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宇
我是東南地區東武南呂鄉東嶺村第一書記,也是脫貧攻堅駐村工作組組長。我父親退休后,除了寫寫文章,閑不住,非要到我的扶貧村,和一位貧困戶李大哥種地瓜。這是個有意思的故事。
我作為第一書記,要做到精準扶貧,首先必須了解實際情況,才能有針對性地幫扶。到村以后,我就開始遍訪貧困戶,認識了一位老大爺李東海。李大爺已經74歲了,是個不善言辭的人,忠厚老實,一看就很可靠。由于年紀大了,平時干不了其他的重活,地里只種了點兒辣椒和地瓜。這里的土壤硒元素含量很高,為此,開春時我聯系朋友把他家收獲的地瓜全都兜底購買了。
我父親忽發奇想,對我說:我在你的扶貧村租個宅院,和老李一塊種地瓜吧。轉告他,我是義務的。
我知道父親身體很好,就答應了。村里出外打工的多,閑房不難找。四間房的獨門獨院,月租才800塊錢。水好,空氣好,我父親又有了事兒干。這事兒多漂亮!父親表揚了我。
我父親看到,扶貧的兒子想的是,扶貧不能只是給錢給物,還是要讓貧困戶靠自己的雙手去掙得自己的幸福。今年初,我和工作組同事商量,決定同李東海大爺進行合作:訂單農業。由我負責采購優良品種地瓜苗,并通過工作組搭建的村級電商平臺兜底包銷。李大爺只負責管理和收獲,不用考慮銷路。
將這個設想同李大爺一溝通,他非常高興。于是開干。
油鹽醬醋米面帶齊,我父親進村安頓好,就先和老李見了一面。老李確實憨厚,香椿炒雞蛋,喝了兩杯,我父親帶的高度范公(范仲淹)原酒。
兩杯酒后,李大爺話稍多了起來。他說,兄弟,陳毅睡過俺家的東屋炕。鬼子敗走了以后,羅榮桓率115師從黃縣渡海占東北;1947年,陳毅帶的新四軍從蘇北進了山東,過沂蒙山區,住進了濰河岸南的俺村里。新四軍按南邊習慣,見了婦女叫大娘,俺這里,五十歲以上的才叫大娘,五十以下的叫嫂子,也可叫姐。戰士們的叫法,把年輕媳婦們叫得可害羞了。俺爺爺囑咐奶奶給陳司令燒個熱炕頭。陳毅睡過一晚,說,大娘哎,您這熱炕,把我這在贛南的傷腰桿子治舒服了。要不是軍情緊急,我在這住個十天半月,腰準好了!實際上,俺爺爺奶奶和陳毅年齡差不多,只是莊戶人顯老……
我父親喊著說,老哥,咱連起來了!俺爹十四歲干八路,俺大姨夫是沂蒙西山老二團的團長,俺大姨也是老二團的,俺姥爺領著民團打過板垣師團往臺兒莊進攻的鬼子,自己和后勤副手都傷了一只眼睛……
行了,哥倆成了黨的親兄弟。住房,反而租的閑在那里了。不必退。村里往外租處房不易,再說,有合同。
種地瓜,那可能是父親放下的老買賣了!看我父親和個莊戶出身一樣,李大爺說,想不到,您這兄弟、上面的大筆桿子,還有莊戶本事??!
給每棵地瓜上肥,他老哥倆用翻地瓜秧桿子,插眼,施過煮熟的黃豆泥!正是地瓜拖四五根秧的時候,施上,多頂勁兒!
至于用的秧苗,我倒要特別說一說。既然要通過電商銷售,產品就得有點兒特色。還是用去年的地瓜品種肯定不行。正好,我發現一家當地企業種植了一種新地瓜品種,春薯26號。我有幸嘗了嘗,口感非常棒。有板栗的味道。甜,面。一經品嘗,印象很好。于是,決定合作種植這個新品種。這個品種由省農科院和一家農科企業合作最新研發,并未對市場大規模銷售。通過聯系溝通,最終,我費了不少勁兒,弄到了2畝地8000多棵秧苗。
有了苗,有了地,有了人。管理的事情,就是李大爺和我爸老哥倆了??窗?,人不欺地,莊稼不欺人。綠油油的一片,嗯哼——放下多年的營生又拾了起來,并且一點兒也不差!父親真想哼小曲兒!
我突出了這個地瓜品種的兩大賣點:
其一,全程有機。我事先和李大爺講明,決不用化肥和農藥。為此,我父親提供了有機肥,老哥倆還把李大爺家的鍋框子、火炕,都打了,用土雜肥做基肥。院里,專門堆了個尿窩子,不撒尿,倒涮洗的水,漚肥。我明確要求,在后期管理中決不能使用任何農藥。這個品種產量并不算最高,但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可以放心食用。個別地瓜可能會存在刺螬、螻蛄啃咬的痕跡,這恰是沒有使用農藥的證明。
其二,口感味道好。這個地瓜吃起來面,中甜,突出的是栗子味香。是我吃過的味道中很好的。我的朋友們吃過后,都說好吃,吃完還想再帶一些。說,完全是小時候的味道。
我感覺,這評價還是比較到位的。地瓜收獲前,我先在平臺上搞了前期預定。一箱裝10斤,數量約十七八個。30元一箱,比普通地瓜價格高了一倍多。
李大爺又高興又很奇怪,看著我父親的臉,問:您兒這個干部當的,坐在大隊屋里,就往外發地瓜?就把錢賺來了?還壓不住貨?您兒這書記,真能!
我父親笑著說:大哥,選對了品種,主要是咱哥倆種得好啊!
李大爺呵呵地笑。我抓緊拍下來,發到平臺做配圖,再次感謝買家、大家的幫助,希望大家明年能夠繼續喜歡東嶺村的地瓜。
一算賬,李大爺收入3萬1千多元。消息傳開,十幾戶不貧困的種蘋果戶、養雞戶,也來找我這第一書記,也要種。父親替我表態,說:行,地瓜種已留足了,咱成立個合作社,明年大家齊心干,都發地瓜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