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音
抱團養老、購房養老、旅居養老、興趣養老……隨著老齡化進程的明顯加快,越來越多的新型養老模式進入公眾視野。許多老年人對這些養老模式感興趣,又有些遲疑,專家更呼吁理性選擇。據報道,民政部相關負責部門正在組織專家起草養老服務促進相關立法。專家指出,目前對老年人保護的體系化與科學性不足,應盡快構建養老法治體系,規范新型養老模式發展和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
養老模式的更新換代,體現了治理思路的創新,也體現了養老觀念的解放。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億人,探索養老新模式,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迫切需要。更多元的養老方式,可以滿足不同老人的個性化需求。不過,五花八門的新概念背后,也暴露出不少現實問題。就拿抱團養老來說,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住在一起互相照應,各司其職,談天說地,聽上去的確很美,相處起來卻免不了“一地雞毛”。一名網友曾分享自己和親姐姐抱團養老的經歷,經過兩年后,不僅親情沒了,反而成了“仇人”;“5位阿姨抱團養老”的話題也曾引發一眾網友羨慕,但兩個月后,這些懷抱期待的阿姨便因生活瑣事無法相處。
抱團養老落得散伙結局,給老年人帶去的或許只是失望。而“新式養老”,甚至成了當下反詐騙宣傳中的關鍵詞。“投資養老、以房養老”,這些以提供養老服務為名欺老騙老的行為,不僅侵犯了老年人的基本權益,也阻礙著養老事業的長足發展。盡快將新興的養老產業納入正軌,已經成為完善養老服務體系這個動態命題中的關鍵一環。
只有盡快規范化,才能早日規模化。新型養老方式,亟需通過立法厘清各方權利和義務,明確激勵和懲罰機制,才能最大程度上規避風險和漏洞。
(摘自《北京晚報》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