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爺爺今年86歲,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他每天只要沒有排便,就整天無精打采、悶悶不樂,天天都要吃通便藥物。家人怎么勸他都不聽,一天到晚不分場合都在說自己大便的事,所有人都不勝其煩,但也非常擔心,不知道他出了什么問題。
心理醫生表示,這種心態被稱為“終點焦慮”,即隨著老年人社交圈不斷縮小,面對人生“終點”越來越近時,會產生恐懼不安、焦慮煩惱等負面情緒。這在老年群體中屬于正常情況。
“終點焦慮”的具體表現多樣,比如老人身體稍有不適,就懷疑自己得了大病,整日提心吊膽;反感別人說“老”“死”“病”的事情,堅決不肯承認自己老了或身體不適;因身邊有人離世而感慨人生無常,整日悶悶不樂;早早開始準備自己的身后事,甚至寫好了悼詞。老人之所以會焦慮,主要是出于對死亡的未知。人類對未知的事物始終保持恐懼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手段,但過度恐懼卻會造成心理危機。另外,對老伴、子女及當下生活的依戀,也會讓老人害怕分隔而畏懼死亡。
克服“終點焦慮”,首先家人要給老人更多的耐心與理解,多關心陪伴,避免讓老人感到孤獨、被拋棄,加重焦慮情緒。第二,要幫老人科學認識衰老。區分正常的衰老與疾病,可以幫老人正確看待身體的變化,避免恐慌。第三,鼓勵老人積極面對生活。第四,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可與老人溝通,如果真的面臨死亡,他們最害怕、最擔心的是什么,并從當下開始,解決這些問題。
(摘自《老同志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