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其內涵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意義不謀而合,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為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提供良好平臺,二者共榮互促。文章淺要闡述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特點,分析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并從中得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民族傳統文化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民族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4-107-03
【本文著錄格式】陳灝月.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民族傳統文化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1,07(14):107-108,118.
五千年的底蘊才有了中華民族的共榮互促。如今的中國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空前發達,在國際舞臺舉足輕重。這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領導,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團結奮斗。新時代更應該明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民族傳統文化相互作用的關系,明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傳承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民族傳統文化是聯系民族情感,團結民族力量的紐帶。二者相伴發展既有助于中華民族團結進步,也有助于民族傳統文化繁榮發展。
一、民族傳統文化特點分析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民族傳統文化相輔相成,二者的互促共榮既有利于中華民族團結發展也有利于傳統文化繼承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的特點包含多樣性、交互性和聚合性。這些特點也是民族傳統文化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可以相互促進的基礎。
(一)民族傳統文化的多樣性
中國是有56個民族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悠久;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各異且瑰麗,向世界呈現出百花齊放“大花園”的景觀。[1]例如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族文化,在音樂上有杰出地位的“侗族大歌”文化,在美食上享譽中國的回族文化等。上述例子體現出多樣性的特點;這一特點的產生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人口基數大,人口分布不均。物質條件在文化產生和發展中意義非凡,領土廣袤但交通不便,再加之各種自然、地域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孕育了不同的民族,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格局。其次,中華文化的獨特(穩定性與包容性)屬性使然。比方說《敕勒歌》展現著草原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特點,之后被后世廣為流傳,此外還有一些農耕文化和漁獵民族的文化等,這些風格不一的文化不斷發展共同組成了內容豐富的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在發展期間雖具備良好的穩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民族傳統文化在發展中還體現出包容性的特點,此種包容性展現在與別的文化交流期間可以接受和吸納其中的一部分,有助于各民族的互相交流與團結發展。
(二)民族傳統文化的交互性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借鑒、互為補充,逐漸形成“大花園”。中華文化豐富多樣,縱觀其發展歷史,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在文化發展中的主流。民族傳統文化的交互性推動民族團結進步。該特點主要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首先,不同民族間的經濟往來促進了文化的交流;例如古代馬絹互市和茶馬互市等。其次,文化的發展性有助于中華民族往來,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促進文化的學習和轉化,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中華民族愈發團結。各個民族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全盤照搬,而是結合本民族的特點與實際情況,適當地吸收外來文化,推動自身良好發展,摒棄不良內容,令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異彩紛呈。在當前的背景下,更應該重視民族傳統文化,加大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宣傳,主張在尊重差異的同時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2]
(三)民族傳統文化的聚合性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久彌新,包含的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傳承下來的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血脈。其中愛國主義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大一統觀念是傳統文化的群體意識;貴和尚中的和諧思想是傳統文化重要的價值觀念[3],深刻體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就會發現無論是愛國主義、大一統觀念和尚和合的思想始終引領著中華民族即使歷經百年分裂依舊走向聚合,逐漸發展為休戚與共的共同體。這個過程中中華民族砥礪前行,刻下團結奮斗的歷史記憶,留下民族團結進步意義的文化符號。民族傳統文化雖然在內容和形式上體現出多樣化風格但其中所包含的聚合性深深銘刻在中華兒女的骨血中。新時代更應該重視民族傳統文化,挖掘其中的和合內涵,通過民族傳統文化符號喚起共同歷史記憶,傳遞民族團結進步信息。
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民族傳統文化相互促進存在內在邏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繼承發展民族傳統文化,民族傳統文化豐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容。明確二者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在創新中發展民族傳統文化,開展切實有效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
(一)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互促共榮
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是各個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56個民族文化的結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涵蓋音樂、舞蹈、建筑、醫學、文學等諸多方面。包括的人本、誠信、正義、仁愛及尚和合等內涵,富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發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不少民族傳統文化已經斷代,與此同時諸多因素正在沖擊著民族傳統文化,使得現有的民族傳統文化面臨失傳的危機。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的認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可以在教育中整合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培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民族傳統文化有機會面向更廣大的群眾,不僅可以讓更廣大的民眾了解民族傳統文化,尋找繼承人。還可以通過民族傳統文化背后蘊含的歷史故事、文化底蘊喚起各民族人民的歷史記憶與情感。不但使得民族傳統文化可以延續創新還可以讓接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民眾正確處理民族文化共性和個性的關系。讓全體中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向著同一個目標不斷前進,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貢獻自己的力量。不僅如此,各民族的團結進步還可以構建共有的民族精神家園,創設適宜文化繁榮創新的環境,令民族文化更具時代特點的新內涵。[4]
(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如果因循守舊是單調的,需要依托現代的技術手段和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才能推陳出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能強行進入各民族的文化空間,它需要與傳統文化在溝通互動中獲得認可,在時空和價值上關照各民族的本土文化因素。[5]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如果可以依托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將會事半功倍,成效斐然。一項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若在充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符號的場所舉行,不但可以用語言對民眾進行教育,還可以給教育者帶來視覺上的沖擊,營造民族團結進步的氛圍。在民族博物館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典范。民族博物館是大學生接觸民族傳統文化的橋梁,也是民族傳統文化對外展示的窗口。在民族博物館進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但豐富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內容,還帶同學們走進不同民族的傳統文化。多感官的接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少參加過民族博物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同學認為此次活動使他們精神愉悅。
三、民族傳統文化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啟示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有機結合既發揚了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又賦予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文化的底蘊。發揮巨大的正向引導作用,從而樹立各民族群眾的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民族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在長達五千年的進程中,留下了歷史悠久、意蘊深刻的中華傳統文化,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單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讓我們在世界激蕩的文化浪潮中站穩腳跟的重要根基。[6]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理念,可以幫助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文化如同空氣,無形中浸潤著每一個中華兒女;文化具有穩定性,即使時代變遷也難以改變人們的行為規范、思維方式、情感意志和價值追求。新時代不但要繼承發展民族傳統文化還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活力,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久彌新、革故鼎新、推陳出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 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認同是心理活動,團結是現實行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就是要深化認同,將認同轉化為團結的行動。[7]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因此文化認同是促進民族團結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新時代應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大眾傳媒,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提供有效載體,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想深入貫徹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首先要深化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在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將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中,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不竭動力。
(二)堅定文化自信,賦予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傳統民族文化底蘊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國逐漸步入經濟全球化時代,在民族團結教育中,需要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的教育和引導,深入挖掘民族傳統文化當中的精髓,確保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在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后發展而來的[8],延伸了三個自信的內涵,解釋了道路、理論和制度三者間的聯系,擴充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指出文化自信在國家和民族發展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同時指明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方向,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注入新動力。民族傳統文化是一本永恒的教材,不管是在個人的追求方面,還是在社會的進步方面,都有必要讓我們用心樹立,充分彰顯民族傳統文化在社會進程中的價值,堅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9]優秀民族文化是國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能夠提升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有力抵御外來的不良思想。新時代要樹立起古為今用,去粗取精的意識,根據時代特色賦予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傳統民族文化底蘊。使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發揮雙重作用,不但可以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情感認同,還可以宣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深化各民族同胞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
(三)發揮校園文化教育效應,宣傳民族文化
學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需要充分發揮學校這一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強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效果。學校可以通過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宣傳民族文學或民族手工藝品,組織學生到當地進行學習,和當地民眾展開溝通和交流,體悟各民族獨特的燦爛文化。收集各民族的神話故事、寓言、童話、詩歌和諺語等,通過文學故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動接觸和了解民族文化。為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培養學生團結的精神,學校可以定期舉辦民族知識競賽,民族故事演講,民族舞蹈、歌曲比賽等活動,借助這些活動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促進學生對各民族文化的了解。[10]此外,學校還可以把民族節日和相關的影視資料當作載體,讓學生觀看各類視頻,例如云南映象和多彩貴州等,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他們的知識積累。學校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設立民族服裝展示日、民歌對唱日等活動,讓學生身穿民族服飾,歌唱本民族民歌。這不僅可以展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還可以吸引其各民族學生共同參與。通過這樣的方法推動民族團結,令民族團結進步更上一層樓。
四、結語
綜上所述,民族傳統文化包含民族團結進步理念,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民族傳統文化之間存在和諧優化的聯系,二者相互推動相互促進。新時代應當大力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充分發揮民族傳統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價值,豐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內容、方法和路徑,進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參考文獻:
[1]李晶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加強民族團結關系探析——從中華文化多元一體視角闡釋[J].新疆社科論壇,2018(6):89-94.
[2]崔雅琴.挖掘地域文化資源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J].中國民族教育,2020(10):38-39.
[3]韓士海.傳統文化的民族凝聚力及現實意義[J].大連干部學刊,2016(11):56-60.
[4]楊秀芝,孫明福.利用傳統節日提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效能——兼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人文化、實體化、大眾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3):32-37.
[5]蔣珍蓮.論民族教育政策與民族傳統文化的協同生成[J].民族教育研究,2018(4):32-37.
[6]施曉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傳承策略[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5):23.
[7]何娟. 多元文化視角下的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16.
[8]劉小煉. 習近平關于傳統文化重要論述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9.
[9]孫珉玫.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19(3):97-99.
[10]代宏麗,敖日格樂.論中華傳統文化在民族團結教育中的價值——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傳統文化的論述[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6):17-20.
作者簡介:陳灝月(1997-),女,山西忻州,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