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何沐茜,沈 俊,陳欣怡
(武漢理工大學,湖北 武漢430070)
據聯運保賠協會(TT Club)發布的統計資料表明,2018年以前,全球平均每60 d就會發生一起船舶火災事故,2019年上半年每30d就發生一次貨柜船火災事故,其中絕大多數事故的起因無法確切定位具體集裝箱。近年來危險貨物運輸量快速增長,操作危險品運輸的難度大,相關的法律法規管理較粗獷。
針對當前水上貨物運輸的突出問題,建立信用體系對于提升運輸安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信用管理也逐漸成為各行業提高安全水平、降低風險的主要手段。
集裝箱危險貨物水上運輸的參與者眾多,包括貨主、托運人、承運人、代理人、海關、海事主管機關、港口管理部門等主體。不同主體在運輸流程中有著不同的責任:托運人在貨物運輸前需要合適地包裝危險貨物,辦理危險貨物運輸手續,同時取得相應的報告及單證;貨物包裝檢驗合格后,托運人向承運人申請訂艙,并在港口、海事部門進行申報;承運人根據同托運人或其代理人簽訂的合同,審核托運單和訂艙單,將運輸的貨物安全按時地送達目的地;海關作為行政機構對進出口進行監管,審核托運人或其代理人的出口申請書,監管集裝箱貨運站和裝船過程,完成后即可進行海上運輸。若托運人將運輸業務委托給代理人,代理人的操作與上述流程中的托運人相同。
由于危險貨物水上運輸的參與者較多,各個環節的工作較復雜,對操作人員都有著較高的技術要求,如若不重視對其的管理,便會給水上運輸增加風險。近年來,集裝箱水上運輸的事故屢屢發生。據統計,2019年中國危化品運輸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水路運輸貨物周轉量高達103963.04億噸千米,占全國貨物周轉量的52.17%。危險貨物運輸的主要渠道是水運,但是國內市場缺乏具備危險貨物運輸資質的水運企業、運輸過程的安全監督管理不夠等原因,導致危險貨物水上運輸事故頻發,約占水上交通事故險情的10%,運輸事故對環境的破壞性及經濟上的損失都令人震驚。要想提高中國集裝箱危險貨物水上運輸的安全性,僅僅依靠對人、船、環境及危險貨物的綜合管理和水運安全管理部門的監督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構建科學的信用評價體系,完善對集裝箱危險貨物水上運輸的管理。
集裝箱危險貨物水上運輸最大的難題是瞞報、謊報、漏報等信用問題。出于集裝箱的封閉性特點,當貨主或托運人將集裝箱安裝完畢后需要將其封閉完好[1],因此承運人無法檢查箱內貨物,也就不能確定集裝箱內是否為危險貨物。集裝箱的封閉性和便捷性促使某些托運人不顧他人安全,將危險貨物謊報瞞報為普通貨物載運,這些行為給承運人帶來了較大的安全隱患。
瞞報、謊報原因分析有以下幾點:①托運人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減少成本。危險貨物集裝箱運輸費用是普通貨物集裝箱運輸費用的1.5~2倍,高額的費用減少了托運人的經濟利益。②托運人為提高出口速度而逃避手續。危險貨物在出口時需要辦理危包單,辦理環節煩瑣且要求較嚴格。③托運人對危險貨物范圍了解不夠,誤當作普通貨物出運。④監管人員對危險貨物專業知識掌握不足[2]。申報員和裝箱檢查員是鑒別運輸貨物是否為危險貨物的重要關卡,若缺乏危險貨物的專業知識,很有可能會將危險貨物當作普通貨物對待,大大增加運輸風險。⑤承運人對承運的貨物審核存在漏洞,給了托運人可乘之機。⑥部分船公司拒載危險品,迫使托運人隱瞞運輸貨物的類型。
海關、海事管理機構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門作為集裝箱水上運輸作業的監管方,主要負責危險貨物水上運輸不同環節的安全監管。在碼頭裝船前,由于資源限制等原因,海關只能抽選少部分集裝箱進行開箱檢查,大部分集裝箱直接予以放行[3],這一監管模式助長了托運人謊報瞞報的氣焰,隱瞞貨物性質。同時部分監管人員對危險貨物的知識和經驗不足,缺少專業培訓,無法正確分辨貨物性質,使監管工作存在漏洞。海事管理機構負責跟蹤監督危險貨物的海上運輸,但現如今全程動態監管體系還沒有建立,不完善的體系限制了對集裝箱運輸全過程的監督管理,大大增加運輸的安全風險。
集裝箱危險貨物水上運輸環節涉及的各個主體的信息化水平不高,運輸的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與理想狀態差距較大。行業的監督管理混亂、安全事故頻發、經營資質不夠、社會責任感不足等問題是各個主體的信用缺失的體現。信用在創新監管機制、提高監管能力和水平方面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在中國如今經濟轉型趨勢下的重要性也逐漸提高。交通運輸業是經濟發展的支柱行業之一,但在現階段誠信缺失較嚴重,需要通過不斷融入新模式去順應改革發展的整體趨勢[4]。
為了提高集裝箱水上運輸和港口集裝箱堆場的安全性,解決危險品集裝箱水上運輸瞞報、漏報、謊報的信用問題,完善危險品運輸行業的安全監管工作,需要對各個主體信用進行評估,建立集裝箱載運危險貨物信用體系,以確保集裝箱危險貨物運輸工作安全完成。
3.1.1 指標選取原則
信用評價指標體系是構建信用體系的基礎,對信用評價的結果有著決定性作用。在研究集裝箱載運危險貨物信用評價指標體系時,結合集裝箱載運危險貨物流程、運輸過程中涉及的主體及風險關鍵點,遵循一定的評價原則,保證選取的各項評價指標能夠客觀反映集裝箱載運危險貨物的實際信用水平。集裝箱載運危險貨物信用評價指標的選擇除了需要遵從科學性、全面性、系統性等基本原則外,還應重點強調以下原則。
3.1.1.1 可操作性原則
選擇信用評價指標時要考慮評價主體的實際情況,指標要具有針對性,不能過于寬泛。同時要考慮到指標數據的可獲取性,盡量選擇容易收集的數據信息,充分利用已有數據,以便于實際操作。
3.1.1.2 重要性原則由
于集裝箱載運危險貨物信用主體的個性化特征多,不能將所有信用主體的特征面面俱到,尤其是還存在一些難以量化指標的情況。因此在構建信用評價指標體系時本著重要性原則,需要把數據不易收集的非重要指標予以剔除。
3.1.1.3 時效性原則托
運人、承運人、海事管理機構等信用主體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化,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會不斷完善改變[5]。因此在選擇評價指標時,應將集裝箱載運危險貨物信用主體評價看作一個動態過程,要有時間概念,跟蹤其變化情況,并根據實際進行動態調整,保證評價結果具有時效性。
3.1.1.4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相
定量分析客觀性更強,可以對分析出來的結果進行深層次探索;定性分析則有利于把握運輸主體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的核心內容。在選擇不同主體信用指標時,每個主體都有不同的信用影響因素,要想構建客觀合理的信用評價指標體系,需要將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同時考慮,以得到更加科學合理的結果。
3.1.2 信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集裝箱載運危險貨物的信用評價最終對象是集裝箱海上運輸重要環節的相關責任方,根據上文分析最終確定了以下信用評價主體:代理人、申報員和裝箱檢查員、托運人、承運人、海事管理機構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每個信用主體所選取的指標的特性都不同,本文按照層級順序對集裝箱載運危險貨物的相關信用主體進行全面的信用評價。指標選擇主要根據相關政策文件來確定各個環節相關方的信用評價指標,具體政策文件如表1所示。
最終的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如表2所示。

表2 各個主體的信用評價指標
通過對相關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規的分析,得到了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構建集裝箱載運危險貨物信用評價體系模型時,運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去確定信用評價指標的影響大小,以作為計算每個指標權重的基礎。在計算各指標權重時選擇層次分析法,分析各指標對不同主體信用的影響,設計風險指數計算方法和各級風險的模糊隸屬度函數,前文構建了三層評價指標,因此評價模型選擇三級模糊綜合評判,對中國危險貨物水上運輸信用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