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札幌大通公園,當34歲的劉虹在最后一圈落后13秒的情況下反超對手,為中國田徑贏下一枚寶貴的銅牌后,她已然成為這條賽道上的傳奇。四屆奧運會,一枚金牌兩枚銅牌;5年前毅然退役回歸家庭;因為熱愛選擇在女兒出生后不足一年就回到賽場;經過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訓練后最終重回奧運領獎臺……在東京奧運會,劉虹為自己的奧運生涯畫上了一個驚嘆號,而就在場邊,作為她的丈夫同時也是她的教練,劉學見證了這一切。
深思熟慮的決定
就在劉虹拼下這枚東京奧運會女子競走20公里的銅牌后,她的故事已經在社交網絡上被一遍一遍地講述。故事里滿是劉虹付出訓練的艱辛,以及她作為“媽媽運動員”平衡家庭和比賽的不易。但事實上,在真正陪伴著劉虹親歷了這一切困難和挑戰之后,回過頭來看,最難的還是下定決心重回競走賽道的那一步。“對我們來說訓練本身難度不大,最難的是在于料理家里的各方面情況。”劉學告訴記者。
彼時,他們要考慮的已經不再是兩個人,而是兩家人,因為他們都清楚,如果復出的決定一旦做下去,那就絕不可以輕易中斷。“所以我們要先考慮好在哪里訓練,在哪里生活,怎么協調訓練和養育女兒之間的關系,怎么協調父母和我們一起生活的關系,尤其是我父母年紀比較大了,他們能不能適應這樣的生活。一旦這期間我倆、小孩和我父母任何一方出現預期之外的狀況應該怎么辦,最壞的結果可能是什么。”
最終,劉虹下定決心回到她堅持了多年的競走賽道。付出的過程如他們預期的一樣艱難,包括身體狀態和耐力的恢復,以及比賽心態上的重建。在那段時間里,劉學坦言,他們對于復出的節奏并沒有概念。但就是在這個“走一步看一步”的過程中,劉虹拿下50公里競走冠軍,并且成為了田徑史上首位在該項目上突破4小時的女性運動員。
全力支持,擔起更多照顧女兒的責任
劉虹曾說,不管是艱苦的恢復過程,還是嚴苛的訓練生活,還是以個人名義自費參賽,“都是一個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的過程。”不過,從決定復出到恢復狀態再到重回巔峰的整個過程,劉學是那個幕后功臣。
劉虹就曾表示,她自己很少接女兒放學或是哄睡,在照顧和養育女兒熙熙的這些年,劉學在父親角色上的充分承擔,也幫她避免了不少所謂“兼顧事業和家庭”的麻煩。
不僅如此,劉學在不同階段還要承擔起劉虹團隊里的不同角色——在劉虹復出的第一年,除了教練的身份,劉學還充當了部分隊醫的角色。而在一年之后劉虹加入國家隊,他們的團隊才增加了一名長期隊醫。
劉學和劉虹這對“夫妻檔”,或許不像其他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和他們的另一半那樣,需要長時間分隔兩地。這些年,劉學帶著女兒熙熙一直跟著劉虹四處訓練和參賽,他們幾乎沒有怎么分開過。
“教練”和“隊員”
除了照顧好女兒的飲食起居,劉學還要“照顧”劉虹的訓練。按照劉學的說法,在過去幾年里,他并不是想著如何提高劉虹的成績,而是“更多想要怎么提高自己,只有我自己的認識水平提高了,才能傳遞給她,讓妻子在訓練上有進步。”
相比其他的“奧運家庭”,劉學可以長期陪伴劉虹左右,但這也讓兩人間不可避免有一些小矛盾。“訓練地點發生變化,會吵;訓練計劃有分歧,會吵;買設備花錢,也會吵。”不過,在日夜相伴的生活中,劉學也形成了一種很適合他們倆的生活方式,“我不會貿然替她做決定,基本上都是會詢問和探討她的意見,也表達我的態度。當然兩人不可能永遠一致,但也沒有一定之規。”劉學說,他們互相都清楚對方的長處和短處,并且相互信任,漸漸的也就沒有了沖突。
“過去幾年,我們的目標明確且一致,那就是順利完成復出,征戰第四次奧運。”如今,當劉學和劉虹“圓夢”東京,并且帶回一面沉甸甸的銅牌之后,劉學也坦言,他和劉虹都會重新開始。不管未來的下一個目標是什么,劉學和劉虹共同經歷的這段旅程,都讓他們對彼此建立起了更深的情感。
(綜合《人物》、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