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娟
【摘 要】目的:觀察對腦梗死患者實行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尤其是對運動功能、護理依從性的影響。方法:觀察對象為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就診于我院的86例腦梗死患者,因護理方法差異分組,43例實行早期康復護理,納入試驗組,43例實行傳統護理,納入對照組,比較和觀察護理效果。結果:比較對照組運動功能,試驗組FMA評分護理后顯著提升,顯著差異(P<0.05);比較對照組神經功能,試驗組患者護理后NIHSS評分明顯降低,顯著差異(P<0.05);比較對照組護理依從性,試驗組總依從性顯著提升,顯著差異(P<0.05)。結論:對腦梗死患者實行早期康復護理效果良好,可使患者運動功能和神經功能得以改善,促進護理依從性提升,建議推廣。
【關鍵詞】腦梗死;早期康復護理;運動功能;護理依從性
因腦梗死疾病的特點,患者常常會產生負性情緒,進而對護理依從性造成影響,進而對康復造成影響[1]。在臨床治療中需樹立康復意識,促進患者康復,而康復護理對患者康復意義重大。本次研究觀察康復護理的實行價值,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觀察對象為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就診于我院的86例腦梗死患者,因護理方法差異分組,試驗組43例實行早期康復護理,男22例,女21例,年齡45歲~76歲,平均年齡(64.20±1.05)歲。對照組43例實行傳統護理,男23例,女20例,年齡46歲~78歲,平均年齡(64.35±1.10)歲,資料實行統計學計算,差異性無(P>0.05),研究比較性有效。
1.2 方法
對照組僅實行傳統護理,指導患者飲食,實行心理疏導,對患者實行運動指導等。
試驗組實行早期康復護理,護理方法為:(1)待患者處于平穩的生命體征后,護理人員對早期康復護理相關知識告知患者和家屬,讓其明確其意義和目的,提升患者認知程度。(2)指導患者康復在治療14h之內實行早期康復干預,擺放良肢位,每隔2h對體位進行1次更換,將軟墊放置在受壓部位,防止皮膚受到損傷。(3)指導患者主動運動,主要為足趾關節、手指關節、股四頭肌收縮等運動,主被動相結合。肌力Ⅲ級者,指導患者平衡訓練,開始主要為支撐坐立位,循序漸進,逐漸獨立完成,扶床行走到獨立行走,可良好行走后,可練習日常生活能力,促進自理能力提升。
1.3 觀察指標
本研究觀察指標為:運動功能(FMA評分,分值與運動功能呈正比)、神經功能(NIHSS評分,分值與神經功能呈反比),護理依從性(完全遵醫行為、部分遵醫行為、不遵醫行為分別為完全、部分、不依從)。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對比FMA評分和NIHSS評分
兩組患者FMA評分和NIHSS評分護理前對比差異無(P>0.05);比較對照組運動功能,試驗組FMA評分護理后顯著提升,顯著差異(P<0.05);比較對照組神經功能,試驗組患者護理后NIHSS評分明顯降低,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 對比護理依從性
比較對照組護理依從性,試驗組總依從性顯著提升,顯著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腦梗死在臨床上作為腦血管疾病之一較為常見,以意識障礙、運動障礙、癱瘓、惡心嘔吐等為主要臨床癥狀[2]。致病原因主要為通過血液栓子向腦動脈中流入,使得血管被堵塞,側支循環不能正常代償后,會使得腦組織(動脈供血區)由于缺血而發生壞死情況,對其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3,4]。盡早對患者實行早期康復護理,提升患者和護理人員的康復意識,以康復為護理目的,從認知、康復訓練方面促進患者康復[5]。本次研究顯示,患者運動功能、神經功能得以改善,同時患者護理依從性提升顯著,效果確切,可見早期康復護理可行性較高。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患者實行早期康復護理效果良好,可使患者運動功能和神經功能得以改善,促進護理依從性提升,建議推廣。
參考文獻
[ 1 ] 席貽慧.早期康復護理對提高腦梗死患者護理依從性及運動功能的影響分析[J].當代臨床醫刊,2021,34(2):56-57.
[2] 高冰.早期康復護理對提高腦梗死患者護理依從性及運動功能的臨床價值研究[J].吉林醫學,2019,40(11):2656-2657.
[3] 孟爾明.早期康復護理對提高腦梗死患者護理依從性及運動功能的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4):209-210.
[4] 毛菁菁.探討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腦梗死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20,37(6):78-80.
[5] 孟慶艷.腦梗死患者護理中早期康復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2020,12(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