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盼
【摘 要】目的:探討品管圈管理模式對臨床護理工作規范化操作質量持續改進的影響。方法:對本院實施品管圈管理模式的應用效果進行觀察,涉及患者220例。其中110例患者住院期間常規護理,時間2019年1月~2019年12月還未開展品管圈活動,作為對照組;110例患者住院期間采用品管圈管理模式管理,時間2020年1月至12月正式開展品管圈管理模式,作為觀察組。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護理差錯率。結果: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差錯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開展品管圈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臨床護理工作質量,使患者滿意度上升,有效降低護理過程中藥物發放錯誤、操作不規范、投訴等的發生,對不斷提升醫院臨床護理工作質量有顯著作用,值得應用與廣泛推廣。
【關鍵詞】品管圈管理;臨床護理;護理滿意度;護理質量
不斷提升護理質量是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各級醫院采用多種護理模式,使得護理質量有顯著提升[1]。在本次研究中本院引入品管圈管理模式,進一步提升護理人員操作規范性,繼而取得護理質量的顯著提升,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本院2020年1月至12月期間住院治療的220例患者進行調查研究,其中110例患者住院期間常規護理,作為對照組;110例患者住院期間采用品管圈管理模式管理,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58例,女52例,年齡19歲~77歲,平均年齡(42.05±14.68)歲。觀察組,男57例,女53例,年齡19歲~79歲,平均年齡(42.24±14.75)歲。兩組性別、年齡對比(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知情研究,能夠配合研究開展。排除標準:①臨床調查問卷填寫不規范;②臨床資料缺失、遺漏。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不增加其它管理模式。觀察組采用品管圈管理模式指導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其實施方法如下:(1)成立品管圈小組,負責實施品管圈活動。(2)尋找問題和提出問題解決措施,對本院既往臨床護理過程中的問題、差錯、不良事件進行總結,分析其發生原因,依據原因進行分類。(3)分再培訓與再學習,為保障問題解決措施的順利執行,對護理人員操作能力進行考核。(4)正式開展品管圈活動的過程中,品管圈小組負責人對新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和記錄,避免重復出現新問題。(5)再實施3個月的品管圈活動后,對本階段品管圈管理模式進行總結回顧,評價其中得失。(6)不斷循壞品管圈管理模式,確保護理質量不斷上升。
1.3 觀察指標
(1)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患者對護理模式的滿意度,問卷共設置20個條目,得分100分。20分~69分為不滿意,70分~89分為部分滿意,90分~100分非常滿意,護理滿意度=(部分滿意+非常滿意)/總例數×100%。(2)記錄研究期間護理差錯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護理差錯
觀察組護理差錯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 討論
品管圈管理模式是近年來護理管理模式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在許多科室的臨床管理中有顯著的效果[2]。品管圈管理模式是一種結合戴明環循環管理模式(PDCA)的模式,本次研究在開展中以既往病例作為參考,發現臨床護理過程中的問題,并在品管圈例會上商討解決措施,提出問題的解決措施[3]。沿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不斷提升護理操作規范和護理質量。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開展品管圈管理模式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品管圈獲得可提升患者的滿意度,其原因主要在于品管圈管理獲得開展,對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問題不斷進行解決,使得護理人員的操作越發規范,護理質量越發提升,最終使患者滿意度獲得提升。其次研究還顯示觀察組護理過程中差錯情況發生少于對照組(P<0.05),表明開展品管圈管理模式,使得護理過程中的凸顯的問題不斷得到解決,品管圈管理模式最典型的特點是可逐漸減少常見問題,直至問題消失。
綜上所述,品管圈管理模式能顯著提升護理質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顧永梅,張艷,錢少敏.品管圈工作模式應用于ICU人工氣道護理的的臨床效果評價[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13):2019-2023.
[2] 崔秀平.品管圈在神經外科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21):3831-3832.
[3] 何潔蘭,劉杏仙,李秋平,等.臨床護理質量管理控制指標在預防不良事件發生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10):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