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再春 況中華
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080
某大型會展中心為整體向外傾倒的二層大空間鋼框架結構,底部平面呈橢圓形,長軸54.6 m,短軸30 m;屋頂為不規則多邊形,長邊105 m,短邊57 m;頂部采光頂跨度21 m,長50 m。
結構主體采用空間桁架結構體系,中庭采光頂采用張弦拱梁結構體系。結構外側由48榀平面懸挑桁架組成,其中24榀與下部Y形支撐柱相連。Y形支撐柱主要截面形式為變截面鋼管,主桁架截面主要為箱形管和圓管。桁架之間采用平面環向桁架、次桁架連接成結構整體,桁架最大懸挑長度30 m。張弦梁最大跨度21 m,最大高度2.3 m,各榀張弦梁底部另有2條縱向拉索拉結,頂面次梁連系,并滿布交叉拉索支撐。鋼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鋼結構整體立面示意
內部張弦梁結構施工過程中,采用滿堂腳手架進行頂部安裝。空間桁架采用“單榀地面拼裝,整體吊裝”的安裝方案。在外側懸挑桁架結構施工過程中,依據懸挑段長度分別設置1~2個臨時支撐,共計86個臨時支撐,其中Y形柱桁架設臨時支撐38個,無鋼柱桁架設臨時支撐48個。
結構整體施工順序是由內向外進行的,主要工序如下:地面張弦梁拼裝→滿堂腳手架搭設→張弦梁吊裝→頂部環梁安裝→臨時支撐搭設→桁架安裝→張弦梁下部臨時支撐卸載→無Y形鋼柱桁架臨時支撐卸載→有Y形支柱桁架臨時支撐卸載。
利用有限元計算軟件Midas/Gen進行卸載施工全過程模擬,分析鋼結構和臨時支撐應力、位移的變化趨勢。
鋼結構桿件采用梁單元模擬,拉索采用只受拉單元模擬。Y形支撐柱底部采用鉸接模擬,結構有限元模型邊界如圖2所示。

圖2 模型邊界示意
屋頂張弦梁以拉索作為核心構件,屬于柔性結構,在張弦梁施工過程中,兩側支座均采用臨時支撐進行限位約束。在張弦梁張拉和結構卸載過程中,為確保張弦梁索力、弧度與設計相符,需要對張弦梁索力進行監測。
在整個結構施工過程中,臨時支撐和Y形支撐柱共同承擔結構自重和施工活荷載,待結構完成拼裝后需拆除臨時支撐完成卸載,結構進入自承重狀態。結構卸載過程是結構受力逐漸轉移和內力重分布的復雜過程[1-6]。
為確保卸載過程鋼結構安全可靠,需全面跟蹤鋼結構在卸載過程中重要構件的重要參數,主要包括結構卸載過程中應力較大及應力變化較大的構件、臨時支撐的應力。根據監測結果給出卸載過程參數監測記錄及變化趨勢,給現場施工提供指導性建議,并監督施工過程的合理性,以確保工程安全進行。
根據項目結構特點和有限元數值模擬結果,本次鋼結構卸載過程監測主要針對鋼結構主體結構,監測內容和測點布置如下。
4.2.1 張弦梁索力監測
在每榀張弦梁拉索靠近錨固端處布置1個測點,共計10個索力測點,索力監測采用磁通量傳感器,張弦梁位置如圖3所示。

圖3 張弦梁位置示意
4.2.2 Y形柱應力監測
取13#主桁架和22#主桁架Y形柱鑄鋼件變截面處為監測斷面,測點沿截面布置,每個截面布置6個應力測點,共計12個應力測點。應力監測采用振弦式應變計,通過計算將應變轉化為應力進行監測。測點布置如圖4所示。

圖4 Y形柱應力監測點示意
4.2.3 主桁架應力監測
22#主桁架上弦桿XG11上布置1個測點;23#主桁架腹桿FG33、FG14及下弦桿XG9各布置1個測點,共計4個測點,測點布置如圖5所示。

圖5 主桁架應力監測點示意
背景工程自開始臨時支撐卸載施工,至全部臨時支撐卸載完畢,歷時34 h。在鋼結構臨時支撐卸載過程中,主要針對結構主體拉索拉力和應力狀態進行實時監測。
鑒于拉索和鋼結構對溫度效應相對敏感,為了分析卸載前、后的拉索拉力和結構應力實際增量,選取卸載前后同一時間點的數據進行分析,即以開始卸載的9月3日8點作為測試初始值,以全部卸載完畢的9月5日8點作為測試終值,判斷拉索拉力和鋼結構各應力測點在卸載過程中的變化情況。
卸載過程中,張弦梁索力變化曲線如圖6所示。

圖6 索力變化曲線
由圖6可知,9月3日8點,隨著臨時支撐卸載施工的開始,索力測點拉力大部分呈遞增趨勢,SL-7測點拉力先減小隨后遞增,截至當天20點(當日施工結束),各測點拉力變化趨于平穩。至9月4日8點(第2天施工開始),索力各測點拉力均呈遞增趨勢,截至當日19點(卸載施工結束),各測點拉力趨于平穩。
在臨時支撐卸載過程中,監測點SL-2最大索拉力變化值18 kN,索拉力增量在-2~18 kN范圍內變化,在施工期間受卸載效應影響,各測點拉力不同程度地呈現增大/減小趨勢。
索拉力模擬增量和實測增量對比見表1,通過分析得出,卸載過程中實測拉力增量均小于或接近數值模擬的拉力增量。

表1 索力增量對比
5.2.1 13#主桁架Y形柱
圖7給出了卸載期間13#主桁架柱應力變化曲線。9月3日8點,隨著臨時支撐卸載施工的開始,Y形柱的各測點應力均呈逐步增大趨勢,隨后逐步減小,截至當日20點(當日施工結束),各測點應力變化趨于平穩;至9月4日7點(第2天施工開始),13#主桁架Y形柱的各測點應力均呈逐步增大趨勢,截至當日19點(卸載施工結束),各測點應力趨于平穩。

圖7 13#主桁架Y形柱應力變化曲線
在臨時支撐卸載過程中,13#主桁架柱應力增量在-15~12 MPa范圍內變化,主要在施工期間受卸載效應影響,各測點應力不同程度地呈現增大/減小趨勢。13#主桁架柱應力數值模擬增量與實測增量對比見表2,通過對比分析,實測應力增量均小于數值模擬應力增量。

表2 13#主桁架Y形柱應力增量對比
5.2.2 22#主桁架Y形柱
圖8給出了卸載期間22#主桁架柱應力變化曲線。9月3日8點,隨著臨時支架卸載施工的開始,Y形柱的各測點應力均呈逐步增大趨勢,截至當日20點(當日施工結束),各測點應力變化趨于平穩;至9月4日7點(第2天施工開始),柱測點應力先呈遞減趨勢(受壓),在10點左右開始呈逐步增大趨勢,截至當日19點(卸載施工結束),各測點應力趨于平穩。

圖8 22#主桁架Y形柱應力變化曲線
在臨時支撐卸載過程中,22#主桁架柱應力增量在-25~20 MPa范圍內變化,主要在施工期間受卸載效應影響,各測點應力不同程度地呈現增大/減小趨勢。22#主桁架柱應力數值模擬增量與實測增量對比見表3,經對比分析得出,實測應力增量均小于理論應力增量。

表3 Y形柱應力增量對比
圖9給出了卸載期間主桁架應力變化曲線。9月3日8點,隨著臨時支撐卸載施工的開始,桁架各測點應力均呈逐步增大趨勢,截至當日20點(當日施工結束),各測點應力變化趨于平穩;至9月4日7點(第2天施工開始),桁架各測點應力先呈遞減趨勢(受壓),在10點左右開始呈逐步增大趨勢,截至當日19點(卸載施工結束),各測點應力趨于平穩。

圖9 桁架應力變化曲線
在臨時支撐卸載過程中,主桁架弦桿及腹桿應力增量在-25~38 MPa范圍內變化,主要在施工期間受卸載效應影響,各測點應力不同程度地呈現增大/減小趨勢。桁架應力模擬增量與實測增量對比見表4。

表4 桁架應力增量對比
1)經以上分析得出,絕大部分測點的實測應力變化曲線被仿真模擬應力變化曲線所包絡,實測結果與仿真模擬結果基本一致,表明仿真模型基本符合實際工況,仿真分析結果可為應力監測提供參考。
2)個別點實測數據與模擬數據相差較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受監測傳感器自身精度和可靠性等因素的影響;受現場施工條件限制,結構實際卸載過程不能完全按照預定卸載方案進行;數值模擬增量取桿件截面最大值,而實測應力數值與傳感器布置位置相關,實測應力不能完全反映構件截面最大應力。
對背景工程卸載施工全過程進行數值仿真模擬和實時監測,通過拉索拉力和結構應力的實測數據與數值仿真模擬數據對比可知,兩者數據比較接近,數值仿真模擬能有效反映結構卸載過程。同時,監測數據反映了結構真實狀態,對結構進行實時監測能確保卸載過程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