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提問是教師完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重要途徑。本文探究不同提問方式對學生閱讀素養的影響,以便更好地促進教學。主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教師課堂提問理論研究、課堂提問的作用及課堂提問的現狀,并對此提出相應建議。研究主要發現:教師在提問方式上存在差異;課堂提問中,展示型問題總體上多于參考性問題;參考性問題對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大于展示型問題。據此,本文提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適當調整兩種問題類型的比例,設置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閱讀過程的參考性問題,從而促進閱讀素養的提高,進而提升英語水平。
【關鍵詞】課堂提問;英語閱讀素養
【作者簡介】王騰,上海市行政管理學校。
一、課堂提問理論研究
聚焦課堂提問、旨在探究課堂提問與教學效率、教學質量之間關系的研究不勝枚舉。布魯克、高爾等人定義了不同類型的問題,并分析了每類問題的優缺點。Long和Sato等人分別統計了課堂上使用問題的頻率,分析了外語教師最常使用的問題類型。在中國,對課堂提問的研究可以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舒白梅等、 潘曉琳通過課堂觀察總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
盡管我國的英語閱讀課堂教學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和建議,但仍存在一些問題。王薔認為,中國的一些閱讀課不能等同于閱讀教學,因為教學內容過于狹窄,只關注語言、語法和詞匯知識,忽視了其他因素。研究者需要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指導學生英語閱讀的方法、科學的閱讀方式、閱讀應遵循的規則或原則等。這些問題還沒有很好地找到解決方法,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很多英語閱讀課不能被真正稱為閱讀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對學校閱讀課程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根據特點提出建議,促進教學。
二、課堂提問的作用
提問有利于學生的學習。這種說法在社會文化理論中得到了分析。維果茨基認為,知識不是孤立地獲得的,而是通過與社會環境中其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而產生的互動。他甚至指出,互動是習得的動因,也就是說,社會互動是學習和認知發展的先決條件。根據他的分類,人際互動(即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交際事件和情景)是學習者和教師之間的重要中介,當學習發生時,需要不少于兩個人。他將中介發生的水平稱為最近發展區(ZPD)。最近發展區定義為,個體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解決問題的發展水平與個體在他人幫助下解決問題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區域。他解釋了一種有效的方法,即學習者可以從更有知識或能力的人(家長、老師、同伴等)那里得到幫助。
有效的提問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因為提問是師生互動的重要元素。教師提問已被認為是教師工作中具有批判性和挑戰性的一部分。教學是一個從教到學的動態發展過程,將這一過程描述為:教師主導學習、教師導向學習、問題導向學習和自我導向學習。這四個環節在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上既有內在聯系,又有本質區別。教師主導學習,是指教師有目的地向學生講解知識,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師導向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的情況。問題導向學習以學習中的問題為主線。學生在自學和發現問題的基礎上,與教師合作學習知識。自主學習是整個過程中最先進的水平,它旨在實現學生真正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目標。
問題導向學習是一種以發現問題、產生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中心的獨立的、合作的學習方法。關注問題是它的主要特征。師生對問題進行自主和協作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教師要相信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合作,鼓勵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當學生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教師會給他們科學的指導。總的來說,這一理念的順利實現需要師生之間的相互合作。然而,學生可能不能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因此,教師在一開始就需要主動提出一些問題,學生可以參考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在教學生閱讀能力時可以采取問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評價問題等步驟。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Dyah和Hoa認為,教師向學生提問他們讀過的內容是教學或提高閱讀理解的常用技巧之一。他們總結出提問在閱讀中的幾個作用:讀者會意識到閱讀文本的要點;讀者會檢查文本是否被理解;讀者會根據文本本身擴展話題;讀者將自己之前的知識和經驗與文本聯系起來,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讀者會自我評價他們是否理解了所學的知識。
總之,教師提問的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對于教師來說,提問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突出重點。通過提問,教師將能夠檢查學生的已知和未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能力、態度等得以展現,學生的心理過程也會被揭示出來。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作為教師改進教學的參考。教師可以改變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式,探究如何解決學生學習障礙的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安排整個教學過程,管理學生的學習,創造合適的學習條件。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反思和總結教學中的優點和缺點,從而指導自己在后續教學中改進。
對于學生來說,提問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吸引注意力。這樣,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就會被激發。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學生將有機會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并能夠對現有的學習觀點進行評價、糾正和強化。提問將使學生關注教學過程的變化,促進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從而有效地記憶知識。最后,學生會主動參與課堂互動,比如對某一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討論可能的解決方案,促進教師和其他學生之間的交流。
三、課堂提問現狀
通過筆者對所在學校的英語授課過程中觀察發現,教師更傾向于提出展示性問題而非參考性問題。盡管教師知道參考性問題對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更有效,但由于學生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教師必須更多地關注展示性問題。這就意味著在很多情況下,教師的問題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并沒有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總結和分析能力。學生更愿意回答展示性問題,他們認為展示題更簡單,只要從課文中找到現成答案,無需總結、概括。
四、結論及建議
首先,教師的提問在學生的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參考性問題數量少于展示性問題。參考性問題對學生閱讀素養的影響優于展示性問題。然而,這兩類問題的作用和作用并沒有被教師完全理解。王薔分析了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她指出,閱讀教學在詞匯和語法知識方面是有限的。教師未能介紹課文以外的意義或背景知識,他們更關注教學而不是學生的學習。在英語閱讀教學方面,許多教師仍然認為詞匯和語法是教學的重點,而忽視了引導學生學習文化概念,更好地認識語言學習、語篇結構和思想之間的關系,這些問題可以從教師的提問中看出。教師提出更多的展示性問題,使得所學的知識處于碎片化的狀態。新知識的建構不能僅僅依賴于對詞匯、語法等細節的理解,也不能僅僅依賴于對閱讀文本本身的整合和應用。如果沒有足夠的參考問題,學生就不能對課文有深刻的理解。在本研究中,情況大致相同。教師在閱讀課上應通過平衡這兩類問題的比例,充分理解這兩類問題,并充分利用它們。
其次,教師在課堂上應多提參考性問題,并考慮問題的質量。問題應涵蓋更廣泛的內容,如文本的意義、作者的態度、語篇的結構、語言特點等。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可以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鼓勵學生談論不同文化的多樣性。因此,教師在學生的閱讀過程應注重問題解決,這就意味著讀者在閱讀時需要有意識地去找尋、整理問題的答案。在他們完成閱讀后,問題也得到了答案。這樣,教師就應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提問,而教師的提問是一個理想的來源。學生可以在閱讀時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嘗試分析問題,自己提出問題。
課堂上最常見的互動形式之一是由教師提問引發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教師提問進行合理的分類,明確提問在課堂中的作用,為教學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Brock C .The effects of referential question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J] .TESOL Quarterly, 1986(1):47-59 .
[2]Dyah S, Hoa T M N. Teachers' Questioning in Reading Lessons: A Case Study in Indonesia[J]. Electronic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2013(1):80-95.
[3]Gower R D. Phillips S. Walters Teaching Practice Handbook (2nd edn.)[M]. London: Heinemann, 1995.
[4]Long M H.? The role of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In Bhatia and Richie(Eds.),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cademic Press, Inc, 1996.
[5]Shomoossi, N. The effect of teachers' questioning behavior on EFL classroom interaction: A classroom research study[J]. The Reading Matrix, 2004(2):96-104.
[6]潘曉琳.英語教師提問模式的調查與分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 2010(4):135-138.
[7]舒白梅,黎敏玲.高中英語課堂提問的認知思維導向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08(2):61-66.
[8]王薔.核心素養背景下英語閱讀教學:問題、原則、目標與路徑[J].英語學習,2017(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