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全 熊廣成 蘆艷艷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主動放棄寶貴的碳排放權,提出“雙碳”目標,既是作為負責任大國為全球氣候治理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選擇。河南作為人口大省、經濟大省、產糧大省,通過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對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雙碳”目標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碳達峰,是指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后經歷平臺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碳中和,是指某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人為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與通過植樹造林、農業和碳移除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
生態產品可以分為物質供給類、調節服務類和文化服務類,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宜人的氣候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主要有三種:一是市場路徑,主要表現為通過市場配置和市場交易,實現可直接交易類生態產品的價值;二是政府路徑,依靠財政轉移支付、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實現生態產品價值;三是政府與市場混合型路徑,通過法律或政府行政管控、給予政策支持等方式,培育交易主體,促進市場交易,進而實現生態產品價值。
在“雙碳”目標下,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為生態產品的供給者提供市場化的補償方式,將生態產品培育成我國經濟未來發展的綠色新動能,是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遇到的難題
社會認知有誤區。社會各界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大意義,實踐中對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主動謀劃不夠、統籌推動力度不足;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簡單地等同為“等靠要”,只盯著國家和上級的生態保護補償,忽視了對生態產品的開發經營與利用;把實現生態產品價值作為經濟落后的“擋箭牌”,忽略了創新勞動在激發“兩山”轉化活力、打通“兩山”轉化通道過程中的積極作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急于求成,缺少改革的韌勁和允許試錯的包容。
政策體系不健全。國家層面僅有一個《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工作提出方向性的意見,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相關具體政策還需要在各地探索的基礎上總結制定。
技術體系未建立。開展生態產品信息普查、價值評價核算等工作,缺少統一規范、各方認可管用好用的技術規范和標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關鍵是市場和政府共同發揮作用,給出各方認可的價格。為此,必須在實踐探索區域內建立一套有效連接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運行機制,形成可操作的轉化模式;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現有路徑少、收益標準低,加之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利益博弈,實踐中困難重重;生態產品往往具有跨行政邊界的特點,其價值實現的過程需要進行區域合作,受利益關系影響,實踐中難度較大。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探索
2020年以來,河南省自然資源廳選擇丹江口水庫流域作為研究區、淅川縣作為試點縣,提出“摸底子、算票子、找路子、開方子、結對子”工作方法,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目前,“摸底子”和“算票子”工作已基本完成,摸清底數并形成了淅川縣生態產品目錄清單,建立了淅川縣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通過功能價值法核算淅川縣生態產品價值為1136億元。“找路子”工作以打造“淅有山川”品牌為基礎,初步形成淅川生態農產品的聚集效應,正在聚焦自然資源領域探索其他價值實現的路徑。“開方子”工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及制度框架,為淅川縣政府出臺相關配套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結對子”工作一方面積極探索調水受益區與水源區開展對口協作、產業轉移、共建園區、教育培訓等多元化合作,推動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受水地區優先在水源區購買自然資源指標和“生態券”,實現價值量化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已與省內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共同開展研究,與湖北、陜西等省初步達成“結對子”意向,共同探索丹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淅川縣試點經驗成功入選自然資源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河南省被自然資源部選定為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全國7個試點省份之一,試點范圍將由淅川縣擴大到西峽縣和靈寶市。
意見和建議
同步開展理論研究和試點探索,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借鑒先進地區經驗,結合河南省實踐,選擇有條件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同步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理論研究和試點實踐,探索建立健全生態產品調查監測、價值評價、經營開發等機制,建立生態產品目錄清單和價值評價核算的技術體系,核算生態產品經濟價值,找到“綠水青山”GEP與“金山銀山”GDP相互轉化的有效路徑,形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策體系、技術體系和有效模式。
有序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根據《意見》指導,有序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當前,河南省可在自然資源領域按照“受益者付費、占用者補償、損害者修復、保護者獲利”原則,綜合運用自然資源政策工具,形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性成果。圍繞“誰受益誰付費”,探索土地出讓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圍繞“誰占用誰補償”,探索礦業權出讓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圍繞“誰損害誰修復”,探索推進自然資源資產損害賠償,讓破壞者付出相應代價;圍繞“誰保護誰獲利”,利用補充耕地指標、節余建設用地指標和森林覆蓋率等資源權益指標交易,建立讓保護者獲利制度。通過以上探索,逐步建立“生態券”交易機制,從區域生態產品價值總量平衡和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生態占補平衡兩個維度探索“生態券”的使用和交易,探索“生態券”在省域內有償調劑。
重視耕地保護,增加土壤碳儲量。耕地作為農業生產重要的生產要素,既是碳排放的重要主體,又是固碳的重要單元,河南作為全國農業大省和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應在平衡國家糧食安全和“雙碳”目標中發揮更大作用,降低生產中的碳投入,增加耕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持續關注耕地生態安全問題,鼓勵秸稈還田,減少環境污染。積極發展“低投入、高產出、低排放”的生態循環固碳農業,擴大生態種養和耕地用養覆蓋面。大力發展固碳效益高、固碳成本低的水稻、小麥等大田作物,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增加作物碳匯。集中解決土壤侵蝕、酸化、鹽漬化等共性問題,倡導測土配方施肥,推廣施用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盡量減少化肥、農藥的用量,降低碳投入。
開展碳匯核算,建立生態碳匯交易市場運行機制。以實現碳中和為目標,探索建立森林、果園、濕地、農田等生態資源年固碳量計量的技術方法體系,開展生態碳匯核算。以生態碳匯核算為基礎,制定生態碳匯政府采購和市場交易制度,建立各級政府之間、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生態碳匯交易機制。建立健全碳匯交易群體培育機制,培育和擴大大中型企業作為購買碳匯的主體,同時加強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擴大碳匯購買群體,促進全員環保體系的形成。
加強國土空間管控,增強生態系統服務能力。將“雙碳”目標作為國土空間生態布局重要組成部分,以綠色復蘇、低碳轉型理念指導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劃定“三條控制線”,建立科學的自然生態空間分級、分類、分區管控機制。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強化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守住自然生態系統安全邊界,探索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統籌推進開發利用和保護修復、自然和人工等綜合性治理措施,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增強生態系統調節氣候、固碳釋氧、減排增匯的能力。
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修復,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加強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采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科學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探索開展低碳型全域國土綜合整治試點,全力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石漠化治理,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強生態廊道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森林、草原、濕地、農田等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作者單位:河南省自然資源廳? 河南省土地整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