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霞
【摘 要】目的:探討新助產護理模式促進自然分娩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174例產婦,隨機分組為研究、對照組,研究組新助產護理,對照組常規助產護理,對比兩種模式促進自然分娩效果。結果:研究組第一產程用時與第二產程用時均較對照組縮短;新生兒Apgar評分也較對照組升高(P<0.05)。結論:新助產護理模式在推進產程與提升新生兒Apgar評分方面收效良好。
【關鍵詞】新助產護理模式;自然分娩;產程;新生兒
分娩為女性重要的生理過程,隨著近年人們對優生優育關注度提高,分娩過程中對母嬰安全重視程度也有所加深,諸多產婦更傾向于采取自然分娩方式娩出胎兒[1]。助產護理為協助產婦分娩的有力舉措,期間通過健康宣教、呼吸方式指導等有助于促進產程進展,助產護理質量對于妊娠結局有一定影響,也是影響產婦安全的重要因素。為進一步提高助產護理服務質量,我院開展了新助產護理模式,并探究了其促進自然分娩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174例產婦,隨機分組為研究、對照組,各87例,研究組,年齡20歲~39歲,平均年齡(27.84±2.91)歲,包括經產婦31例,初產婦56例;對照組,年齡21歲~40歲,平均年齡(27.19±2.87)歲,包括經產婦33例,初產婦54例。納入標準:納入者均為單胎妊娠,符合自然分娩指征且無剖宮產指征,自愿納入研究;排除標準:需排除合并嚴重分娩合并癥、精神障礙、意識不清、不符合自然分娩指征者。兩組基線資料對比,無差異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助產護理,包括給予產婦呼吸、用力方式等必要指導,隨時檢查宮口開大情況,于宮口開全后協助產婦娩出胎兒[3]。研究組新助產護理,方法如下:(1)產程前,產婦自進入待產階段起,就開展溫馨產房管理,分別由1名家屬、1名助產士陪伴產婦,其中助產士為主導,負責增加產婦舒適度,減少分娩痛苦,加快產程。產程前,助產士需為產婦及其家屬講解產房環境,醫護人員配備,待產注意事項等。積極與產婦溝通,告知其保持良好心態,可通過聽音樂、看視頻等方式分散注意力。為產婦講解自然分娩的優勢,指導其加強生活的護理,以提高日常舒適度。(2)進入產程后,指導產婦調整體位緩解疼痛,依據節律性收縮調整呼吸頻率,減少鎮痛對身心影響;活躍期后助產士勤檢測胎心,并內診了解胎兒方位、胎頭下降情況,協助產婦調整至自覺舒適體位,宮縮的間歇階段可于分娩室大步行走,還可采取坐位、跨馬位、蹲位等,只要產婦自覺舒適,可嘗試變化多種體位,自由體位有助于促進胎頭下降與旋轉,對于加快產程意義重大;宮口全開后轉為截石體位,同時墊高背部,彎曲雙腿,并將足部外展,于助產士指導下調整呼吸及用力方式至胎兒娩出。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產程時間及新生兒Apgar評分。
1.4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兩組第三產程差異不顯著(P>0.05);但研究組第一產程用時與第二產程用時均較對照組縮短(P<0.05);研究組新生兒Apgar評分較對照組升高(P<0.05),見表1。
3 討論
在實踐助產護理中發現,產力、產道、胎兒為影響順利經陰道分娩的因素,其中產婦自身為影響產力的關鍵因素,而胎兒、產道均為客觀因素[4,5]。產程的延長不但會對產婦體力造成影響,進一步增加分娩難度,同時還會對產婦信念與心理造成嚴重打擊。基于此,本次研究針對自然分娩產婦開展了新助產護理,結果顯示:兩組第三產程差異不顯著(P>0.05);但研究組第一產程用時與第二產程用時均較對照組縮短(P<0.05);研究組新生兒Apgar評分較對照組升高(P<0.05),提示新助產護理更為注重產婦舒適度、自由體位的同時,加強了與產婦的溝通,使得產婦更為了解目前產程,有利于幫助產婦樹立分娩信心,進而利于配合助產護士工作,從而提高了分娩的質量與效率,分娩進程也更為順利,減少了產婦因產程遲滯增加的母嬰風險,產婦對助產護理工作也更為滿意。
綜上所述,新助產護理模式在推進產程與提升新生兒Apgar評分方面收效良好。
參考文獻
[1] 尹燕雯,慕家邑,任春裕,等.基于全球護理助產教育標準對我國本科助產教育標準的初探[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0,36(11):860-865.
[2] 曾玉珊,楊若雅,鄒銀燕.責任制助產護理結合體位管理在初產婦分娩中的應用及對分娩結局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7):1250-1253.
[3] 陶花,丁焱,王曉嬌,等.護理學助產方向本科生臨床實踐教學方案的構建[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0,36(15):1180-1186.
[4] 史美英.助產士分層授權管理對會陰側切率與產房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5):776-778.
[5] 楊正旭.防止新生兒窒息的助產護理方法及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20,36(32):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