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依“法”不辦事的風氣在基層漸起。記者在多地采訪發(fā)現,面對群眾的合理訴求,少數地方部門和人員放著問題不解決,動輒以“超出職權范圍”“按程序走”“按規(guī)定辦”等為借口,用政策法規(guī)搪塞推諉,引發(fā)群眾不滿。
南方某省農村有這樣一位年過五旬的村民:他沒有家人,獨自居住,身患重度糖尿病,每月看病吃藥要花不少錢。盡管身體已經很差了,他仍然掙扎著打點零工。“想讓村里幫著解決低保,但在按程序辦理時,有人說他有零工收入,不具備享受低保的條件。”上述村民的一位親屬告訴記者,他們曾聯(lián)系村干部和聯(lián)村鎮(zhèn)干部來解決問題,卻被回復說“不符合規(guī)定”,沒法辦理。直到病逝,這位村民都沒有申請成功。
面對某些部門依“法”不辦事的態(tài)度,群眾明明覺得自己委屈,可似乎還不占理。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檢索“行政不作為”發(fā)現,自2015年以來,每年文書數量都在1萬份以上,且逐年增多。這些案件中,有的部門不履行法定職責,有的拖延履行職責,還有的履職不到位,其中不乏依“法”不辦事的情況。
記者采訪發(fā)現,依“法”不辦事背后,既與少數人作風不實、履職不力、推諉搪塞有關,也折射出當前基層治理存在諸多不合理現象。一是上有政策,下無對策,揣著明白裝糊涂。上級印發(fā)新的政策文件后,下級沒有及時更新,缺乏實施細則,依據的仍然是舊“法”。二是同一件事,在這里好辦,在那里就不好辦。各地辦事依據的“上位法”大體都是相同的,但在具體落實中,卻經常走形變樣,結果迥然不同。三是面對相同情況,有時推責耍太極,有時左右互搏。
專家認為,所謂依“法”不辦事,實質就是形式主義,是合法外衣下的隱形違法。專家建議,對種種依“法”不辦事亂象,要針對性地加強制度建設,健全監(jiān)督反饋機制,合理設置條款,及時完善政策規(guī)定。
(摘自《半月談》202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