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海南省兩所有代表性的高校為例,通過問卷、訪談和課堂觀察等方式對高校教師英語閱讀文本解讀能力現狀進行調查,發現高校英語教師在英語閱讀文本解讀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教師;英語文本;解讀能力
【作者簡介】劉忠喜(1979-),男,漢族,吉林松原人,海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在讀博士,研究方向:英語課程與教學論、比較文學與跨文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海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文學批評理論在高校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項目編號:Hnjg2019-40)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引言
教材分析是教師備課的重要環節。對于英語教師而言,讀懂英語閱讀文本是教材分析的重中之重,也是一堂好的閱讀教學課的重要前提。高校英語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系統的英語語言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培養他們跨文化的視野、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更要對其進行包括審美能力在內的全人教育,體現英語學科的育人功能。這就要求高校英語教師必須重視文本解讀,必須具備較強的文本解讀能力。提高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科素養、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關鍵。本文以海南省兩所有代表性的高校為例,通過問卷、深度訪談和參與式觀察等方式,發現聽評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二、文獻綜述
長期以來,國內外諸多學者對閱讀教學中的文本解讀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文本解讀方法:如Cook的“知識圖式”和“自上而下”法、McCarthy的“互動研究法”、William Grabe的“文本的組織結構”法等。國內學者如王耀輝、金振邦、孫紹振等,從文本解讀的層面和文本解讀的維度兩個角度出發,對閱讀教學文本解讀方法進行了研究。
以上研究關注的是閱讀文本解讀的理論和方法,目前對于閱讀教學文本解讀現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語文學科,對于英語閱讀教學文本解讀現狀的研究還不多見,關于高校教師英語閱讀文本解讀能力現狀的實證研究則更為少見。
三、研究設計
研究者以海南兩所有代表性的高校為例,對兩所高校的152位英語教師進行了近一年的調查研究,共發放問卷152份,其中,有效問卷143份;訪談時間約8個小時,訪談文字記錄約3萬字;進行了12次課堂觀察,觀察記錄約2萬字。然后對數據進行歸類、分析和整理,了解兩所高校英語教師閱讀文本解讀能力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四、研究結論
調查結果顯示,兩所高校的教師的英語閱讀文本解讀存在意識不強、理論學習滯后、解讀能力薄弱等問題。
1.文本解讀意識不強。高校英語教師文本解讀意識主要體現在對“文本解讀的重要性”“文本解讀在閱讀教學中的地位”以及“文本解讀對閱讀教學效果的影響”等三個方面的認識上。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文本解讀“非常重要”或“重要”的教師只有58%,有約30%的教師認為文本解讀“不太重要”或“不重要”,這顯示參與調查的教師對文本解讀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仍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文本解讀的重要性。對于“文本解讀在閱讀教學中的地位”這個問題上,仍有約38%的受訪教師認為“不太重要”或“不重要”,可見,受訪教師還沒有正確認識到文本解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文本解讀是閱讀教學設計和實施的重要前提,沒有系統深入的文本解讀,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學設計。在“文本解讀對閱讀教學效果的影響”這個問題上,也有32%的教師認為“影響不大”或“幾乎沒有影響”。這充分反映了一部分教師仍舊沒有意識到文本解讀對于閱讀教學效果的重要影響,教師只有在對文本進行了充分的解讀之后,才有可能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深入挖掘文本、才有可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高校對教師的評價長久以來“重科研、輕教學”,導致教師對教學的重視不夠,教師參與教學研究的熱情不高,加上有些高校的聽評課制度并沒有建立起來,或者執行不到位,導致教師教學研究的意識不強,對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包括文本解讀的重視不夠,甚至意識不到文本解讀的重要性,看不到文本解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對閱讀教學效果的影響。
2.文本解讀理論學習滯后。調查結果顯示,高校英語教師的理論學習相對滯后,近五年參加教育教學理論培訓或學習的教師不到20%,在這20%的教師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參與的是教育部門組織的高校新教師入職前培訓,以便獲得高校教師資格。可見,教師參與教育教學理論學習的動力和機會都不夠。近五年參與英語閱讀文本解讀理論的學習的教師基本沒有,顯示高校教師進行文本解讀理論學習的現狀令人擔憂。另一方面,調查結果同時顯示,超過80%的教師近五年內都有參與培訓或學習的經歷,學習內容主要集中在科研方面,如課題申報,包括申報課題前的學術積累、課題選題方法、論證技巧、申報書撰寫等。論文撰寫與發表也是教師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包括國內外期刊論文的撰寫和發表,從選題到文章整體框架,從具體撰寫過程到選擇期刊投稿,教師都進行了較為充分的學習。
從教師參與學習和培訓的內容來看,高校英語教師熱衷于科研項目申報和論文發表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忽視了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學習。一方面,高校沒有科學的評價體系,或者沒有建立運行良好的評價機制,導致教師不研究教學,也就意識不到加強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對于相對微觀的閱讀文本解讀的理論學習更是無從談起。另一方面,也跟教師自身發展動機有關。高校教師的首要職責是教書育人,應樹立正確的專業發展方向,不斷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學習,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和育人能力,厚積薄發,避免急功近利。
3.文本解讀實踐能力薄弱。文本解讀的實踐能力考查主要從教師自評和課堂觀察兩個角度進行。從評價結果來看,超過80%的教師認為自己的文本解讀實踐能力不足,在解讀文本時顯得束手無策,不知從何做起。認為自己文本解讀實踐能力“尚可”的不足10%,僅有9%的教師認為自己的文本解讀能力很強。這個結果一個方面顯示出參與調查的教師對自身文本解讀能力的信心不足,另一方面也說明教師的文本實踐能力亟待提高。從觀察到的12節課來看,超過85%的課堂閱讀教學設計沒有很好地體現文本的特點,沒有按照文本的邏輯展開教學,都是千篇一律地按照背景知識介紹、作者介紹、讀文章大意分段、讀細節回答問題、講授語言點的模式進行。此外,本部分的調查結果還顯示,只有不到20%的教師會在備課的時候獨立進行文本解讀,多數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主要是看中文譯文了解了文章大意,查一些自己不熟悉的單詞,然后按照教學參考書或者出版社提供的教學課件準備教學。
在分析自身文本解讀能力薄弱的原因時,一位教師直言:“缺乏理論學習是文本解讀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系統介紹英語閱讀文本解讀的理論和方法的文獻很少,一線教師讀的懂、便于操作的方法類書籍更是一本難求。另一方面,教師缺乏教學研究的熱情和習慣,沒有在教學實踐中進行積極探索和自我反思,也是目前教師文本解讀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此外,高校教學研究氛圍不夠濃厚,教研活動沒有得到有效開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五、應對策略
以上三個方面雖然是高校英語教師文本解讀能力問題,卻涉及教師評價、教師培訓與學習、教研活動的開展等多個方面,不能期望短期內一蹴而就。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提高文本解讀意識。要解決教師文本解讀能力的問題,首先就要提高教師文本解讀的意識,讓教師重視文本解讀,重視課堂教學。這就要求高校在評價教師或職稱評審的時候注重分類評價。只有關注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完善教師評價體系,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機制,才有可能讓教師全身心地投入教學中。教師開始研究教學,就會關注教學的各個環節,從而在備課的時候更加關注對閱讀文本的解讀。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加強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查,相應地就會考查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將文本解讀能力納入閱讀課教學評價指標中去,從文本解讀、學情分析、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實施效果、反思能力等多方面對一堂閱讀課進行評價,有利于整體上把握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水平,而教師的文本解讀意識和能力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文本解讀意識。
2.開展教學理論培訓,加強文本解讀理論學習。高校在加強對教師教學能力評價的同時,應積極引導教師加強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高校教師大多受過專業的學術訓練,但不是所有教師都受過系統的教育教學專業訓練。筆者做過統計,某地方師范大學的英語系有師范教育背景(本科、碩士或博士所學專業與教育教學相關)的教師不到50%,也就是說,該所師范大學的英語系有超過50%的教師未系統學習過教育教學理論,這些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效果如何不得而知,但對于他們而言,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是非常必要的。對于擔任閱讀課的教師而言,除了基本的教育教學知識外,加強閱讀教學理論,特別是文本解讀理論知識的學習,尤為重要。因此,高校在加強教學能力評價、完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同時,積極開展教學理論培訓,引導教師參與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有助于英語閱讀課教師學習和掌握文本解讀相關理論,能夠為提高文本分析能力奠定理論基礎。
3.有效開展教研活動,在實踐中提高文本解讀能力。 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反復實踐,是教師學習的重要方式。然而,教師個人的反思效果有限,通過開展教研活動,在集體研討的基礎上促進反思,再在反思的基礎上進行在實踐,循環往復,有利于教學問題的最終解決,并最終提高教學效果。筆者在調查中發現,部分高校的教研活動開展情況并不理想,多數教師都是各自上課,各自回家搞科研。例如,某高校英語系的四個教研組,一年來每個教研組開展的教研活動不超過三次,基本都在線上進行,討論的內容也是關于教學進度、試卷出題等內容,對于教學問題的研討很少涉及。高校必須從上到下重視教研活動的開展,充分發揮教研組在教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起教研組聽評課等教學研究活動的長效機制和考核機制,促進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院系負責人應認真部署,周密籌劃,每個學年初就確定教研活動的主題、實踐、研討方式、解決的問題等。教研活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是教學設計與實施,而對于英語閱讀課教師而言,教學設計與實施的基礎是全面、深入的文本解讀。因此,高校教師應在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有效開展教研活動,加強反思性實踐,在實踐中提高文本解讀的能力。
六、結語
總之,由于高校教師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原因,高校英語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現狀不容樂觀,教師在文本解讀意識、文本解讀理論和實踐方面都還存在很多不足。高校應在完善教師評價體系、強化教師教育教學理論學習,促進教師在實踐中反思,提高閱讀文本解讀能力,促進高校英語閱讀教學質量提升,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Anderson N J. 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Cook G. Discours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3]McCarthy Michael.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4]Wallace, Catherine. Critical Reading in Language Education[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5]金振邦.多元視角中的文本解讀[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6]孫紹振.文學文本解讀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7]張秋會,王薔.淺析文本解讀的五個角度[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6(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