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炤華
漢代以前的藝術家大多無名無姓,來自民間,也許是因為當時的社會還不太重視藝術,或者藝術還沒有脫離實用,成為獨立的藝術作品。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畫家輩出,開始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和事跡。
顧愷之是最早的既留下作品,也留下姓名和生平事跡的著名畫家,他出身貴族,讀過很多書。
《女史箴》是西晉一個叫張華的文人寫的規勸、教化宮廷里的婦女遵守道德的文章,“女史”就是指宮廷里的婦女,“箴”是一種規勸的文體,顧愷之讀過這篇文章之后,便把其中描寫的內容畫成了一段一段的圖畫,這就是《女史箴圖》。盡管《女史箴圖》的內容仍然是“成教化、助人倫”,但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美”的感召力要遠遠勝于枯燥的說教。
顧愷之畫作的線條外軟而內韌,筆尖遒勁,均勻柔細且連綿不斷,似春蠶吐絲一般,歷來最為人稱道,被稱為“春蠶吐絲描”。這樣的線條也出現在南京一座東晉墓的磚刻壁畫上面,這就是《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的七位文人,“榮啟期”是傳說中春秋時代的一位隱士,他們都崇尚自然,喜歡過逍遙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竹林七賢與榮啟期》表現的就是他們在清幽的林間飲酒彈唱的情景。這幅壁畫與顧愷之的風格很相像,反映出東晉和南朝時期整體的繪畫風格。

《女史箴圖》(局部) 東晉畫家顧愷之 作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局部) 東晉墓磚刻壁畫

《牛耕圖》 嘉峪關魏晉磚墓壁畫

《九色鹿本生圖》 敦煌北魏壁畫
魏晉時期北方戰亂頻仍,北方被許多少數民族占據,大批漢人帶著傳統的文化南遷避難,使得南北方的藝術產生了很大差距。同樣是磚墓壁畫,與南方表現優美雅致的文人生活不同,北方嘉峪關魏晉磚墓壁畫的題材則是征戰、農桑、牧獵、庖廚等等,作品表現的都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鄉土氣息很濃,線條自由活潑、樸拙渾厚。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北方,一座規模宏大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開始興起。
此時佛教從印度和西域傳入中國不久,所以這時期敦煌壁畫的人物都袒露上半身,帶有印度熱帶地區生活習慣的痕跡。許多壁畫的題材都是佛教故事,比如《九色鹿本生圖》,以長達數米的畫幅來連續講述一個故事,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連環畫呢。家喻戶曉的動畫片《九色鹿》就是以《九色鹿本生圖》為藍本創作出來的。
敦煌莫高窟從公元4世紀開始,由無數藝術家世代經營,綿延了千年之久。
隋唐時期是我國皇權時代的鼎盛期,藝術品也呈現出一種磅礴雄渾、胸懷四海的博大氣度。這時的藝術品和后世相比,透出一種非常特殊的色彩:雍容華美、坦蕩自信、樸拙天真。自唐以后,這種色彩逐漸淡化甚至于消失了,代之以更加細膩精致的氣質。

《歷代帝王圖》(局部)唐代畫家閻立本 作

《伏生授經圖》唐代畫家王維 作
隋代除了壁畫和畫在各種材質上的繪畫,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卷軸畫”開始風行。唐代各種繪畫題材勃然而興,不但有擅畫人物的畫家,還有擅畫山水、花鳥的畫家,以及擅畫馬、牛等某一類題材的畫家。這時期的藝術不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還向日本、朝鮮、越南等東方國家廣泛傳播,對這些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與西域、印度,乃至西方的外來藝術融合,使其“本土化”。
唐代以前,藝術已隱隱呈現出宮廷、文人、宗教、民間的不同風貌,但并不顯著,到了唐代,這種差異就變得越來越清晰明顯了。
唐代有以畫宮廷繪畫為主的畫家。那些宮廷里的畫家,已將繪畫作為一生的職業,并且父藝子傳,出現家族性的繼承關系。唐宋以后,畫家們便很講究這種繼承關系,叫作“師承”,看一個畫家的畫法是從哪個老師那里繼承來的,必須從老師那里繼承前輩留下來的傳統,這使得唐宋以后“畫派”興盛了起來。
《歷代帝王圖》就是一幅唐代的宮廷繪畫,畫的是唐代以前每個朝代的重要皇帝,供作為皇帝的觀眾借鑒自警用的,其作用與《女史箴圖》相似。在五代以前,畫家一般不在繪畫上面落款署名。歷代宮廷都用臨摹的方法保存、傳播前代真跡,畫家也可借臨摹來研習技法。
︽屠房圖︾敦煌壁畫

︽思惟菩薩圖︾敦煌壁畫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士大夫畫家在畫壇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顧愷之曾做過皇帝的侍從官,閻立本曾做到宰相的高位。有些士大夫在經歷了官場和人生的變幻無常之后,會選擇過恬淡自在、無憂無慮的隱居生活,從而形成了一種和宮廷里不一樣的審美追求,唐代大詩人王維就是這樣。《伏生授經圖》據說就是王維的作品,伏生是秦朝專管教書的學官,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設法將古代的儒家經典《尚書》搶救了下來,之后將其傳授給年輕人。《伏生授經圖》畫的不是威嚴的帝王、美艷的仕女、飄逸的神仙,而是一個骨瘦如柴、兢兢業業教書授業的老頭。這個老頭長得一點也不漂亮,但王維卻覺得他很美,并將這種美用畫筆表現了出來。《伏生授經圖》的色彩不像宮廷與宗教繪畫那樣艷麗,主要用水調和墨來作畫,樸素而淡雅,正好符合伏生的事跡和性格,表現出了王維淡泊的生活態度。這正是“文人藝術”的典型特征,王維被尊為中國“文人畫”的鼻祖。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開鑿了大量的石窟,除了前面提到的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還有炳靈寺、麥積山、天龍山、響堂山等等眾多的石窟。這些石窟從新疆到山東,從北方到南方,分布在許多地方。在新疆和甘肅的石窟里有大量的泥塑和壁畫,其他地方的石窟里則有數不清的雕刻,這些石窟藝術精美絕倫,各具特色。隋唐時期,畫壇名家無不從事寺觀壁畫的創作,洛陽和長安的寺廟里隨處可見名家的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