹高、地徑、冠幅、保存率,用7年生觀測數據分析差異性及生長情況。
1.3參試樹種選擇及種植方法
1.3.1樹種選擇
根據本地種植習慣及兼顧景觀性好、抗逆性強的生物學特性,選擇種植樹種。主要有楓香、竹節樹、紅花荷、加勒比松、火焰樹、黃花風鈴木、沉香、羅漢松。苗木采用一年生營養袋苗,苗高約40 cm[1]。
1.3.2種植方法
各樹種塊狀混交,隨機排列。以塊狀方式整地:清除樹穴周邊雜草,挖穴規格為長40 cm×寬40 cm×深30 cm,施用復合肥做基肥,每株0.2 kg,2010年冬季備耕,2011年春季植樹。植后第2年撫育1次。
2結果與分析
2.1本地調查結果
本地調查共有植物36種。其中小喬木類植物有亮葉猴耳環及茶樹2種;灌木有13種,數量最多的是野牡丹;草本植物有9種,數量最多的是割雞芒和淡竹葉;藤本植物有12種,數量較多的是攀援羊蹄甲(見表1)。從植被覆蓋率上看,小喬木類植物不僅種類少,數量上也可忽略不計,灌木和藤本植物是零散分布,數量較少,草本植物數量較多,覆蓋率大,是優勢植被,主要為割雞芒和淡竹葉(見圖1)[2]。


2.2種植樹種生長情況
2.2.1保存率
據表2和圖2顯示,不同樹種對高山環境的適應性差別較大。種植后,保存率總體趨勢逐年降低,7年后,成活下來的有紅花荷,羅漢松,竹節樹,但竹節樹、羅漢松保存率極低,分別是25%、30%,紅花荷保存率較高,為65%。楓香、加勒比松、火焰木、黃花風鈴和沉香無存活。
2.2.2植樹生長情況
從圖3可看出造林7年后成活的樹種生長情況:從樹高來看,紅花荷最大,平均為3.59 m,最小的是竹節樹,平均為0.89 m;從地徑生長量來看,最大的是紅花荷,平均為8.13 cm,最小的是竹節樹,平均為1.55 cm;從冠幅生長量來看,最大的是紅花荷,平均為2.36 m,最小的是竹節樹,平均為0.5 m。
紅花荷生長旺盛,樹枝上掛有很多干枯的果實殼,說明已經開花結果。羅漢松和竹節樹雖然存活,但是長勢差。其中,羅漢松蟲害(現場調查食葉害蟲是尺蠖)嚴重,超過一半的植株樹葉被啃食,導致樹干近2 m高而冠幅只有0.5 m的現象。
3結果與討論
浮山嶺上部植被草本植物覆蓋率高,其中割雞芒呈規模分布,小喬木、灌木都是零散分布,層次單一,生態功能差。作為生態旅游區,景觀也欠豐富多彩。
樹種引種試驗表明,雖然高山環境惡劣,紅花荷還可適應性生長。種植7年后,保存率為65%,平均樹高可達3.59 m,地徑可達8.13 cm,冠幅可達2.36 m,已經正常開花結果。數年時間,就可超過原生小喬木灌木樹種,有效增加了群落的上層林相。且紅花荷生長茂盛,常年蔥綠,花朵碩大,顏色艷紅,增強了高山草地的景觀,適宜在高山草地上種植。
引種試驗表明,羅漢松也能適當生長,平均樹高達到了2.07 m,但因受蟲害影響,無法生長枝條樹葉,難以形成完整的樹冠,且保存率低,僅有30%,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竹節樹在高山環境下生長速度很慢,7年生平均高度還是0.89 m,處于停滯狀態,且保存率低,僅有25%。說明羅漢松與竹節樹不適宜在高山草地上種植。
引種的楓香、加勒比松、火焰樹、黃花風鈴木、沉香等5個樹種保存率逐年下降,到7年調查時,已經全部失存,說明此5種樹種不適合在高山草地上種植。
參考文獻
[1]廣東省林業局,廣東省林學會.廣東省100種優良闊葉樹種栽培技術[M]. 2001:35~80.
[2]何道泉,敖惠修,伍輝民.廣東山區植被[M].廣東科技出版社,1991:97~115.
(廣東省茂名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冼世慶,馮光欽,王祥,曾偉,駱雪蓮,冼子耀,李太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