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倩倩 車京玉 邵立剛 李長輝 馬勇 張起昌 劉寧濤 田超 王志坤 尹雪巍 代麗婷 程睿鈺



摘? ? 要:克春120444為中強筋型高產春小麥品種,由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克山分院以九三DI-42為母本、克02-850為父本,經有性雜交育種手段,系譜法選育而成。該品種于2020年通過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屬春性中熟品種,從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數為91 d左右,熟期適宜黑龍江省春小麥區種植。該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產量為4 115.3 kg/hm2,較對照品種增產3.2 %;生產試驗平均產量3 664.2? kg/hm2,較對照品種平均增產7.9%;產量突出,品質優良,較適宜大面積推廣種植。
關鍵詞:中強筋型;春小麥;選育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14-0016-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512.12? ? ? ?文獻標志碼: B
我國春小麥種植區域一般集中在生態氣候相對寒冷濕潤的東北地區,該區域生態氣候較適宜優質春小麥品種的生產種植[1]。由于東北地區小麥種植面積受市場影響,以黑龍江省為例,年種植面積約在10萬hm2左右,限制了春小麥產業的發展。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克山分院針對小麥生產問題,擬通過選育優質春小麥品種,推廣優質專用春小麥種植,從而提高小麥綜合生產能力[2]。
1? ?選育經過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克山分院小麥育種研究團隊針對市場需求,建立育種目標,優選組配親本,采用有性復合雜交技術手段,系譜法選擇育成。其母本為九三DI-42,父本為克02-850,2006年進行人工雜交,秋季收獲F0代種子,2007—2011 年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山縣科研育種基地種植F1~F5 代,根據育種目標進行世代選擇,2012 年F6代進行決選,決選品種代號為克春120444。2013—2014年連續兩年在科研育種基地進行產量鑒定,2015年在7個異地鑒定點開展了鑒定試驗,2017—2019年參加黑龍江省小麥聯合體中熟組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20年經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對該品種進行評審,符合黑龍江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命名為克春120444(審定編號:黑審麥2020L0002)。
2? ?農藝綜合性狀
2.1? ?品種特性
克春120444為春性中熟品種,從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數為91 d左右。該品種幼苗直立,植株分蘗力強,繁茂性好,株高93.6 cm左右。小穗數一般為7~23 個,穗紡錘型,有芒,千粒重34.7 g左右。
2.2? ?品質性狀
克春120444經農業農村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2018—2019 年連續兩年抽樣分析,達到中強筋小麥標準。其蛋白質含量為16.12%~16.20%,濕面筋含量36.0%~37.5%,穩定時間5.2~5.3 min,容重816 g/L,抗延阻力137~265 EU,拉伸面積40~68 cm2。
2.3? ?抗病性
克春120444對小麥稈銹病、赤霉病及根腐病的接種鑒定結果為:小麥稈銹病為免疫,中感赤霉病和根腐病。
3? ?試驗產量結果
3.1? ?產鑒定結果
2013—2014年連續兩年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克山分院科研育種基地進行產量鑒定,產量分別為5 181.5 kg/hm2和6 184.5 kg/hm2,平均較對照克16號增產13.8%。由于其產量突出,差異顯著,又于2015年進行7個地點多點鑒定試驗,平均產量5 691 kg/hm2,較對照龍麥26號平均增產8.6%。
3.2? ?區域試驗結果
2017年參加黑龍江省小麥聯合體中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為4 625.2 kg/hm2,較對照品種克旱19號平均增產為7.2 %。2018年繼續試驗,平均產量為3 505.4 kg/hm2,較對照品種克旱19號平均減產0.9 %。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為4 115.3 kg/hm2,較對照品種克旱19號增產3.2 %(見表1)。
3.3? ?生產試驗結果
2019年參加黑龍江省小麥聯合體中熟組生產試驗,平均產量3 664.2 kg/hm2,較對照品種克旱19號平均增產7.9 %(見表2)。
4? ?配套栽培技術
4.1? ?種植區域
克春120444適宜種植在黑龍江省春小麥區域或相同生態類型區域種植。
4.2? ?精細整地
整地注意4點:①采用深松的方法,可有效打破犁底層,加深耕作層,增強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保墑的能力;②整地質量必須做到無大土塊,確保土層表面及深層無大坷垃,防止土壤水分散失造成干旱,導致出苗不好,影響產量;③土壤要做到上虛下實,表層要疏松透氣,深層不出現架空現象;④在整地過程中,要做到耙平地塊,無欠溝,使地面平坦,為播種與灌水提供條件[3]。
4.3? ?適時播種
播前種子要進行精選,目的是剔除雜質、病粒、不完整粒等,使種子達到國家規定的相關標準。一般黑龍江省播種時間4 月中下旬,可選擇中等以上肥力的地塊,采用窄行條播高產栽培技術,保苗株數650 萬株/hm2。播種與鎮壓同時進行,一般播深以鎮壓后3~4 cm為宜,深淺一致。
4.4? ?合理施肥
一般每667 m2施用N∶P∶K 為1.2∶1∶0.5的肥料16 kg左右。底肥以肥料總量的70%在秋季整地時一次性施入,施肥深度9~10 cm;種肥以肥料總量的30%在播種時進行一次性施入,深度3~4 cm。
4.5? ?田間管理
壓青苗于3葉期進行,一般鎮壓1~2 次,目的是防止莖葉徒長,造成倒伏,同時可以促進根系的發育,使植株達到協調生長的理想狀態。化學除草一般在4~5葉期,選用化學除草劑進行防治田間雜草,一般防治闊葉雜草采用甲黃隆+2,4-D異辛酯,防治禾本科雜草選用驃馬,赤霉病在抽穗揚花期進行防治[4]。
4.6? ?及時收獲
收獲時期一般在蠟熟中末期至完熟中期,收獲時選擇晴天進行。收獲的質量要求符合國家標準,收獲的商品要及時晾曬,清揚,入庫保存的含水量要低于13.5%[5]。
參考文獻:
[ 1 ] 馬勇,邵立剛,王巖,等.春小麥新品種克春10號[J].中國種業,2015(7):76-77.
[ 2 ] 劉寧濤,邵立剛,車京玉,等.小麥新品種克春111571及配套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18(10):87-88.
[ 3 ] 馬勇,邵立剛,車京玉,等.春小麥新品種克春111362[J].中國種業,2018(12):86-87.
[ 4 ] 王越,陳志國,張海燕.小麥品種試驗總結[J].現代化農業,2019(3):18-19.
[ 5 ] 劉寧濤,邵立剛,車京玉,等.優質抗穗發芽春小麥新品種克春19號[J].中國種業,2020(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