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輝,陳瑞娜,黃超藝
(1.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1;2.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泉州市供電公司,福建 泉州 362101)
近年來,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力行業電網建設、城鄉配網升級改造、基建施工等任務日益繁重,現場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形勢面臨嚴峻考驗,如:施工隊伍安全管理水平不足,作業人員安全意識薄弱等諸多因素給電力建設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國內電網系統企業連續發生了多起典型人身事故,暴露出行業安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以福建電網近年來作業計劃統計為例,公司系統日均作業計劃達1 000余次,最高達到2 000余項。作業點多面廣,小型分散作業管控難度大,加之福建地形多丘陵,山區作業數量多,監督巡查困難,安全生產面臨復雜難控局面,人身作業安全風險面臨管控能力不足等問題日益凸顯,主要表現有以下幾方面。
(1) 作業人員安全素質存在短板。作業人員安全意識、安全素質、安全技能水平參差不齊,整體安全素質有待提升。
(2) 分包隊伍安全能力良莠不齊。分包隊伍用工約3 500余人,且人員流動性強,外來人員安全管控有一定難度。
(3) 高峰作業時期現場管控力量捉襟見肘。春、秋檢作業任務密集區間管控能力不足,安全管控承載力不足現象突出。
針對上述問題,近年來對系統內單位進行調查研究,從安全風險管理“方法”“標準”“體系”三個維度深入分析,從管理源頭找問題,發現以下“三大癥結”。
(1) 在安全管理方法上存在水平低問題。公司系統安全管理更多停留在“靠自覺、靠人盯”階段。實際管理工作中,仍然較多通過管理人員到崗到位、安全執規檢查人員“四不兩直”安全巡查對現場進行管控,這種傳統的管理手段已不能適應當前的安全生產形勢。特別是公司承擔了大量電網基建工程、農配網建設等,作業現場點位多、距離遠,傳統巡查管控模式不能有效支撐安全管理,現場管控不到位的問題更加突顯。
(2) 在安全管理標準上存在執行不嚴問題。雖已建成完善的制度規章體系,但一方面員工存在有章不循、有規不依、習慣性違章等問題,造成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執行不嚴格、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制度規章體系多為原則性、方向性條文,在具體執行中自由裁量權較大,存在安全管理責任邊界不明晰、標準執行不到位、不嚴等現象。
(3) 在安全管理體系上存在運行不暢問題。安全生產保證體系認知有偏差,仍有一部分人認為安全依賴監督體系,是監督體系的事,是“管出來的”“查出來的”。基層間、上下級間、執行層與管理層間均存在矛盾,與預期成效大相徑庭。協同不足、各自為陣、缺少溝通,導致信息和數據無法有效共享,部分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無效管理、一定程度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現象。
鑒于以上“三大癥結”,提出了基于“互聯網+”安全風險管控平臺的現場作業安全管控機制,從完善工作標準、規范管控流程、強化安措執行三個方面進行剖析,提出建設風險管控平臺的解決方案,實現作業安全可視化、智能化管控。
平臺建設以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思想,堅守安全紅線和底線,明確安全風險管控“全面、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管控為主要目標,進行人身安全、電網安全、設備安全的全方位管控。
根據生產作業安全風險形成的原因分析,公司主要存在管理流程風險和作業行為風險兩大安全風險,安全風險精準管控體系從“人”和“事”兩方面入手,全程精準管控一切作業行為,如圖1所示。

圖1 安全風險管理示意
結合當前實際和突出問題,從安全管理信息化、自動化角度,借助“互聯網+”技術,組織開發“作業風險管控平臺”,同時導入交互感知、行為識別等功能,實現作業安全可視化、智能化管控。采取信息內網數據服務器、現場移動終端、內網PC終端等設備與人的多種互聯互通方式,實現“人機交互、泛在連接”的物質基礎,通過“一級部署、多級應用”平臺建設模式(地市—二級單位—班組),實現對業務和人員行為的精準管控,有效防范各類安全風險。
以作業計劃為基礎,建立統一的作業計劃管理流程,涵蓋高風險作業的智能預警、工作關鍵節點的圖文記錄、作業過程的實時視頻監控、違章行為的動態糾正、安全規范的自主學習、管理人員到崗到位監督、作業人員信息智能管理、偏遠地區作業的人員定位等關鍵內容。通過北斗定位、智能判別功能,跟蹤現場作業人員實時狀態,進行作業全過程跟蹤。利用視頻、照片等手段開展作業風險監督;同時充分利用現有攝像頭設備,通過軟件實現視頻和圖像的智能分析,代替人員監督。
出臺了《安全職責規范》《領導干部和管理人員到崗到位標準》《基建項目月計劃、周安排、日管控工作實施細則》等,進一步明晰三級管控組織體系。對照安全責任清單,逐條逐項明確各級、各專業領導干部、管理人員、作業人員在作業計劃、作業準備、作業實施等作業流程各環節中的主體責任、管控內容和工作要求,強化作業計劃管理、反違章、到崗到位等風險管控核心環節的風險管控,實施作業現場風險全流程閉環管理。
通過人臉識別算法,實現作業現場人員精準辨識及人員資信溯源,提高工作負責人現場安全交底會質量,開展“互聯網+”視頻監控實時視頻監督,對基建、變電站檢修、農配網工程等高風險作業遠程管控,以信息技術手段強化規范性操作和現場施工風險管控措施落實,確保作業的每個環節均處于受控狀態。
建立風險分層分級管控機制,匯編運檢、基建、后勤、農網工程、配網工程等小型分散作業風險庫,制定風險等級分級標準,規定市公司層級管理、部門車間級管控要求,明確對應電網運行風險、施工檢修作業風險等級的到崗到位人員層級,并將到崗到位情況納入管理規章,按月進行情況通報。
(1) 作業計劃全面管控。作業計劃是安全生產管理的首要項,存在風險的原因主要是計劃管控量大、管控盲區多、計劃不合理等。根據類型及各部門管理要求的不同,將作業計劃劃分為農網工程、配網工程、小型基建、大修技改等10個類別,全部納入計劃管控,做到“專業全覆蓋、作業全納入、計劃全審核、流程全固化、過程平臺化”。
計劃性作業分為停電作業和不停電作業兩類,實行“一下一上”流程化管控:“一下”即停電作業計劃由上而下實現計劃制定任務的下發、分解;“一上”即不停電作業計劃自下而上、分層級進行審批。作業計劃按照“月、周、日、臨時計劃”分層納入風險管控平臺按專業分風險等級進行管控,班組通過內網PC終端和移動終端填報作業計劃,車間及專業部門負責分級審批,所有發布的日計劃提前一天通過短信平臺通知相關管理人員。平臺作業信息通過“一次錄入、多處共享”的方式,月、周、日作業信息關聯變化,避免信息重復錄入,最大限度減少一線人員工作量。明確審批和審核流程,作業計劃由作業班組、部門等分級分別審批發布。
(2) 嚴肅現場勘察流程規范化。通過管控平臺固化現場查勘流程,細化現場查勘工作標準,規范現場查勘行為,保證前期隱患排查質量。現場查勘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現場查勘流程
根據年度綜合檢修計劃、月度生產計劃和現場需求,由車間向班組下達作業任務,并及時組織現場查勘。根據作業風險等級與協作單位的不同,分別由地市職能部門、車間、班組組織實施現場查勘。查勘結果報發起部門審批通過后,才能開展現場作業。大型作業做到至少提前2周完成現場查勘,一般作業提前1周完成現場查勘,應急搶修作業結合搶修進度進行現場查勘。
(3) 現場作業標準化。作業現場依托身份識別、安全交底會、負責人打卡、現場音視頻記錄等技術措施強化現場管控。工作負責人通過微應用關聯作業計劃組織召開安全交底會,拍照記錄現場安全交底工作文檔或音視頻數據,主要包括工作票、站班會圖片、現場安全措施圖片等。APP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完成身份辨識,通過語音記錄交底內容,通過記錄打卡記錄負責人履職時長,全過程督促負責人履責到位。
(4) 全面推行分級到崗到位督查管理。制定到崗到位管理機制,各級領導干部、管理人員根據作業風險等級分層級到現場進行踏勘、執行安全檢查監督和工作指導。分級到崗到位管理如圖3所示。

圖3 分級到崗到位管理
現場作業過程要求現場人員(包括管理人員)提交關鍵風險點照片,管理人員監控各類作業的開展情況。對大型作業、高風險作業采用現場作業全過程視頻監控(若不具備條件可使用小型移動錄像設備錄制),現場監督人員(管理人員)現場提交檢查內容和照片,平臺記錄提交信息的位置,實現作業風險的過程管控。風險管控平臺對到崗到位進行閉環管理,各級人員在計劃審批時需同時確定本層級的到崗到位人員安排,相關人員到達現場后使用移動終端,按照預先內置的到崗到位標準卡逐項檢查,最后將檢查情況和現場圖片上傳至系統中,系統自動將到崗到位情況納入個人安全履職檔案,如圖4所示。

圖4 到崗到位閉環管理
(1) 人員信息準入資信管理。為確保現場作業人員的作業水平可控,避免人員安排不當產生潛在安全風險,平臺建立作業人員資信管理機制。對所有內、外部作業人員的個人身份信息、特種作業信息、安全培訓信息、“三種人”資格信息、安全業績等資質信息進行全面清理和“終身制”建檔,并實行分類歸檔、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備案的繁瑣,同時還對部分關鍵信息進行數據分析、動態預警、智能提醒,超期則中斷其相關作業資質。
(2) 人員持證上崗篩選。為強化外來人員管理,全面推進作業現場持證上崗。凡需進入施工區域內施工的人員必須事先經安全資格考試合格后才準許上崗作業,外來人員通過二維碼標識“一卡一標”進行動態管理。按照相關外來作業人員培訓管理要求,每年初結合分包隊伍復審和入圍資格審查,分批分期對外協人員開展專項培訓,培訓合格人員錄入平臺,平臺再根據外協人員特種作業證、“三種人”資格等條件對施工隊伍管理人員、特種作業人員、臨時人員辦理上網許可證。平臺規范生成“一卡一標”的二維碼三色標識,對現場作業人員進行分類管理,嚴防無資質人員混工。平臺系統實現人臉識別應用,檢查人員可以隨時隨地使用個人手機錄入違章、核驗人員、查詢個人誠信檔案等。安全巡查人員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獲取人員基本信息和違章信息,系統記錄外協人員安全記分、施工隊伍違章記分情況以便及時約談,嚴控低素質隊伍入場工作,確保現場安全可控、在控。
依托現有安全督查隊力量,成立安全遠程視頻管控中心。通過作業違章行為自動識別功能,建立著裝、戴帽、登高、越限等作業典型違章行為數據庫,通過AI智能系統對比分析現場作業實時狀況、現場過程錄像、現場圖片等圖像數據,對作業過程中違章行為進行智能識別,及時糾正,提高作業違章查糾的效率和覆蓋面。遠程視頻監控中心實行有人值班監控,實時錄制現場作業視頻,全過程記錄工作開展情況。各級監督人員遠程實時調閱視頻查看現場安全措施和資料,開展遠程視頻反違章工作。對于現場不安全行為,可以通過遠程喊話進行管控,同時可以開展“靶向監督”,及時獲取高風險作業關鍵點、關鍵環節管控情況,提高管控水平,有效解決地理位置遠、覆蓋面不足等問題。
基于“互聯網+”安全風險管控平臺的現場作業安全管控實踐,已在福建電網轄區內基建工程施工、電網生產、營銷業擴、信息通信等領域全面推進。初步實現“三個管住”,作業現場違章現象得到有效遏制,人身安全風險管控得到強化;同時風險管控平臺也建立了到崗到位、督察督糾、作業信息管控、人員違章、單位違章等數據分析,從不同角度評估各單位及人員的工作質量,通過不同單位之間的評比,找出工作質量不高的責任單位,推動各單位相互交流,本質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1) 作業計劃管理得到強化。作業計劃報送全面規范,全年系統報送作業計劃執行和作業信息管控率接近100 %,無計劃作業和擅自作業得到有效遏制,作業班組人員現場作業隨意性的問題得到了有效根治。
(2) 現場反違章工作成效顯著。現場違章數量進一步降低,年度現場違章率下降至4 %,其中外來人員違章率下降近15 %。
(3) 安全管控全覆蓋基本形成。常規“四不兩直”安全巡查只能覆蓋作業點10 %~20 %,安全遠程管控中心實現了所有高風險作業、小型分散作業管控全覆蓋,解決了路途遠、管控時效差問題,提高了管控效率。
(4) 管理成本大幅降低,質量效率大幅提高。分層分級痕跡化開展作業計劃管控、作業現場勘察,作業流程化和管理流程固化,安全規章制度執行得到強化,有效避免了過去現場執規檢查質量不高、管理人員到崗不到位問題,站班會質量和到崗到位覆蓋面有顯著提升。
基于“互聯網+”安全風險管控平臺的建設,取得了諸多成效。下一步,將持續完善“互聯網+”安全風險管控平臺建設,圍繞建設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的戰略目標,認真貫徹上級安全工作部署,大膽創新,試點應用“互聯網+”技術全面推進安全風險管理的實踐,依托“大云物移智”技術,深化人臉識別、圖像智能識別、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研究,為現場作業風險管控體系建設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