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萬里
摘要:作為一種犬科常見傳染性皮膚病,犬真菌性皮膚病占據臨床統計數字的近20%。該病由真菌引發,能夠在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動物與動物之間完成傳播。本文闡述了該病的病原、流行病學、發病機理,提出了綜合診斷及治療方式,以供參考。
關鍵詞:全真菌性皮膚病;人畜共患;綜合診斷
1? 犬真菌性皮膚病相關內容簡析
1.1? 病原和流行病學
誘發犬真菌性皮膚病的病原菌分為小孢子菌和石膏樣小孢子菌,分別歸為小孢子屬以及毛癬菌屬。在常溫情況下,此類真菌的生存能力極強,故能夠長期存在。直接暴露于陽光下,長時間接受紫外線直射,該類真菌也會生存朔月之久。根據李曾夏子(2009)等研究人員的調查報告,致病菌附著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多項器物上時,其感染能力的消退速度十分緩慢,通常能夠留存5年以上。
犬真菌性疾病的主要傳播方式為直接接觸傳播,特別是病犬患病部位與其他生物皮膚直接接觸時,感染率較高;而健全的人和動物接觸遺留病菌的器物時,也會因間接接觸傳播而感染該病。此外,該病的傳播過程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真菌性喜溫暖潮濕的環境),故犬主人需要注意。
1.2? 發病機理
正常生長的犬類動物,由于皮膚完整度較高,機體的組織黏膜會自主形成機械性屏障,對于小孢子菌等真菌的入侵具備較強的防護作用;此外,犬類動物的皮脂、汗液中存在大量的脂肪酸,接觸小孢子菌時,能夠對其繁殖起到極強的抑制作用。故此病往往首先出現在本身患有其他疾病,存在免疫功能缺失癥狀的犬類動物身上。一旦健康的犬只皮膚出現傷損,則在接觸過程中感染。
2? 犬真菌性皮膚病的診斷方法和綜合治療過程
2.1? 診斷方式
患有真菌性皮膚病犬多在四肢、腹部、尾部等部位,在初步診斷后需經過專業病料檢查進一步確診,病料的采集應選擇較新的病狀皮膚,借助醫用鈍性刀片或專用刮片于患部進行刮擦,直至表面毛細血管滲血,將所得到的病料進行送檢,病料確診通常情況下分為紫外線燈檢查、顯微鏡檢查、真菌培養、組織病理學檢查四種,各有優缺,紫外線燈檢查是最早運用的檢查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簡便特點,但同時準確性不佳,顯微鏡檢查借助光學顯微鏡進行鏡檢,通過觀察皮膚碎屑中是否存在爬行蟲體判斷是否患有真菌性皮膚病,真菌培養法是準確性較高的方式,是現階段皮膚真菌診斷的第一選擇,而組織病理學檢查相較于其他方法應用率不高,是通過PAS染色,通過表面孢子是否呈紅色判斷是否具有真菌性皮膚病。若犬真菌性皮膚病已確診,需及時展開治療,治療不及時將會轉變為慢性皮膚病,治療過程長達數月。
2.2? 局部及全身治療方式
犬真菌性皮膚病在病發治療時分為局部治療與全身治療兩種方案,局部治療法主要用以阻止犬真菌性皮膚病的蔓延,而全身治療針對局部治療效果不佳的犬。
局部治療方式主要采取藥浴與噴霧、軟膏相結合方式進行,藥浴一周2次,用以進行感染皮膚的防腐工作,螨蟲外用滿清噴劑較為有效,真菌外用可選真維寧噴劑,若癥狀較為嚴重,可結合口服消炎藥物與維他命進行輔助性治療,若皮膚發炎較為嚴重,可選用咪唑類與皮質類膽固醇類相結合的方式展開局部治理。全身治療可結合灰黃霉素與酮康唑、伊曲康唑等藥物進行治療,同時需禁牛奶、禁堿性食物,若病發季節為春夏季,需加強地毯、毛巾、布藝沙發等家具的晾曬與消毒,避免二次感染。
2.3? 預防方案
犬真菌性皮膚病重在預防工作,為切實預防犬類真菌性皮膚病,需采取科學規范的方案展開日常清潔。例如:確保犬類活動區域的清潔干燥,保持通風順暢,在良好飼養環境下,需保持喂養各類維生素及礦物質,并確保犬類每日運動量,另外需加強犬類清理背毛工作,避免在運動時擦傷感染,犬類定期洗澡與定期消毒工作是保障預防效果的重要途徑,定期在犬類活動區域要噴撒消毒劑,并對其用具進行消毒浸泡,洗澡可保持一周一次,降低微生物感染幾率,另外需注射伊維菌素進行驅蟲,因犬類品種差異,若發生療效不佳現象應立刻停止使用,避免出現中毒現象,若在活動區域接觸患犬,需將患犬所接觸的各類污染物進行集中焚燒或深埋處理,患犬所停留區域需進行徹底消毒,避免大規模傳染,真菌性皮膚病具有一定傳染性,因此患犬應進行一定隔離工作,定期消毒并注意防護,若新引進犬類需進行一段時間隔離,并通過檢測方法進行病理鏡檢,確保新引進犬類無真菌性皮膚病。
3? 結語
綜上所述,患有真菌性皮膚病的病犬,其患病處在初期將會出現局部脫毛情況,且裸露的皮膚會逐漸出現大致呈圓形狀的斑紋。在此階段,犬主人切不可輕忽,必須及時追蹤癥狀的變化情況,并前往獸醫站尋求救治。否則,隨著瘙癢程度的逐漸提升,皮癬、皮損情況將會逐漸嚴重,導致皮膚出現大面積損傷。
參考文獻
[1] 高小斐.犬螨蟲和真菌混合感染性皮膚病的診斷與治療[J].農村科學實驗,2019(17):95-96.
[2] 景勝凡,馬玉忠,安琪,等.犬真菌性皮膚病的診治[J].中國動物保健, 2019,21(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