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皓瀛
摘 要:現今社會互聯網時代下的數字化技術催生出大量新型的音樂創作模式,其中混音音樂作品市場廣闊,受到大眾喜愛。但混音音樂作品尚處于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灰色地帶,對此本文將從我國著作權法現階段實行的制度角度來重點探究混音音樂作品著作權保護的法律缺失、因著作權保護缺失而產生的侵權問題以及我國如何在數字化背景下完善混音音樂作品著作權保護的相關法律。
關鍵詞:數字化;混音音樂;著作權法
中圖分類號:D9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7.053
1 數字化背景下混音音樂作品的屬性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數字化的應用,數字技術對視聽產品影響廣泛。其中,影響最廣的便是混音音樂作品。那么何為混音音樂作品?混音音樂是由數字技術催生的新型音樂產品,用相關數字處理軟件將現有的大量音樂作品中的一段或多段剪切,將它們重新剪輯改造形成的一種新作品。通過這種數字化操作,可以從音樂原始形式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個體使觀眾更容易通過便捷的渠道訪問或獲得此類音樂作品。因為互聯網擁有極大的受眾群體,混音音樂在互聯網中非常流行。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聽到過這種形式的音樂。例如,在音樂綜藝領域《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天籟之音》等綜藝節目中都通過對一些原創歌曲進行二次加工從而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聽覺盛宴。而后節目組也會將參賽歌手的混音音樂放在QQ音樂,網易云音樂等平臺進行商業出版。混音音樂的銷量在各大平臺上也是遙遙領先。由此可見,混音音樂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音樂市場的繁榮。
2 數字化背景下混音音樂作品著作權保護的必要性
一直以來“剽竊”和“復制”之類的詞匯總是伴隨著混音音樂作品。我國學者對音樂作品抄襲定義為:“8小節雷同即抄襲”。但如果一些混音創作者鉆法律的空子,截取片段時故意避免造成八小節雷同。這對原創作者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這既打消原創者的創作積極性,又給正常創作混音作品的創作者帶來了消極影響。
混音音樂作品在網絡空間十分流行且商業效益可觀。網民對這種音樂作品的需求量極大。混音音樂作品相對原創作品來說,這種作品創作簡單且容易獲得。如果對混音音樂作品著作權問題不能進行明確保護,這不僅損害各方當事人利益,也阻礙原創作品和混音作品在互聯網空間的“生存”不利于混音音樂作品的長久發展。
因此,在數字化背景下對混音音樂作品進行著作權保護既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3 數字化背景下混音音樂作品的法律保護現狀
混音是數字化背景下的一種衍生形式,其居住空間和商業空間都需要依靠互聯網發展且此類工作受到數字技術和音樂剪輯技術的限制。盡管受眾率很高,但在法律上對混音音樂著作權進行定義的國家仍占少數。
3.1 國外混音音樂法律保護研究現狀
3.1.1 美國學者對混音音樂的性質存在爭議
美國學者對混音音樂應屬于演繹還是匯編作品這一問題存在爭議。美國學者艾米莉認為:“混音音樂可以作為演繹作品加以保護。但創作混音音樂必須獲得原始版權擁有者的同意。”而另一位學者卡茨認為:“應當把混音音樂作品看作是一種匯編作品也同樣需要征求原創者同意方可使用。”由此可見,美國學者對混音作品應歸類為演繹作品還是匯編作品存在爭議,但他們都認為混音音樂作品需征求原作者同意方可使用。
3.1.2 德國法律對混音音樂給予的著作權保護
德國《著作權法》第3條對演繹作品的相關內容進行明確規定,演繹就是指對原有的作品在改動編排時添加了自己獨特的創作性思維的產物即自己的原創性編排組合的作品。德國《著作權法》第4條規定匯編作品為“匯集編制大量作品、數據或者其他元素,這種作品是根據創作者的篩選組合構成的一種屬于個人獨創性思維的產物”。因此,根據混音音樂創作的特質,混音作品在德國可使用匯編作品相關法律維護權益但是引用作品同樣需要征得原創者的同意。可以看出,德國混音音樂的著作權保護為混音音樂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3.2 我國混音音樂作品的法律保護
3.2.1 我國學者對混音音樂作品屬性存在爭議
我國與美、德等其他國家相比,對混音音樂著作權的研究相對落后。我國學者王遷認為:“對混音音樂作品應給予匯編作品的保護。”因為混音創作人對若干原作音樂片段具有獨創性的選擇和編排方式。但我國學者蔣如潔批評將混音音樂作品認為是匯編作品這一做法,在她看來:“僅使用匯編作品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不如演繹作品相關法律更具有延伸性,更適合混音音樂的性質即對原有音樂進行有意識有創作的排列組合。”因此,我國混音音樂作品應當屬于哪種著作權保護是存在爭議的。
3.2.2 數字化背景下混音音樂作品面臨的法律困境
首先,“合理使用”是著作權法的一個基本原則。我們很多混音創作者經常引用“合理使用”這一抗辯原則來應對混音作品帶來的相關著作侵權問題。但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所謂合理使用,是指不需要原創作者同意也不用支付相應報酬就可使用他人原創作品的行為。”在實際法律應用中一般用于個人學習或研究的混音音樂制作是屬于合理使用的范圍。而將混音音樂用于專輯銷售的創作行為是不屬于合理使用范圍的。也就是說,可以通過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則為個人研究,學習和使用而創造的非營利性混音作品來進行抗辯。但如果是為了盈利而進行的混音創作,此時發生法律糾紛,則不能引用這一基本原則進行抗辯。
其次,由于混音音樂的特殊性,我國法律對混音音樂作品的界定不清晰。當混音音樂的創作存在法律爭議時,我們目前沒有法律能對其做出準確判決。混音作品既不易于使用基本原則來判斷,也不能未經法律許可而進行使用。盡管混音作品具有一定的獨創性。因此,我們可以將混音作品看作匯編作品并給予其法律保護。但由于混音作品法律保護不完善造成的侵權或抄襲指控對混音音樂創作者和原創者都是致命的打擊。在創作者看來他們既要承擔法律風險又要接受抄襲指控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對他們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因此,立法者在進行混音音樂的著作權保護和制定時,應更加注意利益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