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巍娥
摘要:貴州日報生態新聞的散文式表達,在結構、主題和語言等方面表現出的獨特美感,既發揮了散文語言清麗、結構嚴謹的特點,又把貴州生態寫得意味深長、觀點鮮明,成為讀者向往、念茲在茲的“美文”。
關鍵詞:生態新聞 散文式表達 獨特美感
2019年8月,貴州日報報刊社調整機構設置,重新定位各部門職能職責,首次將生態報道單獨劃分出來,統一由一個部門——深度報道部負責,明確要求深度報道部的中心工作就是圍繞生態講好貴州美麗故事。
“美”從何來?
美,不僅蘊含在生態里,還要抒發進故事里。生態新聞的散文式表達,在結構、主題和語言等方面表現出的獨特美感,既發揮了散文語言清麗、結構嚴謹的特點,又把貴州生態寫得意味深長、觀點鮮明,成為讀者向往、念茲在茲的“美文”。
貴州日報報刊社作為貴州主流媒體,理應成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輿論引導者。深度報道部運行兩年來,生態報道的“品質”有了較大提高,受到廣大讀者和主管部門肯定。在剛剛揭曉的第三十六屆貴州新聞獎中,貴州日報報刊社共有7篇生態新聞獲獎,其中,由深度報道部采寫的3篇生態新聞,分獲得重大主題獎、二等獎和三等獎。生態報道已成為貴州日報報刊社融合發展、改革創新的主要成果之一。
一、穩舵立意境——以導向性深化主題美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建設生態文明”定義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報告中“生態文明”被提及12次、“美麗”8次、“綠色”15次,提出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深化生態新聞的主題美,需要把穩思想之舵,筑牢信念之基,充分調動藝術手段來營造意境,強化生態新聞的散文式美感。以生態為主題的內容生產,同樣要以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為導向,抓住核心,營造意境,揭示主題的深度和美感。具體做法是:
重大主題托物起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貴州實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華美交響》(2020年8月15日《貴州日報》第4-5版)是一組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報道,今年獲貴州新聞獎重大主題報道獎。這組報道的推出時間正值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山論”15周年,時機選擇顯得非常重要,貴州日報報刊社通過這樣一組報道展現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貴州實踐”,讓讀者經歷一次有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審美歷程,以情境傳意,體現貴州后發趕超、綠色發展的生動探索。寫景抒情、寓意于境、化靜為動、托物起興,編者的策劃意圖得到了很好體現,受到廣泛好評。
重要節點情境并茂。在重要節點發聲是生態新聞的題中之義,高效緊貼時代脈搏尤其重要。今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的首站就在烏江,貴州日報報刊社立即推出系列生態報道:《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貴州堅決扛起“上游責任”》《生態保護爭上游 一江清水送下游》《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等。去年全國兩會期間,貴州日報報刊社推出《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態環境需要》《黔蘇皖湘川滇6省聯動訪談——上下游協調共同發展 打造綠色澎湃新動能》等,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將山水景物人格化,升華了主題。
重點策劃美美與共。一篇好的生態新聞,是在不斷加強主題策劃、反復思考和打磨中生產出來的精品。今年以來,貴州日報報刊社深度報道部每個月至少策劃一個生態主題。為了加強輿論引導,貴州日報報刊社在一月重點策劃長江經濟帶報道,二月重點策劃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后的生態反響報道,在三月的兩會期間,四月的世界地球日,五月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六月的世界環境日和貴州生態日,七月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等主要節點,都有與生態有關的重點策劃及報道。這些報道不僅在《貴州日報》《當代貴州》上呈現,還在“天眼新聞”APP、當代貴州先鋒網、微博、微信公眾號上互動,推出的《在“兩山”轉化間遇見幸福》《生態公益性崗位:我們與綠水青山有個約會》《最美村寨萬里行——尋找貴州35個“全國生態文化示范村”系列報道》等生態新聞,引導受眾投入感情去閱讀,讓傳受雙方情感互動,獲取精神上的美感與滿足。
二、枝葉總關情——以親和性彰顯韻律美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唐代詩人孟郊“舊說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和宋代詩人趙希邁“江從白鷺飛邊轉,云在青山缺處生”兩句古詩,贊嘆貴州生態之美。
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筆寫情。運用散文式的親和性和情感性,對自然生態保持最大限度的尊重,以同等甚至同類之心打動讀者,去發現它們的美好,呈現大地之物及靈性生存的某種狀態和變化。
節奏跳躍美。所謂“節奏”,是指音樂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現象。一片片綠葉、一層層山峰、一株株樹木,通過文字欣賞美景時,我們在審美上會產生明顯的節奏美。例如《靠山吃山的兩種活法——六盤水娘娘山濕地上兩個村莊的生態變遷》(2020年3月15日《當代貴州》第12期),文章開頭:清晨6:30,伴隨著嘹亮的廣播聲,深冬的舍烹村,醒了。“嗡”的一聲,擴音器開了。山頂上的大喇叭清清嗓子,《茉莉花》悠揚的旋律準時響起,流淌在小村的早晨。舍烹村以自己的方式,打開了新的一天。披了件外套,陶永川出了門。當了7年村支書,每天頭一件事,就是去村里轉轉。路上盡是生面孔——鄉村游的外來客,晨跑的、爬山的、等車的,認識不認識都點頭道早。倒回去5年,村里很少有生人。別說外人,本村年輕人都快走光了……從“嗡”的一聲到悠揚的《茉莉花》在流淌,從村支書“披外套”到“點頭道早”,從“村里轉轉”到“晨跑”“爬山”“等車”,一連貫動作,富有節奏,又不乏跳躍,一個活色生香、生態宜居的鄉村早晨次第打開。這篇散文式表達的生態新聞,榮獲貴州新聞獎三等獎。
韻律傳神美。所謂“韻律”,是指詩詞中的押韻規則和平仄格式(格律)。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諧和,形成傳神之美。文章的韻律美可以體現作者的創造力和才華。《一棵樹的“綠色力量”——貴州這個貧困縣如何辦出大教育?》(天眼新聞2020年9月4日,瀏覽量30萬+),這既是一篇生態新聞,又是一篇教育新聞,通過生態保護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文章結尾:錦屏人提倡“三苦教育”,即老師苦教、學生苦學、家長苦陪。正是因為有了最牛家長、最牛老師“一棵樹”的精神,錦屏才可以辦出“最牛教育”。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也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最好詮釋。有人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錦屏縣委書記毛有智說,在黔東南,錦屏已經樹起了“小縣辦大教育,窮縣辦強教育”的旗幟。用“一棵樹”換“最牛考生”、建“最牛學校”、辦“最牛教育”,錦屏走出一條教育脫貧的綠色新路。葉,相觸在云里;枝,攀援在險峰;根,緊握在地下。通過景物描寫、人物對話、背景鋪陳、場景轉換和抒情議論等方式,韻律或跌或宕、或起或伏,有秩序的反復就產生了韻律,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更大地實現新聞價值。
敘事結構美。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散文式生態新聞的敘事結構,看似分散感性實則緊湊嚴謹。巧妙運用“迂回”方式,靈活地把各個細節串聯在一起,形成各自的結構特點。《山水田園蹚出“幸福路”》(天眼新聞2021年1月18日,瀏覽量7萬+)的敘事結構是:“農家一扇門——構建生態惠民的新格局,鄉村一扇窗——營造生態宜居的美好氛圍,幸福一張網——解鎖鄉村振興的綠色密碼”,分別從一家人、一個村、一個城市出發,不斷放大新聞切口,用一種柔性的詩性語言,以及層次分明的結構方式,解讀貴州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智慧密碼,體現貴州發展“大生態”的范本意義。敘述看似閑庭信步,實則波浪起伏、蕩氣回腸,既有情感的浸透,又有實例佐證,意象紛紛又沉靜細致,這也是生態新聞散文式表達的魅力所在。適當地給自己的文章加入一些經典韻文,尤其是那些最容易讓人喚起記憶,產生共鳴并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國古典詩詞,既能激發文化共情,又能引人思考。
三、錨定高質量——以新聞性提升整體美
生態新聞不像一般新聞報道時效性那么強,特別是一些成就展示性的生態類綜述,如果采用數據堆砌來寫這類新聞,不但無法從現實出發發揮散文式新聞特質,甚至會引起讀者反感。這種直接“挪用”和急就章式的“拿來”,自然會讓生態新聞的整體美漸行漸遠。
“整體美”是高質量寫好貴州生態新聞的關鍵詞,所謂高質量在新聞生產中特指優質內容。無論時代怎么變,內容永遠是媒體人不變的“初心”。記者要充分挖掘生態新聞的事實美、細節美和整體美,借散文寫作的優勢,提高生態新聞價值,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孕育理性美。運用散文式筆法寫生態新聞時,一定要實事求是,不得“合理想象”,要以事實為前提和基礎,以新聞性孕育理性美。敘述要恰當、適度、穩重,不要使“散文式”影響“新聞性”。在《從“美麗煩惱”到“美麗蛻變”——赤水“國字號”生態文化示范村走訪紀實》(2020年《貴州日報》4版)中,有一段村民老袁買“廁所”的故事描寫,采訪中記者抓住這一新聞事實,用一段簡潔對話體現“美麗煩惱”:老袁妻子也說:“我們村現在漂亮是漂亮,游客也比以前多,生活倒是改善了,但就是這個廁所問題,讓我們家頭痛。”“廁所收費嗎?”“不收。”“會不會劃不來?”“不會,游客來了,多的都掙得回來。你看,我家院子里有魚塘,涼亭,可以釣魚、燒烤,有了這個廁所,更能留住游客。”老袁說,與其等村里解決,還不如主動克服。“治臟、治亂、治污”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村民遭遇“美麗煩惱”,沒有“等靠要”,而是自己動手解決。用樸實對話理性地體現村民思想觀念的轉變,寧愿花錢買“廁所”,也要滿足游客需要;也客觀地體現村民經濟實力的提高,有了解決棘手問題的底氣和能力。
挖掘感性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生態新聞以敘述為主,但單純的敘述難免呆板,不同的角度能見到不同的景象和美好,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呈現不同的表達和效果。散文式表達的生態新聞,其內核是形散而神不散,充分挖掘現場,運用貼近大地和自然的淳樸語言還原新聞的感性美。《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做好“水文章”——貴州生態文明“金子招牌”越來越靚》(2020年1月18日《貴州日報》第4版),這是一篇深度述評,全文4800字,文章一開頭:“如果大家要喝沒有污染的茶,就到貴州來。”“想健康長壽,到貴州養老。”“確認過眼神,大數據就是貴州要找的人。”引用幾句貴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精彩語錄,這種融入自身情緒的口語式表達,感性抒發貴州生態之美。散文式的生態新聞在敘述中,要注意情感的挖掘和運用,讓文章散發感性之光。這就需要記者在采訪時尋找大量細節,促成感官、身體和精神的融合,從而彰顯一種嶄新的散文式生態新聞的寫作主張,有助于達到與讀者心與心的共鳴。
提升整體美。運用散文手法寫生態新聞,既要注重畫龍點睛,又要注意整體和諧。語言的質感和美感,能使生態新聞獲得新生,擁有廣泛活力,但是不能為了追求一句或一段的美,而破壞整體風格的統一。例如《“紅配綠”,貴州生態超強CP——貴州高質量建設生態文明實現歷史性提升》(2021年5月23日天眼新聞APP),“紅配綠”,這對最具挑戰的色彩組合,既是自然界的經典組合,也是貴州生態發展最強組合。該篇文章同樣運用散文筆法,用三個小標題,即:桐梓種樹老人守護紅色夢想、錦屏 “綠色提款機”創造生態紅利、赤水種下“綠色銀行”火了紅色旅游,貴州的生態變革力量,來自黔貴大地的一個個人,一個個縣,一座座城市……從來自他們的“紅配綠”超強組合中,看見貴州堅持高質量建設生態文明的縮影。三個小標題“助攻”生態美,形成散文“形散”的特點,使長長的主體化為幾個自然段,自然段與自然段之間又是緊密不可分割,緊湊而優雅,散漫而準確,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內容上緊密相聯,邏輯結構嚴謹。
四、結語
一篇好的生態新聞,不僅能讓就報道事實震撼人心,而且能讓讀者更加向往美好生活,獲取精神上的感動與滿足。恰當運用散文式表達,可以讓形式和內容互相交替、互相滲透。用生態之美,謀趕超之策,造百姓之福,貴州已經收獲了滿滿的生態紅利,貴州日報報刊社作為黨報黨刊,更應該有這樣的歷史使命感,還應該繼續通過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進一步提升黨媒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在生態新聞散文式表達中,還要注意一個問題:抒情只是緣事而發,并受事實約束,所以更要掌握好抒情的度,要親臨現場,更要深入采訪、勇于吃苦。這樣,才能寫出立體感強的散文式生態新聞,讓讀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作者單位:貴州日報報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