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由于中國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使得種植業耕作模式和手段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農作物種類有很多,其中,以谷物類作物種植為主。玉米作為中國谷物類重要作物之一,其產量及種植技術一直以來都是影響中國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高效玉米種植技術對于中國農業的發展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科學化的種植技術是根據實際地質環境來進行的。中國玉米大多種植在北方地區,北方地區的地質環境及土壤性質適合玉米的生長。另外,在北方地區,玉米種植歷史相對較久,病蟲害防治手段也較為成熟。例如可通過生物手段、化學手段及物理手段等對病蟲害進行治理,也可以通過多種手段相結合的方式促進玉米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1]。除此之外,在一些北方地區,為了提高玉米產量,增加農戶收入,相關農業技術人員還要對種植區域進行管控,避免產生大規模的病蟲害。另外,還需做好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工作,掌握地質環境、氣候條件、土質特征,實現高產種植[2]。因此,本文分析了玉米種植及相對應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經濟效益。
1谷物種植與病蟲害防治方法設計
1.1選擇合適播種時間,實施生物整治
農作物播種時間是影響其日后生長情況的關鍵性因素之一。為了提高種子發芽率,需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播種。由于玉米是一種相對較為耐旱的農作物,且生長時間較長,因此,它的播種時間較早。通過研究發現,最適合玉米播種的溫度大致在10~15℃,播種深度還需控制在6~10 cm[3]。目前,玉米播種通常采用機械式和半機械式來完成,這樣可以極大地節省播種時間,提升播種效率和質量,減少農耕成本。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播種前,種植人員需對玉米種子進行適當的處理,首先按照1∶5∶5的比例將水、鈣和有機肥配制成營養液,然后將種子浸泡大約3 h。然后取出種子,再使用15%銹靈溶液繼續浸泡種子1 h,避免種子霉變。當播種時,還需防治玉米薪蟲病。玉米薪蟲病多發于播種時期,較難預防。玉米薪蟲本身具有一定的趨光性,會在發光物體、區域周圍進行聚集。因此,可通過物理方式,在玉米播種地周圍利用發光誘捕器進行誘捕。另外,也可以通過糖醋融合的方法進行誘捕,這2種方法相對較為安全,不會對玉米播種和生長產生不良影響,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薪蟲產卵率,在玉米生長前期發揮了極大的保護作用。
1.2科學施肥,阻斷玉米蚜蟲的蔓延
在完成播種工作及建立生物防治體系后,接下來需利用科學的施肥方式來阻斷玉米蚜蟲蔓延途徑。首先,需播撒基肥。這里以壟作耕法為例。種植人員需要使用扣壟夾肥的方式進行施肥,并在地層15 cm處再次埋入1層基肥。在埋入前,將陳舊的玉米桿打碎,混入蚜蟲防治藥物粉末,與基肥一同埋入地層中,不僅可提升土壤肥力,加快玉米生長,還可避免蚜蟲啃食玉米根莖,使土壤結塊。隨后,在玉米生長至40 cm左右,需要對其進行追肥。由于玉米在拔節期到孕穗期生長需要大量的養分,所以,在這段時間內進行追肥是最合適的。首先,要在拔節期開始時進行1次追肥,保證玉米的基本養分。然后,在玉米生長出真葉時,進行2次追肥,加速玉米根莖和葉子的生長。最后,在孕穗期時,通過開溝深施的方式進行最后一次追肥,使玉米可以更好地吸收養分[4]。此時玉米已經發育出穗,需要施最后一次肥料。為了保證玉米產量,需要在玉米周圍噴灑大量的氮、磷、鉀肥,并且在肥料之中還應該添加適量的驅蟲、殺蟲藥物,在促進其生長的同時,也對玉米蚜蟲的蔓延起到一定的阻斷作用。利用毗蟲琳可濕性粉劑在肥料中進行拌種,在蚜蟲盛發時,每公頃地可以噴撒30 kg辛硫磷顆粒劑,通常是撒至玉米葉中,除此之外,還需要按照1∶10∶5的比例,將毒死蟬顆粒劑均勻撒在玉米周圍,每公頃用量為3 007 kg。
1.3加強生長管理,實現病蟲害的最終防治
完成施肥工作并阻斷玉米蚜蟲病害的蔓延后,需加強玉米的生長管理,并對其進行病蟲害的農業防治。首先,玉米在生長階段的莖和葉子發育較為緩慢,但是土壤中的根莖生長卻較快。所以,當處在拔節期時,生長至大約42 cm,葉片較厚,根莖呈扁平狀,并在5葉期時,需對玉米進行定苗,并在拔節期向抽雄期過渡期間,定苗至45~58 cm。
不僅如此,種植人員同時也要減少土壤施肥量,加大穗肥使用量,并控制澆水頻率和次量,只有這樣才能使成熟后的玉米具有較大的體積,并且顆粒飽滿。最后,當玉米生長至抽雄期時,需對其進行人工授粉和排苗,完成后剪掉玉米雄穗,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玉米對光能的利用率,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抗倒能力。另外,還需加強農業防治,及時觀察玉米實際生長情況。清除發病植株并焚毀,以避免病蟲害蔓延。
2方法測試
2.1測試準備
本實驗研究玉米科學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測試共分為2組,一組利用傳統種植和蟲害防治手段進行測試,將其設置為傳統組,另一組則是利用本文設計的方法進行測試,將其設定為測試組。選取一塊玉米種植地作為本次測試對象。
2.2測試過程
將玉米種植地均等分為兩份,對兩種方法同時繼續進行測試。先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播種,在播種同,將病蟲防治的對應藥物依照比例拌入肥料中,并置于種子周圍。藥物與肥料的比例并不是固定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計算。
依照表1對蚜蟲病害進行防治,最后,在玉米處于生長階段時,對其進行定苗,并分苗處理,并同時進行農業病蟲害防治,最終,對玉米實際存活數量進行測量,并對2組結果進行分析對比。
2.3測試結果
通過以上測試,得出兩組測試結果,依照結果進行具體分析,如表2所示:
由表2得知,傳統方法在病蟲害防治和玉米種植方面產生的效果均不十分明顯,玉米存活率僅為87.34%;而測試方法在這2方面的操作都較為嚴謹,這也使得最終玉米存活率高達98.69%。因此,可以驗證本文設計方法較好,具有更強的實用性和科學性,可大幅度增加玉米產量。
玉米產業可促進中國農業健康發展。因此,要以科學、合理的方法種植玉米,并加強病蟲害防治強度。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中國糧食產量,減少病蟲害所造成的損失,增加種植人員的農業經濟收益。
參考文獻
[1]聶海洋,王鋒,李響.大棚黃瓜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探析[J].種子科技,2021(7):58-59.
[2]張淑芹.冬小麥栽培技術及其病蟲害治理探討[J].種子科技,2021(7):35-36.
[3]李世強.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有效性探究[J].種子科技,2021(7):80-81.
[4]劉利鋒.探析玉米高效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研究,2020,26(2):103-104.
(安徽省泗縣墩集鎮農村經濟技術工作站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