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蓮
摘 要:要培養優秀的學生,首先要構建一種和諧向上的班級文化,然后注重培養學生優秀的品德、堅定的信念,引導他們主動學習,自我發展。故而,首先必須明確何為優秀,而標準就是優秀=優秀的品德+堅定的信念+主動學習+自我發展。
關鍵詞:優秀;班級氛圍;品德
一、 環境塑造人——首先要構建一種和諧向上的班級文化
(一)學生之間的關愛能使弱勢學生受到鼓舞,更能使大批的優秀學生涌現出來,變得更加優秀
部分學生在學校無法表現出自己的潛能,因為他們不喜歡自己的班級,覺得在那里無法安心學習。但是如果班級構建了良好的氛圍,這些學生就能夠全面發展,并實現在不良班級氛圍中所不能實現的目標。例如本班有位身體殘疾的女學生,右手不能動,所以每當學生跳繩的時候,她只能站著。于是班里的女學生自發組織了“互助小組”,每天輪流帶她一起跳繩。一方面讓她多活動,避免肌肉萎縮;另一方面讓她不感到孤獨。而且當她發言時,學生們會為她喝彩和鼓掌。她開始變得自信,開始微笑、大笑,展現自己。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都有幫助學困生的義務。這樣一來,一部分成績較好的學生就會因此更加努力而讓自己更加優秀。
(二)創設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教育,認識自己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魏書生先生認為:“管是為了不管。”這種觀念從根本上說是充分發揮學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做到管放結合。學生能干的,大膽放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學生參與管理,既有利于班級的建設和發展,又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完善、能力的提高。
班級中總有些表現欲強烈,為人正直,擅長主持演講的學生,筆者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由他們主持每周一次的班會課。既要小結一周內班級情況,又要提出改進措施和下周目標,布置具體任務。他們的建議和要求又要能被其他學生接受。這就給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他們嚴格要求自己,事事處處做好學生的楷模,同時更加關心集體、關心班級,在實踐中實現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從而不斷進步。
(三)創設“討論式”“探究式”的班級氛圍
本班學生的座位是在一定條件下自由選擇的,這有利于學生間交流合作。首先在班級事務上或大小活動中,讓全體學生一起討論,一起出主意。學生們對于活動自然非常踴躍,他們暢所欲言,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似乎與學習沒有多大關系,但學生只要參與了討論,就會有一種主人翁意識,他的行為、意識的狀態是積極的。其次,在班級設立“仲裁委員會”,當班級發生難以處理的問題時,由這些學生負責討論,做出決定。在這種討論的氛圍中,學生增強了凝聚力,提高了班級整體合力,思辨能力也不斷提高。
(四)創造寬松的成長環境
以賞識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做到人盡其才。班級設立“七彩陽關卡”,只要某個孩子在某一方面足夠優秀,就進行精神獎勵。這樣就會在班級創造一種百花齊放,爭相斗艷的氛圍。
(五)創設競爭的環境
開展學習競賽,培養尖子生群體,讓他們互相學習,互相競爭。讓最優秀學生在年級比,通過統考在全區比,爭當第一名。班內優秀生之間展開學習競賽,鼓勵班內學習一般的學生利用優勢學科向尖子生發起挑戰。通過長期的學習競賽,能力強的優秀生將會更加優秀。
二、 培養學生優秀的品德
(一)培養優秀生樹立遠大的理想
少年時代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此時確立人生目標,往往能激發創造的熱情,更容易獲得成功。對初中生來說,初中一年級是重要階段。如在一開始階段,筆者對學生進行“三年后我是一名重點高中的學生,再三年后我是一名一流重點大學的學生”“今天我以母校自豪,明天母校因我而驕傲”的理想教育。同時進行遠大理想教育:“你的理想有多大,你的人生舞臺有多大。”一方面借用偉人的成長故事教育學生,另一方面利用優秀畢業生教育學生,讓他們樹立初中畢業考著名高中的近期理想。在初二和初三的教學中不斷強化此意識,讓學生形成非名校不上、爭上一流重點的信念。激起學生的雄心壯志,激發他們的潛能,學習起來有用不完的勁,認為學習是一種快樂。
(二)重視優秀生做人教育,樹立做人第一、做學問第二的思想
自古以來,“品學兼優成大才,德才兼備干大事”。教育大師孫維剛教師一直用《普通一兵》上的一句話教育學生:“要因為我來到這個世界上,使別人生活得更幸福”。筆者把它改為“因為我的存在給別人帶來幸福”后當作班訓。一個智商高的人,如果不把才能用在正地方,那將危害社會。優秀生要有高尚的情操、寬廣的胸懷。只有品德好才能少受或不受外界干擾,才能更容易成才,成才后能為社會做貢獻。筆者有個學生很聰明,學習基礎好,但父母嬌慣。輪他值日有時他故意不掃地,上課經常遲到,經常與學生、教師鬧矛盾,學習成績起伏大,當時筆者對他進行教育效果不明顯,他認為只要學習好就可以了。結果在初二和初三的連續考試中,水平和他不相上下的王某、朱某都考進了級部前20名,而他則被甩在40名之后。在初三下學期時筆者以如何做人為突破口對他進行教育,分析他為什么容易與他人鬧矛盾,共同討論人為什么而活著等。筆者在他身上下的功夫比別人多幾倍,最后他考上了重點高中。從他身上筆者深刻體會到育人方面的一句俗話“澆菜先澆根,教人先教心”。在平日的班會中,我會拿“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上高中期間天天為同宿舍的學生打水,為學生服務的故事來教育他們。
三、 堅定的信念
教師對優秀生的培養要給以足夠的重視,要有一定培養出優秀生的信念。林肯說:“噴泉的高度不會超過它的源頭;一個人的事業也是這樣,他的成就不會超過自己的信念。”信念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有了堅定的信念,就能精神振奮,克服困難。
作為班主任,要讓自己的尖子生的總成績爭得全校第一、全區第一乃至全市一等。就像一句歌詞說的,“要做就做最好”。有了這個想法,在工作中就會對自己嚴格要求,就會想出許多好的方法,工作起來就有使不完的勁,就能克服許多困難。在這方面筆者深有體會:2006年筆者剛接新班時,班里只有一個女孩成績在級部中較突出,更無一位能在級部中站住腳的男孩。當時筆者想:一定要培養出更優秀的學生,一定要挖掘潛力生。從初一到初三,筆者一直抱著這樣的信念。筆者的這種執著感染了學生,他們相信自己肯定能行。今年中考的成績又一次讓筆者堅定了這一信念。班級有四位學生被成功推薦直升,直升率為百分之八十,創本校直升紀錄,同時有22人被高中錄取。再往前推到1999年那個畢業班,全班中考成績都達筆者的期望值,而且有一人高考成績達北大錄取線,兩人考上了南開大學。坦誠地講,擔任班主任多年,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學生從來沒讓人失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