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飛 蘭彤



摘 要:乒乓球混雙比賽接發球接搶段有時會對比賽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所以有必要對乒乓球混雙項目接搶段進行研究,為我國混雙組合在接搶段技戰術運用上提供一些理論參考。運用文獻資料法、錄像觀察法、數理統計法、比較分析法,對中國混雙組合許昕/劉詩雯接搶段二四板技戰術運用效果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得出以下結論:許昕/劉詩雯在接搶段接發球以運用進攻型技術為主,控制型技術為輔,接球落點線路變化豐富;許昕接發球質量高,多以運用反手擰拉技術為主,輔以擺短等控制型技術;劉詩雯接發球穩定性強,擅長使用擺短和劈長技術;許昕/劉詩雯在接搶段第四板技術多以使用進攻型技術為主,防守型技術為輔,回球的落點線路角度大;接搶段戰術組合呈現出控搶和攻攻戰術混合運用的特征;混雙接搶段技戰術呈現出接發球以進攻為主、控制為輔,接搶戰術以控搶和攻攻戰術組合并重,大角度落點線路變化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乒乓球;混雙;接搶段;技戰術;中國
中圖分類號:G8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1)03-0033-07
Abstract:Based on documentation data, video observati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he second and the fourth stroke in the attack on serve section of mixed double Xu Xin/Liu Shiwe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Xu/Liu mainly uses the offensive technique, supplemented by the controlling technique in the receive section; and the receive route and dropping point is varied. Xu receives the serve with high quality, mainly using the backhand twisting and pulling technology, supplemented by the pendulum short and other control technology. Liu has strong stability in receiving serve, and she is good at using short swing and split technique. Xu /Liu mainly use the offensive technique in the fourth stroke of the receiving section, supplemented by the defensive technique, and the landing point line angle of the ball return is large. The combination of attack on serve tactic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xed controlling and attacking tactics. The technique and tactics of the mixed double in attack on serve show that attack is the main part of receive, control is the auxiliary part, and we should pay equal attention to combination of control and attack, attack and attack, as well as big angle landing line changes.
Key words: table tennis; mixed doubles; receive; technique and tactics; China
東京奧運會乒乓球新增混雙項目,因此我國更應該加強對混雙項目的重視,突出混雙訓練,使隊員間的技戰術配合運用更加默契,提高我國混雙組合技戰術水平,以保持在世界乒壇上的領先地位。混雙比賽的特點表現在接發球范圍相對減小,接發球難度降低,這就更有利于運動員在接搶段主動上手,搶先占取進攻優勢,為比賽的勝利打下堅定的基礎。因此,混雙比賽接發球輪有時對比賽結果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有必要對混雙比賽中接搶段的技戰術運用效果進行深入研究。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將從中國乒乓球混雙組合接搶段技戰術特點著手,通過觀看中國優秀乒乓球混雙組合的比賽錄像,收集整理中國混雙組合的技戰術統計數據,深入探究中國混雙組合在接搶段的技戰術運用特征,從而找出中國混雙組合在比賽中得分效果好、使用率高的接發球技術和接搶段戰術組合模式,對混雙接搶段的技戰術運用提供理論基礎和數據支撐。同時,研究結果有利于提升我國混雙的整體實力,為我國混雙組合在訓練中制定更有針對性的訓練計劃和設計技戰術套路提供理論參考,也有利于推動乒乓球混雙在接搶段技戰術的進一步發展創新。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中國優秀乒乓球混雙組合接搶段的技戰術運用效果為研究對象。以選取在乒乓球國際賽事中進入混雙半決賽的中外左右手配對組合為觀察對象。分別為中國組合許昕/劉詩雯;日本組合水谷隼/伊藤美誠、吉春真晴/石川佳純、森園政崇/伊藤美誠。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等多種途徑檢索乒乓球混雙和雙打技戰術運用、接發球技術等期刊及優秀碩、博論文,對檢索資料進行詳讀和分析,為本文的撰寫提供理論依據和理論基礎。
1.2.2 錄像觀察法
選取2019—2020年國際重大比賽的4場混雙決賽錄像(表1),通過觀看比賽錄像,對許昕/劉詩雯在比賽中接搶段第二板接發球技術、落點和線路,第四板技術,以及二四板戰術組合的運用情況進行定量的、系統的統計分析。
為便于記錄和統計,對混雙組合在比賽中接搶段常運用的技術得分手段和擊球落點線路做統一劃分。
進攻型接發球技術:正反手攻拉、正反手搶拉半出臺球、正反手挑球、反手擰拉。
控制型接發球技術:擺短、劈長、晃撇。
第四板進攻型技術:正反手搶拉、正反手反拉、反帶、正反手中遠臺拉、反手快撕、反手彈、反手挑擰、正手挑。
第四板控制型技術:擺短、劈長、晃撇。
第四板防守型技術:正反手貼、擋、中遠臺放球。
以混雙組合接發球方站位為例,將半個球臺劃分為9個接球落點:正手近網短球、中路近網短球、反手近網短球、正手半出臺、中路半出臺、反手半出臺、正手底線長球、中路底線長球、反手底線長球。
針對于乒乓球混雙接發球方站位,本研究將接發球路線分為3條,分別為左路直線、中路斜線和右路斜線。
以乒乓球混雙組合接發球方站位為根據,將接搶段二四板組合線路劃分為9組,分別為左路轉右路、右路轉左路、左路轉中路、右路轉中路、左路轉左路、右路轉右路、中路轉左路、中路轉右路、中路轉中路。
1.2.3 數理統計法
將比賽中所得數據運用Excel表格建立數據庫,對在混雙接搶段統計的數據進行計算,保證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為論文的撰寫提供數據支持。接搶段二四板數據統計界定,對方運動員在第五板失誤,此球為接搶段有效球,計入;對方運動員在第五板沒有失誤,此球定義為無效球,不計入。
接搶段得分率和使用率計算方法如下[1]:
得分率=段得分/(段得分+段失分)×100%
使用率=(段得分+段失分)/(全局得分+全局失分)×100%
技術項統計數據采用以下公式計算[2]:
統計項得分率=項得分/段得失總分×100%
統計項使用率=(項得分+項失分)/段得失總分×100%
區落點頻數百分比=區落點次數/所有區落點次數之和×100%
接搶段中開局段、中局段、尾局段具體劃分標準如下[3]:
每局比賽中, 在某一方得分達到4分之前為開局段;從任意一方的得分達到4分至某一方得分達到8分之前為中局段;在任意一方的得分達到8分之后為尾局段。
1.2.4 比較分析法
通過觀看混雙比賽錄像,分析數據,描述圖表,對中國混雙組合不同接發球技術、落點和線路、戰術組合的使用和得失分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中國混雙組合接搶段技術運用效果分析
2.1.1 中國混雙組合接搶段接發球技術運用效果分析
接發球是乒乓球接搶段第二板技術,接發球技術由進攻型和控制型技術兩大塊組成。接發球技術使用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接搶段第四板技術的回球質量,所以下面對許昕/劉詩雯接搶段接發球技術進行細致分析(表2)。
通過表2中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混雙組合許昕/劉詩雯使用控制型接發球技術總得分率為52%,進攻型接發球技術總得分率為56%,表明進攻型接發球技術在比賽中運用得較好,技術穩定性強,有更好的得分率。在接發球的7項技術中,擺短的使用率最高,使用率為63%,而得分率為42%。使用率排在第二位的是攻擊性較強的反手擰拉技術,使用率是35%。從得分率一欄中可以看出,得分率排在第一位的是正反手拉半出臺球,其得分率為89%;得分率排名第二位的是劈長技術,得分率是75%。從比賽中可以看出,許昕更擅長使用進攻型接發球技術;劉詩雯在接發球上更多偏向于穩健,使用較多的是控制型接發球技術,力求控制住對方發搶,為許昕第四板上手創造更多機會。由以上的分析得出,許昕/劉詩雯在接發球時能夠把進攻型和控制型技術合理運用,根據自身和同伴優勢選擇最為適合的接發球技術,為接搶段創造更多的得分率。
1) 許昕接搶段接發球技術運用效果分析。將接發球技術分為進攻型和控制型接發球技術兩大類型,通過觀看比賽錄像對許昕個人接發球技術使用進行分析(表3)。
從表3中的數據得出,混雙比賽中許昕運用進攻型反手擰拉技術和控制型擺短技術的使用率最高,分別為58%和78%。從得分率來看,許昕使用反手擰拉技術的得分率達到68%,正反手搶拉半出臺球得分率達到100%。進攻型接發球技術的總得分率明顯高于控制型接發球技術。通過細致地觀看比賽發現,許昕在接對方男子和女子運動員發球時,大部分都使用進攻型接發球技術,主動發起搶攻,為同伴第四板的進攻打基礎。由此可見,許昕在接搶段接發球的優勢技術是反手擰拉和擺短。許昕接發球較合理,兇穩相結合,這是許昕在混雙比賽中接發球的優勢所在。
2) 劉詩雯接搶段接發球技術運用效果分析。將接發球技術分為進攻型和控制型接發球技術兩大類型,通過觀看比賽錄像對劉詩雯個人接發球技術使用進行分析(表4)。
從表4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劉詩雯擅長使用控制型接發球技術,控制型接發球技術的總得分率為55%,其中劈長的得分率最高,得分率為75%。從進攻型接發球技術的使用情況來看,正反手拉半出臺得分率為75%,較為優秀;正反手挑球是劉詩雯在進攻型接發球技術中使用最多的,但其得分率較低,僅為29%。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劉詩雯接發球處理臺內下旋短球較好,能夠有效控制對方,降低對方第三板上手的質量,從而為許昕在第四板有機會進攻創造機會。但是,劉詩雯接臺內上旋球失誤多,正反手臺內挑球得分率低。通過觀看比賽錄像得出,劉詩雯接對方男運動員發球多以控制為主,多使用劈長、擺短等技術;接對方女運動員發球多使用進攻型正反手挑球技術。
2.1.2 中國混雙組合接搶段中3個不同時段接發球技術運用效果分析
以接搶段第二板接發球技術為主,結合開局段、中局段和尾局段3個不同時段,分析許昕/劉詩雯在接搶段中3個不同時段所使用接發球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之處(表5)。
從表5中的數據可以看出,許昕/劉詩雯在開局段使用最多的是控制型擺短技術,使用率為31%;但從得分率方面來看,開局段大部分得分都來自進攻型技術,其中反手擰拉技術運用較為出色,使用率為29%,得分率為60%。許昕/劉詩雯在中局段使用進攻型接發球較多,配合使用控制型接發球技術,中局段正反手挑球和擺短技術使用最多,使用率分別為21%和26%。中局段得分率排在前兩名的是正反手拉半出臺和反手擰拉技術,得分率分別為100%和86%。在尾局段接發球技術運用中,使用率最高的是擺短技術,使用率為39%;從得分來看,控制型技術的得分較多一些,擺短和劈長的得分率都較為優秀,得分率分別為60%和83%。由此可知,許昕/劉詩雯在開局段主要以使用控制型接發球技術為主,但得分率不高,使用進攻型接發球得分較高;中局段大多數的得分來自使用進攻型接發球技術;尾局段接發球得分主要在使用控制型技術上,控制型接發球得分率大于進攻型接發球。
2.1.3 中國混雙組合接搶段接發球落點和線路分析
將接搶段接發球落點劃分為9個點,線路劃分為3條,對許昕/劉詩雯使用進攻型和控制型接發球技術的落點進行分析(表6),并對接發球線路的運用情況進行分析(表7)。
通過表6中的數據可以得出,許昕/劉詩雯使用進攻型接發球技術回接較多的落點是正手底線長球,使用率為60%;運用進攻型接發球技術得分較多的落點是反手底線長球,得分率為72%。使用控制型接發球技術,回接對方中路近網短球和反手底線長球居多,使用率分別為22%和18%。其中使用控制技術得分較多的落點是正手底線長球,得分率達到80%。由此可見,許昕/劉詩雯使用進攻型接發球技術回接的落點主要是對方正反手底線大角,使用控制型接發球回接落點多以長短變化為主。
從表7中的數據可以得出,在接發球第二板線路的使用上,使用率排在第一位的是右路斜線,使用率為43%。使用率排在第二位的是左路直線,使用率為34%,得分率為63%,得分率是3條線路中最高的。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許昕/劉詩雯在接發球線路的使用上主要以右路斜線和左路直線為主,這兩個線路是主要得分點。
2.1.4 中國混雙組合接搶段第四板技術運用效果分析
下面將接搶段第四板劃分為進攻型和防守型技術,對許昕/劉詩雯組合在接搶段第四板技術使用情況進行分析(表8)。
通過表8中的數據可以看出,許昕/劉詩雯在第四板使用進攻型技術最多,共使用41次,總得分率達到56%。其中,使用率排在第一位的是正反手反拉技術,使用率為29%,得分率為50%;使用率排在第二位的是正反手中遠臺拉技術,此項技術使用率為24%,得分率為70%。除此之外,可以看出防守技術正反手貼、防的得分率較低,僅為18%。由以上數據可以得出,許昕/劉詩雯第四板以運用進攻型技術為主,第四板上手較為積極,得分率高。第四板多數的失誤來自防守技術,第四板防守能力弱于進攻能力。
2.2 中國混雙組合接搶段戰術運用效果分析
2.2.1 中國混雙組合接搶段二四板戰術組合特征分析
下面將圍繞許昕/劉詩雯在接搶段二四板不同戰術組合運用(表9)和二四板戰術組合線路運用(表10),以及接搶段二四板的得分類型(表11)進行細致分析。
從表9中的數據可以得出,控制轉進攻戰術使用率排名第一,使用率為35%;使用率排名第二的是進攻轉進攻戰術,使用率為30%。從得分率來看,控制轉進攻戰術的得分率為59%;進攻轉進攻戰術的得分率為53%;控制轉防守和進攻轉防守戰術組合的得分率都較低,分別為12%和20%。由此可見,在接搶段二四板的使用上,許昕/劉詩雯較多運用控制轉進攻和進攻轉進攻戰術,戰術運用積極主動,得分能力強;失分較多來自攻防和控防戰術。
從表10中的數據可以看出,許昕/劉詩雯接搶段運用最多的線路是左路轉左路,使用率為32%,得分率達到80%;其次是右路轉左路,使用率為23%,得分率為86%。通過反復觀看比賽發現,許昕/劉詩雯的優勢組合線路為左路轉左路和右路轉左路組合線路,第二板靈活多變的回接對方左路或右路大角度,第四板多以壓對方左路為主。
從表11中的數據可以得出,許昕/劉詩雯在接搶段第二板直接得分多于二四板組合得分,第二板總直接得分率達到67%,二四板組合總得分率為42%。在第二板直接得分中,使用控制型技術的得分率最高,得分率為76%;同時,第二板進攻型技術的使用率高,使用率為61%。從二四板組合得分來看,控搶戰術的使用率最高,使用率為35%;控搶戰術的得分率也同為最高,得分率達到59%。使用率排在第二位的是攻攻組合,使用率是30%,得分率為53%。由此可見,許昕/劉詩雯在接搶段第二板以使用進攻型接發球為主;在接搶段二四板以使用控搶和攻攻戰術為主。
2.2.2 中國混雙組合接搶段中3個不同時段戰術組合運用效果分析
以接搶段二四板戰術組合為主,結合開局段、中局段和尾局段3個時段。對許昕/劉詩雯在混雙比賽接搶段中3個不同時段所使用接搶戰術組合的不同進行分析(表12)。
通過表12中的數據可以得出,在開局段使用率最高的是進攻轉進攻戰術組合,使用率為53%;其次是控制轉防守戰術組合,使用率為35%。中局段主要使用的是進攻轉進攻和控制轉進攻戰術組合,使用率分別是41%和32%。尾局段較多使用控制轉進攻和控制轉防守戰術組合,使用率分別為54%和29%。從得分率來看,開局段和中局段的得分率大部分來自進攻轉進攻戰術組合,得分率分別為44%和67%;尾局段的得分率主要來自控制轉進攻戰術,得分率為69%。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許昕/劉詩雯在開局段和中局段主要運用的是進攻轉進攻戰術,在尾局段則較多使用控制轉進攻戰術。總體戰術組合的運用是以連續進攻、控制后轉進攻為主,積極使用進攻戰術。
2.3 乒乓球混合雙打接搶段技戰術發展趨勢分析
2.3.1 接發球方式呈現出進攻為主、控制為輔的趨勢
進攻為主、控制為輔的接發球方式是主流。通過對乒乓球混雙接搶段接發球技術運用效果的探究,發現中國混雙組合在接搶段第二板接發球多以運用進攻型接發球技術為主,控制型接發球技術為輔。新材料乒乓球的使用,大大降低了球的速度和旋轉,降低了運動員接發球的難度,混雙比賽接發球只需在球臺一側進行接球,其接球難度進一步降低,促使混雙組合在接發球環節大量使用攻擊性強的進攻型接發球技術。在左右手配對組合中,男子運動員較多使用進攻型接發球技術,為女子運動員第四板的銜接打下好的基礎;女子運動員較多使用控制為主的接發球技術,為男子運動員第四板創造更多進攻的機會。
2.3.2 接搶段二四板戰術組合呈現出控搶和攻攻戰術并重的趨勢
控搶組合和攻攻組合并重的接搶戰術是主流。通過對乒乓球混雙接搶段戰術組合運用效果的探究,得出中國混雙組合在接搶段的優勢戰術組合分別是控制轉搶攻和進攻轉進攻的組合形式,體現出穩中帶兇的戰術特征。通過反復觀看混雙比賽發現,女運動員接發球輪較多運用控搶戰術組合,女子運動員運用熟練度更高的擺短和劈長技術,為同伴男運動員第四板創造更多上手機會。男運動員接發球輪較多運用更具有威脅性的攻攻戰術組合,男子運動員運用進攻型反手擰拉技術占取主動后,為同伴女運動員第四板銜接創造更多連續進攻機會。
2.3.3 接搶段落點線路呈現出大角度變化的趨勢
接搶段大角度落點線路變化是主流。接搶段二四板落點線路大角度變化能夠更好地調動對方,使對方在大范圍跑動中擊球,提高對方擊球難度。左手和右手運動員在接發球時都呈現出接到對方正反手底線長球,隨之第四板調動對方全臺大角度,形成兩大角互調的落點線路特征;另外,在接發球時回接對方中路近網短球,隨之第四板調動對方全臺大角度底線長球,形成長短變化的落點線路特征。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3.1.1 許昕/劉詩雯在接搶段接發球技術上,以運用進攻型接發球技術為主,控制型接發球技術為輔,落點線路變化豐富。許昕接發球進攻性強,多以運用進攻型反手擰拉技術為主,輔以擺短等控制型技術;接男、女運動員發球都較多使用進攻型接球技術,接球手段多樣,落點變化多。劉詩雯接搶段接發球穩定性強,多以運用擺短和劈長為主,使用進攻型正反手挑球技術失誤多;接男運動員發球較多使用控制型接發球技術,接女運動員發球多運用進攻型技術。許昕/劉詩雯在開局段缺少進攻型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中局段使用進攻型接發球技術得分多;尾局段接發球穩定性強,使用控制型接發球得分多。
3.1.2 許昕/劉詩雯接搶段第四板技術以運用進攻型技術為主,防守型技術為輔。第四板進攻性強,在比賽中力爭獲得主動,回球落點的角度大。第四板正反手防守失誤較多,防守能力弱于進攻能力。
3.1.3 許昕/劉詩雯接搶段戰術組合運用以控搶戰術和攻攻戰術混合使用為主。開局段和中局段多以運用攻攻戰術為主,尾局段較多運用控搶戰術組合。中國混雙組合在戰術運用上體現出穩中帶兇、積極主動上手、控搶戰術和攻攻戰術并重的戰術特征。
3.1.4 乒乓球混合雙打接搶段技戰術呈現出接發球以進攻為主、控制為輔,接搶戰術以控搶戰術和攻攻戰術組合并重,接搶段落點和線路大角度變化的發展趨勢。
3.2 建議
許昕在接搶段第二板繼續保持進攻型接發球技術的質量和穩定性,劉詩雯應在提高接發球穩定性的前提下,加強正反手挑球的命中率和質量。針對許昕/劉詩雯第四板防守能力偏弱這一環節,在今后的訓練中要重點加強。
參考文獻:
[1]李振彪,吳煥群,對國家乒乓球隊奧運會女子雙打隊員技戰術的科學診斷[J].中國體育科技,1989(1):15-18.
[2]岳華.對我國優秀乒乓球男運動員雙打比賽的技戰術分析[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2.
[3]肖丹丹,周星棟,劉恒,等.乒乓球技戰術雙三段統計法的構建與應用[J].中國體育科技,2018,54(5):112-116.
[4]張曉蓬.中國乒乓球隊戰術訓練水平定量診斷方法及實踐效用[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4.
[5]劉豐德,蔡學玲.乒乓球女雙、混雙技術發展趨勢分析——第48屆世乒賽女雙、混雙調研報告[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8):1126-1127.
[6]肖丹丹,錢磊,張興林.乒乓球雙打技戰術八輪次三段法的構建與應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42(12):53-60.
[7]唐建軍.乒乓球運動教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105-106.
[8]蘭彤,張檣.乒乓球專業教材[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9:78-79.
[9]唐建軍,趙喜迎.乒乓球進攻類型打法比賽戰術制勝模式構成及其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3):123-127.
[10]徐天瑤,張利.2020年德國乒乓球公開賽混雙決賽中許昕、劉詩雯混雙組合的技戰術分析[J].青少年體育,2020(8):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