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壽啟 喻惟 高海濤
摘? ? 要: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視域下,萬載縣水稻種植戶開始積極響應政策的號召,在機插水稻“精量稀播、精細栽培、精確施肥、精確管理、精準防控”的基礎上,發展綠色高效栽培技術,使水稻生產的預期目標得以順利實現,種植戶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從萬載縣水稻種植的現狀出發,對機插水稻“五精”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夠為各地的水稻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機插水稻;“五精”;綠色高效;栽培技術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14-0051-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511? ? ? ?文獻標志碼: B
萬載縣隸屬江西省宜春市,總面積1 719.63 km2,城區面積10.6 km2,截至2018年底,全縣戶籍人口總數為577 327人,其中鄉村人口367 369人。萬載縣屬于典型的亞熱帶濕潤氣候,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加上本身水利資源豐富,對于農業十分有利,水稻是其主要糧食作物。以2018年為例,稻谷播種面積為44 293.33 hm2,占全縣總糧食播種面積的87%以上。做好對于水稻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的研究,對于萬載縣農業的綠色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1? ?萬載縣水稻種植現狀
最近幾年,萬載縣的水稻產量持續增長,農戶收入逐年增加,帶動了區域農業的快速發展,不過其在水稻種植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
一是栽培技術水平不高。現有水稻栽培技術的適用性相對較差,不管是技術靈敏度還是信息傳遞能力,都無法很好地滿足水稻生產的現實需求,而且水稻本身在種植過程中容易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如果在干旱或者強降水時期,水稻的生長速度會減緩,產量和質量無法得到保障。二是肥料利用率偏低。肥料的施加效果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水稻的長勢,如果在水稻種植中缺乏對于施肥量的合理控制,則水稻生長會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而在土壤肥力和灌溉水質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甚至可能打破生態系統平衡。現有的水稻栽培技術配套設施缺乏完善性,導致施肥的頻次和劑量無法得到有效控制,肥料的利用率偏低。三是機械設備普及率不高。現階段,機械設備一般只應用在水稻插秧和收獲環節,無法很好地適應水稻大規模生產的需求,在影響水稻種植效率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生產成本,使得很多高產栽培技術的創新停留在理論層面[1]。
2? ?萬載縣機插水稻“五精”綠色高效栽培技術
水稻綠色高效栽培技術是綠色農業發展的現實要求,主要是結合區域氣候條件和土壤狀況,選擇優質水稻品種,借助綠色栽培技術,形成合理的品種布局,種植一些外觀和質量較優的健康稻米,做到品質佳、品牌創優,實現綠色、節能、增效的目標。“五精”綠色高效栽培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2.1? ?精量稀播
在確定好適宜種植的優質水稻品種后,應用先進的農機設備,對機械化流水線播種模式進行推廣,實現對于播種量的精確控制,避免播種數量過少引發的土地資源浪費,以及播種數量過多引發的種子浪費問題,能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培養出高質量、高標準的水稻秧苗,一方面可適應高速插秧機的作業需求,另一方面也可在很大程度上縮短插秧后的緩苗時間。結合萬載縣的氣候條件,最佳播種期確定為5月下旬。在播種環節,每只秧盤的播種量應該控制在0.15 kg,依照25 只/667 m2秧盤的用量計算,播種量為3~3.5 kg/667 m2;如果播種的是優質雜交水稻,則播種量為1.8 kg/667 ㎡。
2.2? ?精細栽培
一是應該切實做好整地工作。機插水稻秧苗的秧齡彈性較小,整地工作必須做到“搶季節、抓進度”,盡早實施,借助二次旋耕的方式。在秸稈還田后,水田中泥漿的深度可達到5~8 cm,耕作深度達到8~12 cm。在整地結束后,大田表面平整,沒有雜物和浮渣的存在,田面高低差不能超過3 cm。在整地后應該保持一定的淺水層,沉實1~2 d,避免田塊過爛影響水稻栽插的質量。
二是應該強調適時適齡早栽。通過適時適齡早栽的方式,能夠有效縮短秧苗返青所需的時間,實現對光熱資源的充分利用,加速水稻的生長發育。結合機插水稻的生育特點,秧苗高度13~18 cm,秧齡15~18 d,移栽的時間為6月上、中旬。如果移栽過晚,會對水稻的產量造成影響。
三是應該做好合理密植。結合插秧機的型號及特征,常規粳稻的栽插量為1.7萬~1.8萬 穴/667 m2,秧苗數量為3~5 枝/穴,雜交粳稻的栽插量為1.4萬~1.6萬 穴/667 m2,秧苗數量為2~3 枝/穴。在實際操作中,要結合不同水稻品種的分蘗特點,對穴栽苗的數量進行適當調整。
四是應該強調薄水淺插。機插水稻秧苗的齡期較小,在移栽時秧苗高普遍在13~18 cm,如果水深過大,可能出現飄秧的情況,因此在插秧過程中,應做到薄水淺插,將水層控制在1~3 cm,秧苗入泥深度在2 cm左右;做到寬行淺插,將飄秧率控制在3%以內。
2.3? ?精確施肥
想要保證水稻的優質高產,需要做好精準施肥,相關研究表明,在水稻種植的過程中,純氮的需求量為18~20 kg/667 m2。在進行施肥時,應做到精確施肥,科學搭配,以實現省工節本的目標。
一是施足基肥。水稻基肥可以選擇銨態氮肥,能夠加速麥秸稈的腐爛分解,在實施秸稈全量還田時,每667 m2可施加45%高濃度復合肥15 kg,搭配17%碳酸氫銨30 kg,也可施加46%三元素測土配方復合肥30~35 kg。
二是施加分蘗肥。從機插水稻的特點出發,分蘗肥應該采用分次施加的方式,第一次施肥在秧苗栽插后的2~4 d,配合化學除草劑的使用進行施肥,通常會使用17%碳酸氫銨或者46%尿素,用量分別為20 kg/667 m2和7.5 kg/667 m2,在施肥結束后,應將水層保持3~5 d。第二次施肥在秧苗栽插后的10~15 d,一般是施加46%的尿素,用量為5 kg/667 m2。
三是施加孕穗肥。通過合理施加孕穗肥的方式,能夠加速水稻幼穗分化,增加粒數和粒重。一般情況下,孕穗肥同樣是采用分次施加的方式,分為促花肥和保花肥。在進行施肥的過程中,應該強調“因田因苗”的基本原則,重點關注葉齡余數及葉色褪淡兩個關鍵指標。在秧苗主莖葉齡余數達到3.5~4葉時,可以施加促花肥,按照每667 m2施加46%尿素7.5 kg以及45%高濃度復合肥10 kg的用量;在秧苗主莖葉齡余數達到1.5葉時,可以按照每667 m2施加46%尿素5 kg的用量施加保花肥。在施肥過程中,需要確保葉色正常褪淡,做到“早褪早施、晚褪晚施、不褪不施”。從節約成本的角度分析,可以將促花肥和保花肥一次使用,在葉齡余數為2.5葉時,每667 m2施加46%尿素10 kg以及45%高濃度復合肥10~15 kg,或者46%尿素12.5 kg以及60%氯化鉀10 kg。
四是追施葉面肥。水稻生長中期和穗期,應該配合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施加葉面肥,提升水稻根系活力,強化后期葉片的光合作用,避免水稻植株早衰的問題,從而增加粒數和粒重,實現結實率的提高[2]。
2.4? ?精確管理
水漿管理是提高水稻抗逆、抗災及抗倒伏能力的重要前提。
一是在水稻秧苗移栽時,應將水深控制在1~3 cm,在移栽后做好淺水護苗,確保水深為秧苗平均高度的1/3或者1/2。在秸稈全量還田時,水漿管理需要移栽醒苗完成后脫水露田2~3 d,在通氣解毒的同時,促進根系發育,之后在分蘗期采用薄水及活水,加速分蘗。二是早擱田、輕擱田、多擱田。當稻田苗數達到預期穗數的80%~90%時,可以開始脫水擱田,做好控苗工作,擱田應該做到“苗到不等時,時到不等苗”,避免一次重擱,等到秧苗基部節間開始伸長后,可以逐漸加大擱田的力度,到8月上旬,可達到田邊可見裂縫,田中不陷腳,葉色褪淡。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起到群體調控、強根壯稈的效果,為后期的高產創造條件。三是孕穗期水漿管理。在水稻進入到孕穗期到抽穗揚花階段,需水量較大,應該在田間建立薄水層直到抽穗揚花結束。四是在抽穗揚花結束后,水稻進入灌漿期,需要采用間歇灌溉的方式,保持田間干濕交替,做好保葉增重的工作,收割前10~15 d才能斷水。
2.5? ?精準防控
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應該依照植保部門的要求,推動綠色防控技術,盡量減少使用化學農藥。從萬載縣的實際情況出發,全面推廣機械化流水線育秧技術,在水稻秧苗培育階段全程使用防蟲網或者無紡布進行覆蓋,使得秧田期的化學農藥用量至少減少了70%。在大田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強調以農業措施為主,針對病蟲進行有效檢測,實現精準打擊,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及生物農藥,可減少水稻生育期農藥的使用次數來降低成本,也可使得水稻的品質達到綠色要求。
3? ?結語
萬載縣在進行水稻種植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問題,這些問題對水稻種植的產量和質量造成了一定影響。對此,農業部門應該充分重視起來,在推廣機械化流水線作業技術的同時,發展“五精”綠色高效水稻栽培技術,通過精量稀播、精細栽培、精確施肥、精確管理、精準防控的方式,實現水稻的綠色、健康和高產,推動當地水稻種植業的健康發展,帶動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 1 ] 夏玉玉.江蘇馬集鎮機插水稻綠色生產技術要點[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35):61-62.
[ 2 ] 朱聰聰,楊洪建,管永祥,等.江蘇水稻缽苗機插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稻米,2019,25(5):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