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
【摘 要】目的:評價應用護理干預措施對于宮頸癌化療患者生存質量產生的影響。方法:盲選法參與篩選實驗樣本,按照患者入院順序(2019年11月至2021年5月)標志順序號,號碼為奇數分到實驗組(綜合護理)、號碼為偶數分到參照組(基礎護理),應用不同護理服務方案后對比患者生存質量的相關指標。結果:實驗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結論:綜合護理干預模式在宮頸癌化療患者護理環節的應用價值高于基礎護理干預模式,護理工作者可以參考本次研究結果合理選用護理方案。
【關鍵詞】宮頸癌;化療;護理干預;生存質量
引言:
作為婦科臨床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宮頸癌給女性患者帶來極大危害,手術治療配合術后化療,可以延長患者生命周期,但是治療過程會使患者的生存質量大幅下降,尤其是化療過程破壞人體細胞,患者的不良反應癥狀明顯,使其心理狀態也受到波及。護理干預措施應用于宮頸癌患者治療過程中,旨在從人性化角度依據患者病情制定護理計劃,以降低治療過程帶給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存質量。本次實驗篩選臨床符合實驗要求的患者參與分組護理,現報道實驗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我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5月接收的宮頸癌化療患者資料,患者按照入院順序編號分成實驗組和參照組。參照組,年齡29歲~59歲,平均年齡(43.33±3.02)歲,病程0.3年~6.5年,平均病程(2.0±0.3)年;實驗組,年齡30歲~59歲,平均年齡(42.01±3.14)歲,病程0.3年~6.0年,平均病程(2.1±0.3)年。兩組資料均需要參與統計學檢測,P>0.05代表可以進行對比實驗,本次患者資料檢測結果與預期一致。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以基礎護理模式參與護理活動,給患者創設舒適環境、觀察病情、提供飲食指導服務和健康宣教服務等。實驗組患者以綜合護理模式參與護理活動,護理步驟如下:參與護理工作的人員提前進行培訓,綜合分析國內外宮頸癌化療護理的相關技巧和臨床工作研究進展,制定綜合性的護理方案。(1)建立營養團隊:營養師、責任護士和臨床醫生作為團隊成員,給化療中的患者提供營養護理方案,以及患者的營養需求情況確定營養支持計劃,保證患者攝入充足的熱量和營養成分,提高化療患者的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1]。(2)心理護理:化療前和患者說明化療目的、毒副作用、注意事項,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同時告知患者化療手段對于延長患者生命周期的確切效果,增加患者的治療信心;鼓勵患者向醫護人員傾訴,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開展心理疏導活動,提高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選擇臨床成功治療的案例,通過介紹案例來增強患者治療信心。(3)疼痛護理: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依據評估結果選用適合患者的疼痛護理方案,常用的疼痛護理方法包括注意力轉移法、心理暗示法和藥物鎮痛護理,在前兩種護理方式效果不明顯且患者疼痛閾值達到耐受極限的情況下,建議遵醫囑開展鎮痛護理活動[2]。(4)并發癥護理:化療患者會出現明顯的脫發癥狀,也是造成患者負性心理情緒的主要因素,護理人員要及時清理患者的落發,并且定期開展頭部按摩護理活動,建議患者佩戴帽子和假發,通過改善患者形象減輕其自卑心理。針對化療患者增加病房巡視次數,以和藹的態度與患者建立溝通關系,指導家屬密切關注和識別患者可能發生的并發癥癥狀,如靜脈炎。防控化療藥物外滲情況,出現意外情況要及時通知醫護人員,多數化療患者都會發生消化道反應,飲食調理是主要渠道,部分腹瀉患者堅持多飲水,遵循少食多餐原則。此外,化療患者由于白細胞、血小板降低,易發感染和出血癥狀,要密切觀察,開展預防性護理工作。(5)社會支持:以患者家屬溝通,合作開展護理工作,建議親屬、朋友、同事等來探視患者病情,鼓勵患者重返家庭和社會生活。

2 結果
實驗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同參照組對比,為通過統計學差異性檢測(P<0.05),實驗組分數更高。
3 討論
社會生活節奏、環境變化、工作壓力增加等因素共同影響下,宮頸癌發病率不斷提升且發病群體開始呈現年輕化趨勢[3]。化療治療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消極影響,組織護理工作是全面滿足患者生存需求的主要手段,綜合護理干預模式下,本次實驗數據顯示:實驗組患者在社會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軀體功能、認知功能等方面的評分都比基礎護理模式干預下的參照組患者高。
通過分析實驗結果可以基本判定:綜合護理干預模式在宮頸癌化療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有著突出的護理應用優勢,因此臨床護理工作者要依據患者需求合理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王博,陳煥偉,呂學文,等.貧血與晚期宮頸癌化療療效的相關性[J].現代腫瘤醫學,2018,26(2):285-288.
[2] 袁秀英,劉燕燕,劉小媚,等.紫杉醇、卡鉑化療聯合放療在中晚期宮頸癌患者中的效果[J].廣東醫學,2017,38(z):242-243.
[3] 周青.宮頸癌化療患者護理干預對生存質量的影響[].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7,24(3):28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