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7月,遼寧省綏中縣大南輔村的漁民,在渤海綏中三道崗海域捕魚時打撈出一批古代的瓷器和一些破碎的船板,縣文物管理所聞訊后征集到完整器物584件,初步鑒定為元代磁州窯的產品。
1991年,經調查確認沉船遺址位置后,1992年至1997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組織了水下考古隊,對沉船遺址實施了6個年度的較大規模的調查和發掘。該沉船長約21米、寬約7米,船體由于海流的沖刷和海洋生物的吞噬已蕩然無存,僅保留了一些船板殘片。經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740年±80年,斷定三道崗沉船的年代為元代。
出水文物主要是瓷器、鐵器,以瓷器為主,有白地黑花、白釉、黑釉、孔雀藍釉,器類有碗、盤、碟、大罐、罐、瓶、杯等,為典型的北方磁州窯產品,包括白地黑花嬰戲紋大罐、龍鳳紋大罐、魚藻紋盆等精品。
綏中三道崗沉船是北方沿海地區為數不多的水下遺址之一,其發掘為研究元代磁州窯的外銷以及航海史、造船史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這也是中國水下考古專業隊伍自誕生以來首次獨立完成的大規模發掘工作。
(摘自《國際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