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生 郭曉峰
“這里是礦區,不是公園,請盡快離開。”面對誤入礦區的游客,楊集鎮嘉和礦業負責人不得不親自出面解釋。
走進嘉和礦業修復區,石壁上灌木林生長茂盛,各式各樣的鮮花嬌艷欲滴,筆直挺拔的樹上掛滿果實,難怪游客們會被吸引到這里。
近年來,方城縣把礦業領域作為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通過部署開展礦山生態環境“全域治理”專項行動,積極構建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有序利用的管理機制,打造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共治格局,保障了全縣經濟社會綠色高質量發展。
全域排查找問題
該縣自然資源局抽調礦產管理、執法監察、地理測繪和基層國土所等內設機構成員,與縣紀委監委、農業農村局、生態環境局、林業局、水利局等部門及涉礦鄉(鎮)主動對接,聯合組建排查專班,全面排查礦山企業及歷史遺留礦口現狀問題、造成山體破壞的責任主體、持證礦山及無主礦山需恢復治理面積、違法礦石加工點整治情況。對山高林密、位置隱蔽、交通不便的區域,利用高空航拍技術進行拍照、測繪,根據航拍和測繪數據逐點進行實地勘驗調查,并根據排查結果登記造冊,建立臺賬。
為杜絕排查工作中出現敷衍了事、漏點漏項等不負責任的排查現象,該縣自然資源局主要領導多次親臨一線,現場辦公,高位督戰,精準指導,要求排查工作必須堅持質效并重,做到深入細致、準確全面,成果可信,為跟進問題礦區處置處理、追責問責提供翔實無誤的一手資料。
全域監督嚴把關
針對排查出的問題,該縣自然資源局逐項梳理,建立問題清單、整改清單、責任清單,實施分類處置。經查明屬違法開采的,聯合公安局、生態環境局、林業局等部門,分別按照各自職責,依法依規按程序聯合查處到位;對私挖濫采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和損害權重利益的,依法從嚴從重從快查處,涉嫌犯罪的及時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對持證礦山和以各類工程名義違法違規采礦行為進行整頓規范,堅決糾正盜采濫采和越界越層超規模開采行為,問題嚴重的依法處理并取消許可手續;對所有的礦產品加工企業進行檢查,從嚴查處購買加工來源不明的礦產品、為盜采資源分子銷贓的加工企業,發現存在違法違規問題的,一律停產停電,集中處置和整改,整改到位經驗收通過后方可復工復產。
為確保全縣礦山開發秩序及生態環境治理在規定治理期內取得成效,該縣自然資源局在抓好涉礦領域全域排查、全域追責、全域修復任務的同時,創新完善工作機制,加大督導推進力度,實行科級干部駐點、國土所長駐所、包礦人員駐礦“三駐”制度。駐點職責為督查本系統參與行動人員履職情況,駐所職責為調度本所力量參與配合所在鄉(鎮)工作,駐礦職責為監督礦山企業全面落實生態修復責任。為保證“三駐”人員堅守崗位、盡職盡責,不定期開展明察暗訪、跟蹤問效,同時要求,局科級干部和局屬各單位負責人要認真履行“一崗雙責”,落實好機關各項管理規定,借助督查問責,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推動“全域治理”工作扎實開展。
全域治理增顏值
為了搶抓植樹種草、綠化礦山的有利時機,全力推進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工作,該縣自然資源局邀請省地礦局地理測繪院、資源環境調查四院等單位專家,科學制訂礦山生態修復規劃方案,為礦山生態修復的有序實施提供了遵循依據。對于持證及有主廢棄礦山,責成礦山企業限期恢復治理到位,恢復治理必須依據縣定方案因地制宜、分類實施,綜合采取培土、栽樹、種草、掛網噴漿等多種方式一體推進,確保生態修復質量達標,對于自定標準、敷衍應付,驗收不達標的礦山企業一律停產停運。
以楊集鎮嘉和礦業為例,該礦按照礦區修復治理方案,及時投入足夠人力、物力、財力,快速實施修復治理工程,短期內收獲良好的成效,礦區生態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昔日塵土飛揚的礦山,儼然一派綠樹成蔭、碧草如茵的美好景象。為起到典型示范作用,該縣自然資源局及時組織其他礦山企業觀摩借鑒,推動礦山恢復治理高標準開展。對于歷史遺留無主礦山,根據全縣污染防治攻堅全域治理實施意見,明確規定由屬地鄉(鎮)政府全權負責,按照“宜林則林,宜耕則耕”的原則,監督指導屬地政府組織村組進行生態修復,開展水土保持工程修復,并為驗收合格的礦山設立禁采區標識。(作者單位:方城縣自然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