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梅
【摘 要】目的:探討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在急性腦梗死搶救中的應用效果。方法: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均選自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急診科,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急診護理,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開展全程優化急診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急救效果。結果:研究組患者急救總有效率(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87.5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研究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急救總時間及靜脈釆血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結論: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可有效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急救效果,對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全程優化急診護理;急性腦梗死;搶救時間;急救效果
急性腦梗死(AIS)是急診科最為常見的疾病類型,一旦搶救不及時則可導致不可逆性損傷甚至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有研究表明,在患者的黃金急救時間內實施有效救治時改善雨后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急診科急救中優化急診護理盡可能縮短患者的急救時間尤為重要[2]。本研究以我院急診科收治的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全程優化急診護理的應用效果,現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均選自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急診科,所有患者均經頭顱CT及MRI檢查確診,患者委托人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排除合并其他心腦血管疾病、顱腦腫瘤、意識障礙、精神認知障礙及臨床資料不全者。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齡42歲~78歲,平均年齡(61.33±3.45)歲,就診時間1h~5h,平均時間(2.76±0.54)h。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各40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臨床資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急診護理,包括開通綠色通道、準備急救物品、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輔助醫生完成急救工作等。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開展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具體為:(1)優化急診搶救流程:成立急性腦梗死護理小組,小組成員明確分工,落實崗位職責,全面掌握急性腦梗死急救知識。(2)綠色通道優化:開放“先搶救,后掛號”的綠色通道,急診護士在患者入院后迅速接診,與搶救時做好急救交接,完成轉交及相關護理記錄。(3)溶栓治療優化:對接受溶栓治療的患者應配置專門人員實施看護,意識清醒者應實時詢問患者感受,嚴密監測血壓變化。(4)急救后護理優化:術后囑患者絕對臥床,保持室內安靜、清潔,使患者保持情緒穩定,對易出現并發癥的患者需及時識別其風險因素并給予相應護理。
1.3 療效評價標準[3]
根據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IHSS)評分進行評價,痊愈:NIHSS評分減少≥90%,患者各功能恢復良好;顯效:NIHSS評分減少50%~90%;有效:NIHSS評分減少18%~49%;無效:NIHSS評分減少18%以內;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急救效果
研究組患者急救總有效率(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87.5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1。

2.2 搶救時間
研究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急救總時間及靜脈釆血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2。

3 討論
AIS是因腦部供血突然中段而導致的腦組織壞死,主要因腦動脈粥樣硬化或形成血栓所致,基于其危害性及時實施有效的搶救可為后續進一步治療提供良好的基礎。有研究表明,在AIS患者急救期間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急救效果[4]。以往常規的急診護理多以配合醫生工作為主,在細節上有所缺失,而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將時間觀念貫穿于整個急救過程,通過優化各項急救護理措施及流程使其更具針對性、目的性及科學性,確保搶救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從而提高急救效果[5]。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急救總有效率(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87.5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研究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急救總時間及靜脈釆血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綜上所述,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可有效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急救效果,對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曉莉.探討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在急性腦梗死中的搶救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20):200-201.
[2] 蔡靜純.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在急性腦梗死中的搶救效果觀察方案[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20,25(4):405-407.
[3] 王輝.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在急性腦梗死中的搶救效果探討[J].中外醫療,2020,39(5):148-150.
[4] 趙琳琳.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在急性腦梗死中的搶救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9):290-291.
[5] 徐艷霞.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在急性腦梗死中的搶救效果觀察[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1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