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飛 黃潔

互聯網平臺經濟是生產力新的組織方式,是經濟發展新動能,對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跨界融通發展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產業升級、拓展消費市場尤其是增加就業都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平臺經濟在支付領域的風險事件時有發生,涉案資金規模逐年遞增,電信詐騙、境外賭博等非法案件都與平臺經濟在支付領域的違規行為有關。本文通過剖析互聯網平臺在支付領域常見的違規問題,找準監管短板,對互聯網平臺支付領域風險防范提出合理建議。
電子支付在互聯網平臺的應用現狀
電子支付是指消費者、商家和金融機構之間使用安全電子手段把支付信息通過信息網絡安全地傳送到銀行或相應的處理機構,用來實現貨幣支付或資金流轉的行為,是互聯網平臺在支付領域應用的主要非現金支付工具,包括:以PC、手機為載體的網絡支付和以POS終端、NFC技術為載體的移動支付。2019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將互聯網平臺與產業經濟發展的融合模式分為“互聯網+服務業”“互聯網+生產”“互聯網+創業創新”三個領域,電子支付在三個應用領域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電子支付在“互聯網+服務業”領域的應用。現代化服務業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標準。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快發展現代化服務業,在發展標準、準入限制和對外開放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組合拳”。電子支付在“互聯網+服務業”領域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社保、教育、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等服務行業,尤其在社保、醫療方面的應用較為廣泛。“金融支付+社保”模式在社保、醫療支付場景的應用解決了偏遠地區老百姓社保繳費、醫保繳費、領取社保難的困難。
電子支付在“互聯網+生產”領域的應用。農業和工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基礎的支柱產業,“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京東、拼多多、美團等電商平臺在農產品銷售方面作出了許多貢獻,用戶只需要使用手機電商App輕松下單就可以享受農產品送貨上門的服務,農產品價格也相對實體門店便宜。同時,蘇寧易購、天貓國際和淘寶商城等電商平臺銷售各類家電產品,滿足了農村地區老百姓日常工業品生活需要,促進工業品下鄉。
電子支付在“互聯網+創業創新”領域的應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2014年9月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講話中提到的。電子支付在互聯網平臺經濟的創新不僅體現在網絡支付的應用,還在刷臉支付、NFC技術、指紋支付等其他移動支付方式在公共交通、便利店購物、景區門票等支付場景應用上有所創新。
互聯網平臺支付領域存在的風險和問題
網絡平臺支付市場集中度過高,不正當競爭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普遍存在。根據艾瑞咨詢和易觀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網絡支付平臺已經形成雙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過度集中的市場格局,產生主要問題如下:一是限制支付市場競爭。大型支付機構依托其控股的平臺在電子商務或社交領域等的影響,排斥其他支付機構提供支付服務,擾亂支付市場競爭秩序。二是侵害客戶合法權益。大型支付機構合規意識淡薄,未經客戶授權,以默認勾選、“概括授權”等方式,違規獲取大量用戶行為數據及生物識別信息;數據產權和使用權不清晰,部分數據被非法提供給第三方或用于大數據營銷,用戶隱私和信息安全保護受到損害。三是壟斷信息資源數據。大型支付機構具備金融基礎設施特征,壟斷海量的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等,大量業務通過網絡進行處理,信息系統的可控性和穩定性存在隱患,一旦發生外部攻擊或操作失誤,極易產生信息泄露等問題。
部分互聯網支付平臺“弱驗證”引發賬戶安全風險。為了提高客戶便捷支付體驗,部分網絡支付平臺快速綁卡、一鍵注冊等操作屢見不鮮,甚至有些平臺在手機上僅憑驗證碼就能完成身份認證。僅憑身份證、短信驗證碼、銀行卡號等信息完成身份驗證安全性級別非常低,不法分子復制手機卡、攔截短信獲取驗證碼,通過驗證碼登錄用戶社保賬戶、銀行卡賬戶、公積金賬戶,出現“個人信息”代替真人操作,引發用戶賬戶風險隱患。
引發網絡欺詐和網絡“黑產”。近年來,網絡支付平臺網絡欺詐案件高發頻發,電信網絡詐騙手段不斷翻新,刷單代理、網購退款、“殺豬盤”、套路貸等網絡犯罪案件層出不窮,犯罪手段由原來的賬戶盜用、詐騙轉賬、盜刷向網絡貸款、虛假商戶、理財等方式轉變,各類犯罪分子利用網絡支付等手段隱藏資金鏈,各類非法資金交易交織、欺詐風險、網絡支付風險防控形式嚴峻和復雜,因此,客戶通過網絡支付交易時各類風險難以識別,容易掉進網絡欺詐陷進,引發資金被詐騙的風險。
監管體系亟待完善。由于互聯網支付業務渠道、運營和產品發展迅速的客觀現狀,監管還處于探索階段。主要表現在:從效力看,目前有關互聯網支付監管文件屬于部門規章,法律層級較低,尤其在互聯網支付風險方面,缺乏較詳細的監管規定和處罰措施,監管的威懾力不夠。從監管機制上看還未形成跨區域監管共享機制。互聯網支付業務范圍和服務對象打破了地域限制,涉及跨地區、多方部門,需要形成跨地域多部門協調協作監管機制,才能避免監管真空和監管效率。
相關政策建議
建議規范支付業務創新,建立支付行業公平正義市場環境。一是要維護平臺經濟的公平競爭市場秩序,特別是依法查處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限制交易等違法行為。要求支付機構不得濫用本機構及關聯企業的市場優勢地位;排除、限制支付服務競爭;不得采用低價傾銷、交叉補貼等不當手段拓展市場;各支付機構應當增強社會責任意識,遵循依法合規、安全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原則,穩妥推廣支付業務,共同維護支付服務市場健康持續發展。二是建議建立個人信息保護行業標準。結合實際業務開展情況,從個人信息獲取的必要性、信息收集范圍、信息處理方式、信息保管與存儲、信息銷毀等制定行業標準,通過行業標準約束實現信息收集規范化、必要化、信息銷毀及時化。同時,網絡支付平臺優化平臺流程設計,提升個人信息安全。
建議提高驗證安全級別,保護客戶賬戶安全。用戶登錄平臺查詢、交易個人賬戶時,在基礎驗證基礎上疊加“人臉識別”“私密問題驗證”等技術,確保登錄用戶是卡主本人。同時要對網絡支付平臺大額支付、轉賬等交易的監控和分析,發現異常行為應立即采取相應的措施及時止損。
建議強化行業協同防范網絡欺詐。一是建議加強監管科技應用力度。探索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化監管技術應用,將監管過程前置,重點事前合規監管和風險防范,清算機構充分發揮數據和技術底層支撐,提升監管效能。二是開展行業協同防范網絡欺詐的關鍵。支付行業各方通過開展風險數據共享、模型共建、聯合研發等合作,實現風險信息多維度關聯分析,增強聯合研判和數據線索交互,及時應對違法犯罪手段變化、及時調整風控策略和模型,形成監管合力,實現對網絡欺詐網絡黑產精準打擊。
建議完善監管體系。一是建議加強互聯網支付業務法律頂層設計,提高網絡支付平臺監管政策層級,從法律層面加強互聯網支付業務合規監管。二是建立跨地域多方合作監管體系。建議建立公檢法、中國人民銀行、銀行金融機構、支付行業自律組織等多位一體的監管體系,實現跨地域額、信息共享。公檢法在互聯網支付違法案件偵破、審判過程中,積極探索完善互聯網支付業務違規裁量和懲戒法律制度,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銀行金融機構依法實監管政策并實施監管,總結經驗,為完善互聯網支付業務立法積極建言獻策。
應用1:遵義市助農取款點“金融支付+社保”一體化服務模式
遵義市轄3區2市9縣,共有183鎮22鄉(含民族鄉),2035個行政村,常住人口627.07萬人,其中農村人口約300余萬人。遵義市農村地理環境復雜,村落分散,大部分鄉村距離鎮、縣、市數十公里以上,農民往返鎮、縣、市辦理支付業務、社(醫)保業務既費時費力,又要承擔交通費用,成本較高。辦理各項金融支付業務、社(醫)保業務難的問題曾經長期困擾著農村百姓,特別是農村老年人及文化較低人群。遵義市以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為依托,打通了服務農村金融支付的“最后一公里”,建成“金融支付+社(醫)保+金融宣傳”一體化“服務點”,解決了農村百姓辦理社保業務難的問題。目前,遵義市農村百姓足不出村在“服務點”,不僅能辦理小額取現,現金匯款、轉賬匯款、余額查詢支付業務,還能辦理社保繳費、醫保繳費、社保生存認證、養老金領取、電話繳費、電費繳費、財政補貼領取、紅梁款領取等服務。“服務點”解決了長期困擾農村百姓的煩心事。
應用2:探索“農村支付服務+電商平臺”新模式
近年來,為助力農村地區脫貧攻堅,豐富農村地區居民物質生活需求,多地銀行業金融機構把深化農村地區支付環境建設與精準扶貧和普惠金融相結合,打造“農村支付服務+電商平臺”新模式,將原助農取款服務點提擋升級為一種不僅具有惠農、便農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扶貧功能的新型表現形式。新模式下,助農取款服務站由具有一定金融業務常識的當地居民管理,銀行業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做日常監督及培訓,除了辦理傳統的助農取款業務外,還新增加了人民幣兌殘換零、小額信貸需求登記、金融知識宣傳、金融業務推廣、金融消費維權、金融輿情監測、金融需求調研等金融綜合服務功能,同時通過布放“郵掌柜”、黔農E付等銀行業金融機構推廣的電商平臺系統,組織農副產品掛網銷售,解決了農村地區信息閉塞、商品流通不暢等問題。
應用3:地鐵進入刷臉支付時代
刷臉支付是基于人工智能、機器視覺、3D傳感等技術實現的新型支付方式,用戶在無需攜帶任何設備的情況下,憑借人臉識別完成支付。刷臉支付的發展及普及,對于提升用戶移動支付體驗、改善商戶經營效率、帶動經濟社會智能化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在交通、購物、醫療等場景都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刷臉支付已逐步應用到地鐵場景,上海、鄭州、福州、杭州、貴陽等多地的地鐵已實現了刷臉支付過閘乘坐地鐵,乘客只需要下載當地的手機App平臺實名注冊個人信息并綁定支付方式,即實現無感通行,300毫秒內完成人臉識別,每分鐘可通行40人左右,無停頓的快速通行有效提高進站效率。人臉識別技術在地鐵場景的應用讓支付過程更加便利化,用戶脫離了卡或手機的載體束縛,真正實現了人與銀行卡賬戶的“合二為一”;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成本,省去了消費者拿出手機、打開App的時間,縮短了付款過程耗時,減少了排隊現象;促進了普惠金融的發展,降低了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使用數字支付工具的難度和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