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建


摘? ?要:通過分析教材中電阻演示實驗的不足之處,為了使演示效果更直觀、形象,對已有實驗器材做出改進,設計新的教具。主要介紹液體電阻定律演示器的設計與制作,補充了教材中的電阻種類,使本節知識更全面完整。
關鍵詞:自制教具;電阻定律;演示器;液體電阻;電阻
引言
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六章第三節“電阻”這節課教材中的演示器材是在電路中連入不同的電阻絲[ 1 ],通過觀察小燈泡的亮度來判斷電阻大小。也可以在電路中串聯一個電流表,通過觀察電流表示數大小來比較導體電阻大小。在以上實驗過程中,實驗室器材通過并聯導線的方式來等效替代橫截面積較大的電阻,較為抽象。且電阻絲橫截面積小,不便于對比觀察。此外,本節課實驗探究環節設計較為單薄,這就使課堂容易變成單純的傳授已有事實而忽略學科能力培養。基于以上思考,對實驗方案做了如下改進。
1? 液體電阻定律演示器整體外觀(圖1)
2? 制作材料
有機玻璃若干片(具體尺寸見圖2),極速膠一盒,硅橡膠一小瓶,銅片2片,導線4根,電池盒(帶電池3節),燈座2個,小燈泡2個,鱷魚夾4個,塑料泡沫2個,鹽水一杯等。
3? 液體電阻演示器制作方法及過程
(1)設計好有機玻璃板尺寸:共7片,前后各1片、外2片、內2片、中間底部1片,見圖1;
(2)用極速膠粘合有機玻璃板,其中在左右直筒中底部插入兩個銅片做為電極,露出的部分用電烙鐵焊拉到電源引出的導線上;全部完成后用硅橡膠把接縫密封以防滲漏;
(3)制作電池盒,粘貼到液體電阻演示器的中間底部上,焊接好開關,引出導線;
(4)準備好帶小燈泡的燈座兩個,用熱熔膠將其粘在側壁上,左右各一個,它們是并聯的,分別通過兩邊管中的液體構成通路,以顯示兩邊液體電阻大小情況,進行對比;
(5)在銅片1 cm×3 cm大小和2 cm×3 cm兩銅片上分別焊出一根導線(長約25 cm),另一端焊接鱷魚夾上,為了使銅片能漂浮在鹽水液面上,在銅片上方粘上一小片塑料泡沫,大小與銅片等大,這樣當銅片放入直筒中時就能浮在鹽水表面上,通過鹽水與下部銅片構成通路,小燈泡就能發光,從發光的強弱或接入的電流表的電流大小,就能看出哪邊的液體電阻大,哪邊的液體電阻小,從而研究液體電阻因素與什么有關。
4? 操作方法
(1)將銅片電極嵌入容器底,并標示電極位置,將另一電極固定在輕質泡沫上;
(2)往容器中注入一定濃度的食鹽水,隨著液面的升高,兩個電極間的距離也逐漸增大,實現了電阻大小與長度關系的動態的實驗現象觀察;
(3)由于連通器的液面高度等高,可進行探究當長度一定時,電阻大小與橫截面積的關系;
(4)按壓金屬片也可重復動態觀察液體電阻大小與長度的關系。
5? 改進優勢
通過這個液體電阻演示器,可以很好地演示液體電阻大小也與導體長度、橫截面積和液體種類有關:
(1)在一邊裝入鹽水后,由于兩邊是連通器,兩邊液面保持等高,但橫截面積不同,很明顯看出橫截面積大的一邊小燈泡亮,從而得出液體電阻與橫截面積有關;
(2)用細的金屬棒把漂浮的銅片按入一定深度,液體長度變化,小燈泡亮度也發生變化,從而得出液體電阻與液柱長度有關;
(3)取能導電的不同液體到相同的深度,也會看出小燈泡亮度不同,從而得出液體電阻也液體種類有關。
通過這個演示器材的改進,學生更好地理解了電阻大小的影響因素,也補充了教材中沒有液體電阻的不足。
參考文獻: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九年級全一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