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紡織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紡織品出口的穩步增長,不僅能改善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就業機會、穩定國際收支,而且對紡織行業穩步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2019年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圖可知,紡織制品和原料出口占比高達我國出口產品的10.44%。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受疫情的嚴重影響,我國紡織企業外貿產量和銷售額急劇下降。再加上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導致紡織企業盈利大幅度減少,資金供應鏈也因此出現問題,一些紡織企業沒錢償付債務,面臨破產和違約的風險。這就要求我國紡織企業實現經濟復蘇的同時,也要應對法律風險,明確不同情況下的適用規則,以法律作為保護自身利益的手段。《紡織服裝貿易概論》一書,主要包括紡織服裝貿易體制和政策、紡織服裝貿易實務、紡織服裝貿易案例與分析三大部分。在前兩部分,詳細介紹了紡織服裝貿易的相關體制、相關協議、貿易格局、競爭力和發展戰略以及貿易術語,紡織服裝貿易的準備和磋商、合同的簽訂和履行。同時列舉了多個紡織服裝貿易案例并進行了分析。全書內容豐富、數據翔實、視角新穎。
《紡織服裝貿易概論》對我國服裝企業對外貿易的法律風險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和論證。該書認為企業外部的法律環境不斷發生變化,就會造成企業無法按照法律法規或者合同去履行應盡的義務,從而對企業帶來不良的法律影響。疫情期間,我國服裝企業對外貿易所面臨的法律風險主要有。
第一,面臨出口產品未能按時交付的風險。國內各地因為疫情的影響陸陸續續啟動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各地交通加強管制,物流不暢,限制了人員的流動,導致各紡織企業務工人員未能及時復工,原料無法采購,生產活動不能正常持續開展。國外有的國家加強對中國進口產品的檢疫,甚至一些國家直接關閉了邊境口岸。我國紡織企業正面臨著貨物運輸時間延長,出口貨物不能及時交付,需承擔賠付的巨大風險。
第二,面臨上游供應鏈未能及時供貨的風險。上游供應鏈持續供應是紡織企業開展生產活動的基礎,如果在與買家簽訂的合同里,明確標明上游供應商是由買家指定的廠家供應,那么提出不可抗力時就可能得到法院支持,如果買賣雙方簽訂的合同內尚未約定是否由買家指定的廠家供應的情況下,提出不可抗力時就很難獲得法院的支持。
第三,面臨國外買家違約的信用風險。信用風險,即買賣雙方因為某種原因不愿或者不履行合同條件的風險,其又可以稱為違約風險。疫情下,許多紡織外貿企業的國外買家取消訂單,外貿交易訂單數量急劇下降,退單數量隨疫情的蔓延仍在不斷增加,部分國內企業陸陸續續還收到買家解除合同的要求,有些買家并未受到不可抗力的影響但是也取消了訂單,導致紡織外貿企業面臨著買家違約的風險。
第四,企業出口產品面臨貿易管制和貨物滯留的風險。對我國貿易采取管制措施的國家和地區截止2020年的2月18日共有21個。例如,尼泊爾、孟加拉、印尼、柬埔寨、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約旦、伊朗、土耳其以及非洲地區的埃及、喀麥隆等國家。國外貿易管制也為我國紡織企業帶來了風險。一些國家雖沒采取貿易管制,但出現了買家未能及時取貨,導致貨物一直堆積在港口并產生一系列高額費用。貨物滯留港口的現象也成為紡織企業所面臨的風險。
特殊時期,我國紡織企業要加強法律風險防范意識,就要做到對法律風險問題的及時防控,這樣才能在源頭上解決這些問題,并在最大程度上減輕和規避企業的損失。
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指的是企業需要通過一定的法律手段和機制來預防違反法律法規所產生的不利于自身的后果。對于紡織企業來講,企業想要實現持續穩步發展,實現企業的復蘇,就要積極運用法律手段,加強企業的法律風險防范工作。
首先,我國紡織外貿企業如果已經簽訂好產品買賣交易合同,但因疫情企業無法按時交貨,在滿足買賣雙方簽訂合同后,不是因為我國紡織企業的過失而是因為發生了買賣雙方無法預見、無法預防和無法控制的新冠疫情,導致不能按合約履行相應的義務,發生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時,紡織企業就可以因此被免除相應的責任。但由于國際貿易和我國貿易存在一定區別,法律條款及適用也有所不同,要清楚并不是受到不可抗力因素導致不能按時履行合同義務都可以被免除相應的責任。第一,紡織企業可以在簽訂的合同中查看是否具備不可抗力的條款。當買賣雙方簽訂的合同里有不可抗力條款時,在深入查看其不可抗力條款是否涵蓋了有關疫情方面的詞語或表述,若合同上明確出現不可抗力條款,就可以進一步實施、執行。第二,紡織企業在審查完合同是否符合不可抗力條款后,就要進一步核查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準據法,如若合同適用于中國法律,不可抗力就能成立,那么紡織企業就可免除相應法律責任。第三,如果紡織企業的合同上并未注明任何不可抗力的條款,應及時向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提交相關證明材料,以此來申請不可抗力事實證明。然后通過聯系買方,告知其因疫情造成的不能如期履行合同義務的事實,并將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申請到的事實證明一并通過合同或文件形式傳送給買家,采取相應措施,來及時止損。第四,紡織企業要特別注意,并不是合同上具有不可抗力條款就可以免除不如期履行義務所要承擔的所有責任。這需要買賣雙方以友好的形式進行溝通、交流、調解,攜手共度所面臨的挑戰和難關。在不可抗力消除后,應及時執行履行合同義務,如不及時履行合同義務,不可抗力解除后一切責任將由我國紡織企業承擔。
其次,紡織企業要有效避免由于上游供應鏈供貨能力不足所帶來的風險。第一,如果買賣雙方簽訂的合同上買家并未指定相應的供貨商,紡織企業就要保證與上游供應鏈保持密切聯系,在選擇供應商時就要對其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調查。疫情期間,既要了解供貨商生產經營狀況,評估其供貨能力,又要實時把控供貨商貨物物流運輸情況。第二,進行綜合評估過后,如果能持續供貨的也仍需注意疫情反撲所帶來的風險。如果不能持續供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與供貨商進行溝通、協商后,要求賠償損失或者解除合同。第三,如與原供貨商解除合約關系,紡織企業就應馬上在合格供方名單中尋找代替,盡可能防止再出現供貨商供應能力不足而導致的紡織企業無法向買家按時交貨的風險。
再次,紡織企業要有效避免買家不付錢、延遲付款、拒絕收貨、延長收貨等違約的風險。第一,在不可抗力事件發生后,立即向買家說明情況,并表明我國防控防疫的決心和現實狀況,避免買家產生不必要的擔憂,如實告知生產進度,并根據環境以此來調整生產計劃。第二,與買家要積極保持溝通,溝通過程中也要注意措詞,實時把握買家當地的疫情發展狀況。如果遇到問題,紡織企業可以向律師、政府及相關機構尋求幫助,以此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第三,如果買方在沒受到不可抗力因素的影響下要求解約或者執意取消訂單,我國紡織企業就可直接拒絕買方的要求,但是我國紡織企業與買家存在著長期的合作關系,紡織企業就要把握好事件的利弊,若買方支付的定金不足以支付其損失,就需要與買方進一步的溝通、協商,倘若調解無果,買方仍然執意解約或取消訂單,造成紡織企業損失巨大,就可將買賣雙方簽訂的合約、交流訊息、來往郵件作為日后訴訟維權的有力證據。
最后,紡織企業應避免和防范出口產品的貿易管制和貨物滯留的風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企業應該實時關注國際貿易國家針對我國疫情所發布的相關貿易管制,弄清楚買家當地是否存在對我國相關貿易管制,如果當地采取了相應的國際貿易管制,我國紡織企業就要充分了解限制入境的貨物,及時向買家說明不可抗力因素,并積極調節要求解除合約。第二,紡織企業需要格外注意,由于一些國家會設置一些將其進出口的檢疫標準提高的隱藏貿易壁壘,如果紡織企業在事先不了解或不清楚的情況下,就有可能面臨貨物退回,導致交付延遲。因此,紡織企業在與買家簽訂合同時候,應充分了解買家當地的一些隱性條約和貿易限制,盡量避免造成自身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第三,當大批貨物滯留港口時,紡織企業應及時通知買家提貨,如買家遲遲不提貨,造成停滯港口所帶來巨大的費用,與買家協商無果的話就應及時聯系承運商,通過轉運等方式來及時防止損失的不斷擴大。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給全世界都帶來了影響,我國紡織外貿企業也將有可能面臨或正在面臨著疫情所帶來的一系列風險,進而導致買賣交易不能正常開展。因此,我國紡織企業要從自身做起,加強自身法律風險防控意識,提高風險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