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娜
【摘 要】目的:分析優質護理在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手術中的護理成效。方法:選取100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患者,隨機分組,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優質護理。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顯著較少(P<0.05),觀察組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P<0.05)。結論:對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患者圍手術期行優質護理作用突出。
【關鍵詞】優質護理;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手術
急性化膿性闌尾炎作為臨床上常見的腹外科疾病之一,主要臨床表現是劇烈的腹部疼痛,多數患者保守治療無效,只能采取手術切除[1],但手術需要臨床護理的配合。優質護理是一種綜合性比較強的護理干預,它在臨床上的應用,既可提高臨床護理工作效率,也能增加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2]。本文選取100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患者,分析優質護理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于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來我院診治的100例患該病的患者,以隨機抽選的方式將100例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4歲~54歲,平均年齡(38.52±7.10)歲,病程1h~5.5 h,平均病程(3.34±0.21)h;觀察組50例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26歲~52歲,平均年齡(36.52±6.10)歲,病程1h~5.5 h,平均病程(3.34±0.21)h,兩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做好術前準備和宣教,術中注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主要包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的監測,術后健康教育包括飲食指導,并發癥的預防等。
觀察組行優質護理:(1)術前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腹痛情況;禁食、胃腸減壓;幫助患者取舒適體位,以緩解疼痛;了解患者及家屬心理情況,講解相關知識,以緩解患者心理上的焦慮和對手術的恐懼。(2)術中護理:配合醫生做好輔助工作,術中應嚴密檢測患者體溫、脈搏、血壓及呼吸,同時要防止患者受涼,以確保手術順利進行。(3)術后護理:①對病情進行檢測,多去巡視病人,注意觀察病人引流情況及病人主訴,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②患者術后須平臥6小時,待麻醉反應消失,身體狀況平穩后,取半坐臥位,并鼓勵患者床上活動,待麻醉反應消失后可下床活動,以促進腸蠕動,預防腸粘連;③飲食上肛門未排氣前須禁飲食,排氣后可逐步恢復飲食,主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飲食為主,還應少食多餐,禁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戒煙限酒;④疼痛護理,用疼痛評估量表評估患者疼痛程度,輕度疼痛可指導患者轉移注意力,如看書、聽音樂、聊天、看電視等,中度以上疼痛可遵醫囑給予鎮痛藥,以緩解患者疼痛,促進患者康復;⑤心理護理,術后應多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不良情緒和心理狀態,并運用心理學知識疏導患者焦慮不安、煩躁等心理反應,囑患者要有一個樂觀的心態,要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戰勝疾病,對于抑郁的患者,要多去陪伴,給予鼓勵和支持。⑥最重要的是引流管的護理及并發癥的護理,引流管要妥善固定,保持通暢;同時,多去病房觀察,注意患者引流液的顏色、形狀及量,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是傷口裂開出血和傷口感染,出血嚴重會導致患者休克,所以一旦發生出血,應立即通知醫生進行處理,嚴重者可進行緊急手術止血,同時保持輸液通暢,預防休克;預防術后感染可遵醫囑給予抗生素,手術切口要保持清潔、干燥,有滲液時,應及時更換無菌敷料。
1.3 觀察指標
(1)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包括住院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包括感染、出血、腸粘連。
1.4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術后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v,見表2。

3 討論
急性化膿性闌尾炎起病急驟,手術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手術前大部分患者心理準備不足,出現了焦慮、恐懼、不安全感等負性情緒,影響配合度。近年來,隨著臨床護理的發展,護理方法的更新,使優質護理得以普及,而它在臨床上的應用,也降低術后并發癥,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優質護理是基于常規護理上,以患者為中心,從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多方面展開,使護理工作更加靈活,護理過程更加協調,從而提高護理質量。本研究顯示,觀察組住院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可見優質護理效果明顯。
綜上所述,對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患者圍手術期行優質護理,有助于患者盡早康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伊旖旎.舒適護理干預在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8):196-197.
[2] 許冬菊.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對闌尾炎手術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2):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