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穎
(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51)
社會工作擁有制度、實踐和專業三層含義[1]。近年來,與社會工作有關的文獻計量研究方面成果豐富。馮桂平等借助可視化分析工具Citespace,運用詞頻統計法分析了社區的熱點問題[2]。馮元等采用Bicomb和SPSS20.0軟件對289篇民族社會工作研究文獻的題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3]。劉暢利用CitespaceⅤ對CNKI數據庫中有關兒童社會工作主題的1577篇文獻題錄作分析研究[4]。李成熙等運用統計學方法和Citespace軟件,選取CNKI收錄的有關醫務社會工作的780文獻進行處理和分析[5]。徐曉玲等利用Citespace軟件對444篇期刊論文進行分析,繪制出關鍵詞共現、突現詞、研究熱點知識圖譜[6],張平等根據CSSCI數據庫收錄的2049篇關于中國城市社區治理的文獻,采用描述統計等分析方法對中國城市社區治理研究領域進行可視化研究[7]。
綜上,現有的研究大多以一段時間、某一專業方向或與社會工作相關的交叉學科研究為主,忽視了社會工作與社會社區、社區治理民族社會工作、醫務社會工作等更多行業之間的層次關系和演進脈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本文選擇CNKI數據庫,以核心及以上級別的期刊中收錄的主題為社會工作的文獻為研究對象,利用可視化軟Citespace繪制知識圖譜。對中國社會工作領域的高發文核心作者和科研機構等內容進行分析,梳理社會工作領域的發展形勢、研究熱點、前沿及演進規律,整體系統地把握社會工作發展歷程,明晰其未來發展趨勢,推動中國社會工作發展。
科學知識圖譜是近年來在計量學與信息學領域新興的一種研究方法[8],它能利用現有科研成果,把學科領域的發展進程及其內部知識的結構以可視化圖譜展示出來[9]。知識圖譜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共被引、引文、共詞分析三種。其中,共被引分析是指一作者同時引用另外兩個作者的文獻,若這兩作者的共被引頻次越高,說明他們之間的學術密切度越高,共詞與引文分析是通過對文獻中的作者、機構、期刊、關鍵詞等做聚類統計最終得到所研究領域的前沿與熱點[10]。科學知識圖譜是PRICE開拓的[11],而KRETSCHMER在研究三維空間模型過程中又發展了知識圖譜[12-13]。自2005年我國引入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后,科學知識圖譜被中國眾多前沿知識研究者所使用[14]。本文主要用軟件Citespace繪制圖譜。
登錄CNKI網站,檢索核心以上期刊,主題為“社會工作”,共檢索得到3533條文獻記錄,人工剔除與主題無關的干擾文獻,最終得到3489條文獻記錄。
對社會工作研究的發文量按年度進行統計,得到時間分布趨勢圖,如圖1所示。由圖1可以看出中國社會工作發文量大致經歷了開始出現—快速增長—穩步保持三個發展形態。社會工作研究發文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1995年開始呈現增長趨勢,但趨勢緩慢,直到2005年文獻數量穩定在100篇以內。2006年為年度發文量突增的轉折點,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發文量迎來第一次快速增長時期,發文數量迅猛增加。2007年社會工作發文量首次超過100篇,并在2011年達到頂峰(220篇),2011年后呈平穩發展態勢,2012年保持穩定的發文量。2013后總體發文量大致穩定,保持較高的發文水平。

圖1 社會工作年發文量變化趨勢(1992—2019年)
研究者是學科發展演進過程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是推動學科發展的內生力量[15]。社會工作發文作者共現圖譜如圖2所示。圖2中每一個節點對應一個作者,節點大小代表發文量的多少。節點之間的連線表示對應的作者之間合作關系的強弱。圖譜中共有222個節點,54個連接。

圖2 社會工作發文作者共現圖譜
從圖2可以看出,王思斌、劉斌志、徐選國等詞頻節點較突出,表明王思斌、劉斌志、徐選國等學者共同構成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的領軍力量,作者之間合作網絡密度可以加強;王思斌最早研究社會工作領域,徐選國研究社會工作領域的時間最晚;社會工作隊伍研究具有廣泛性,各領域的學者從不同方向研究社會工作問題,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社會工作視角。
關鍵詞是一篇文章的核心。Citespace軟件可以通過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來揭示某個領域的研究熱點、結構與范式[16]。
運用Citespace軟件,選擇網絡節點關鍵詞以時間切片為1年,設置閾值為50,繪制了1992—2019年關鍵詞共現圖,如圖3所示。這些詞頻較高的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的熱點。通過整理得出現頻次大于50、30、20等10個關鍵詞統計表,如表2所示。表2中顯示的是高頻關鍵詞的詞頻和中心度,指的是節點在網絡中的重要程度,通過節點與其他節點的連接數量來測量,即指向一個節點的連接越多,這個節點的中心度就越高[17]。

圖3 社會工作關鍵詞共現圖譜

表2 社會工作高頻關鍵詞統計表
對上述社會工作的研究熱點運用LLR和MI算法進行聚類,如圖4所示。通過聚類后發現,“社會工作”類出現的頻次最高,其次是社區服務類和高等教育類。社會工作類總共含有125項,Silhouette值是0.442,分析MI算法的聚類項目名稱發現,1997—2019年中國比較重視社會工作制度、可發展性和專業人才。社區服務類有73項,Silhouette值是0.635,分析MI算法的聚類項目名稱發現,2008到2019年,社區服務方面,在社區居民中逐漸產生了一批服務社區的組織,與之相應的社區管理模式和社區政策不斷完善,社區的自治模式得到加強。

圖4 社會工作領域的熱點聚類圖
運用Citespace繪制1992—2019年社會工作領域熱點的時間區間圖,如圖5所示。考察社會工作研究主題在不同時間段的變化,結合前文文獻數量分析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演化階段。

圖5 社會工作研究熱點Timezone圖
1992—2005 年,是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初期階段。1992—1997年主要的關鍵詞是社會工作、社區服務、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等。這階段的發展得益于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大跨步。從1983年起,民政部門開始醞釀改革城市社會福利工作。過去單位外的社會福利事業主要由政府民政部門所辦的為兒童、無子女老人、殘疾人等服務的福利機構,基本上不面向居民生活服務。改革后由政府直接推動,社區服務開展起來,開展社區特色服務[18]。1997—2005年主要的關鍵詞是社會工作、社會事業、社區服務、社會工作者、專業化、本土化、社會工作介入、社會管理、社區矯正等,這一期間的社會工作發展主要側重社會工作理論、實踐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在社會工作本土化任務方面,王思斌對“社會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會工作”兩個概念進行辨析,提出在本土化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兩種社會工作的親和性,注重中國的體制和文化特征,在實踐中實現二者的優勢互補[19]。
2006—2012 年為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快速上升階段,文獻發文量快速增長。這一時期的主要關鍵詞是社會工作、社區服務、社會工作教育、學校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醫務社會工作等。這一時期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2006-12,曾慶紅同志在全國組織部長會議上又進一步指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內,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和政府公共服務模式改革創新的重要課題”。在這樣高的層次上提出加快發展社會工作的戰略部署,在中外社會工作的發展史上還是第一次,預示著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春天已經到來。同時,社會工作通過介入不同領域促進其學科的發展,例如,張麗劍等[20]提出從從民族的角度審視社會工作,促進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胡陽全[21]認為將社會工作介入民族工作問題中,有利于實現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和健康發展;劉繼同[22]認為在醫療糾紛處境下,將醫務社會工作介入醫患關系和醫患溝通領域,可改善醫患關系。
2013—2019 年,社會工作研究體系研究方法理論逐漸成熟是中國社會工作研究深化階段。主要熱點詞是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社會救助、社會工作方法、人才培養、社會組織、精準扶貧、三社聯動、職業認同等,這一時期主要從社會工作的方法、專業化、實踐、救助以及融合的角度發展。2013-11,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提出“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將專業社會工作介入反貧困具有科學性,精準扶貧與專業社會工作有著內在契合性,專業社會工作可以明確致貧因素,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目標[23]。同時,由于很大一部分貧困地區位于地理環境惡劣的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因此也促進了民族社會工作的發展。將社會工作介入民族地區貧困地區扶貧工作中,一方面避免以政府行政指導為主的扶貧方式帶來的缺陷和不足,另一方面以“助人自助”為價值理念的社會工作有利于避免高返貧率的出現[24]。
從科研機構角度看,華東理工大學、南京大學和北京大學是中國開展社會工作的主要科研力量;從地域分布看,北京和上海是中國社會工作學者的主要聚集地,兩地關于社會工作的總發文量占全國的71%,在中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高發文作者統計看,王思斌和劉繼同是中國研究社會工作較早的學者;發文量高的機構與發文量高產的作者大致存在地域性一致的特征。
從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發展歷程看,中國的社會工作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社會工作類、社區服務類和高等教育類,三個類別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出現,最終指向社區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