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石芳,蔡宏懿,張曉喻
(1.甘肅省人民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2.酒泉市人民醫院,甘肅 酒泉 730000 )
近年來,惡性腫瘤發病率逐年上升,常見的女性高發惡性腫瘤為乳腺癌,其次為宮頸癌,且發病年齡明顯年輕化[1-2]。國外學者把ⅠB2、ⅡA2期宮頸癌歸于局部晚期,治療方案采用同步放化療為主[3],在我國,該期別腫瘤主要采用手術治療,由于腫瘤體積較大,手術存在一定困難,且效果欠佳。研究顯示[4],術前腔內后裝治療可不同程度縮小病灶,有利于手術切除,其有效率可達94.7%,3、5年局控率也較高,但術前后裝治療對術中情況,術后中、高危病理因素,術后并發癥等的影響仍是未知的,針對目前的現狀,本Meta分析通過評價術前后裝治療對ⅠB2和ⅡA2期子宮頸癌的安全性,為臨床治療巨塊型宮頸癌提供最佳的治療依據。
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
①未提到“隨機”字樣的臨床觀察;② 綜述,個案報道。
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病理情況(陰道殘端浸潤、脈管癌栓浸潤、宮旁浸潤、淋巴結轉移發生率),術后并發癥(切口愈合情況、淋巴管囊腫、尿潴留、泌尿系感染)。
采用計算機檢索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1978年1月至2020年12月)、維普數據庫(198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國知網(1994年1月至2020年12月)、萬方數據庫(1997年 1月至 2020年 12月)、PubMed(建庫 ~2020年 12月)、Cochrane Library等。檢索詞包括:宮頸腫瘤、放射治療、手術治療、隨機對照試驗等。所有文獻檢索策略都是經過多次反復預檢索后確定。
檢索所獲文獻,由2人參與閱覽、剔除,獨立審閱后交叉核對,意見不同需加入第三人意見,最后歸納、設計研究提取表,然后填寫數據。
應用RevMan 5.3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數據分析。RR為計數資料統計量;WMD為計量資料統計量,各個效應量采用95%可信區間表示。納入研究間的異質性通過χ2檢驗分析,如果納入的研究存在足夠一致性(P>0.1和I2<50% )時,分析通過固定效應模型,如果研究具有異質性時,通過分析異質性來源,進行亞組分析。對研究間具有統計學異質性但無臨床異質性或者差異無臨床意義時,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如各組間異質性過大,則采用描述性分析。
通過計算機初次檢索到2659個研究,去掉201個重復和不符合標準的研究后閱讀全文,發現43個研究不符合該Meta的納入標準,經剔除后最終有9個研究被納入,包括病例716例。以下為研究特征(表1)。

表1 納入研究的臨床特征(n=9)
2.2.1 術中情況
術前腔內放療組和單純手術組在術中情況方面相比,Meta分析結果顯示,手術時間和出血量共納入5篇文獻,包括394 例患者 , 分別為 RR=1.14,95% CI: 1.35~0.93,P<0.00001和 RR=26.33,95% CI: 42.78~9.89,P=0.002(見圖7)。

圖7 術中情況
2.2.2 術后病理情況
術前腔內放療組和單純手術組在術后病理情況方面對比,Meta分析結果顯示,殘端切緣陽性納入3個研究,病例數 224例,95% 可信區間 : 0.08~0.98,P=0.05;脈管侵犯納入4個研究,病例數344例,95% 可信區間: 0.31~0.90,P=0.02;宮旁侵犯納入2個研究,病例數146例,95% 可信區間: 0.09~0.70,P=0.008;淋巴結陽性納入5個研究,病例數424例,95% 可信區間 : 0.34~0.75,P=0.0007,以上研究組與對照組間均有統計差異。而宮頸間質肌層浸潤共納入2篇文獻,198 名病例,95% 可信區間 : 0.40~1.32,P=0.30,結果無差異(見圖8)。

圖8 術后病理情況
2.2.3 術后并發癥
術前腔內放療組和單純手術組在術后并發癥方面對比,Meta分析結果顯示,切口愈合情況共納入4篇文獻,包 括 302例 患 者,RR=0.75,95% CI: 0.31~1.83,P=0.53;淋巴管水腫包括5個研究,病例數380例,RR=0.72,95% CI:0.36~1.44,P=0.35;尿液潴留包括6個研究,病例數460例,RR=0.64,95% CI: 0.37~1.09,P=0.10;尿路感染包括2個研究,病例數 168例,RR=0.83,95% CI: 0.22~3.22,P=0.79;發生率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個研究提到單純手術與腔內放療聯合手術比較,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分別為8例和1例,膀胱及輸尿管損傷單純手術分別為6例和7例,而腔內放療聯合手術未見膀胱及輸尿管損傷。另外納入的1篇文獻未提及術后并發癥,1篇報道未觀察到術后并發癥(見圖9)。
2.2.4 腔內放療后并發癥
1篇文獻報道Ⅰ、Ⅱ度骨髓抑制分別為1例和3例,1例患者出現Ⅰ級胃腸道反應。1篇文獻報道Ⅰ-Ⅱ級胃腸反應5例,無骨髓抑制。1篇文獻報道放射性直腸炎3例,另外一篇文獻提到患者出現惡心嘔吐,骨髓抑制,具體未分級。其余文獻均未提及放療并發癥(見圖10)。

圖10 術后并發癥
ⅠB2和ⅡA2期宮頸癌患者由于腫瘤體積較大,容易出現宮頸旁侵犯,術后殘端切緣不凈,淋巴結陽性等高危病理因素,預后不良。單純手術治療或術后輔助放療遠期效果尚欠佳[5], 且手術時間,術中出血,周圍臟器的損傷,術后病理情況及并發癥方面也不盡如意[6]。夏紅等報道[7]術前腔內后裝治療能減瘤降期,手術耗時短,失血量少,留置導尿時間也縮短,尿儲留發生率減少,是一種理想方案。有研究顯示[8]在術后病理宮旁浸潤、淋巴結轉移、3年內盆腔復發率方面,腔內放療加手術組優于單純手術組和外照射加手術組(P<0.05)。夏紅等[7]報道手術組病理高危因素比術前后裝治療組高, 但統計差異不明顯(P>0.05), 估計跟樣本量較少相關,在一定程度上術前腔內放療可能降低病理高危因素的發生率。本研究術后病理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殘端切緣陽性(95% 可信區間:0.08~0.98,P=0.05)、脈管侵犯(95% 可信區間 : 0.31~0.90,P=0.02)、宮旁侵犯(95% CI: 0.09~0.70,P=0.008)、淋巴結陽性發生率(95% CI: 0.34~0.75,P=0.0007)在統計學方面均有差異,而宮頸間質侵犯(P=0.08)無差異,可見術前后裝治療可使病理中危因素降低,避免術后輔助放療,減少毒副反應,患者治療費用減輕。有相關報道[8,9]術前腔內放療使手術難度改善,手術中失血量減少,手術操作時間縮短,且副反應相對降低。另外,術前適當劑量的腔內放療對根治性手術的進行無任何影響,也未增加手術并發癥、副損傷、術中出血等[10]。周莉華等[11]報道,術前腔內放療組和單純手術組的常見手術并發癥無差異,且均無腸梗阻、輸尿管瘺等嚴重并發癥出現。本研究術前后裝治療與單純手術比較,可使手術操作時間縮短(95% 可信區間 : 1.41~0.91,P<0.00001),手術中出血量也較少(95% 可信區間 : 0.60~0.19,P=0.0001),在術后相關副反應方面,術前腔內放療組與單純手術組對比,切口愈合情況(P=0.53)、淋巴管水腫(P=0.35)、尿液潴留(P=0.10)、尿路感染(P=0.79)發生率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因此可見術前后裝治療未增加術后并發癥。另外本研究納入的文獻中可看到腔內放療聯合手術與單純手術比較,發生下肢靜脈血栓、膀胱及輸尿管損傷的發生率明顯較低。
總之,本研究結果顯示ⅠB2、ⅡA2宮頸癌手術前行腔內放療能減瘤,有利于手術的順利完成,出血量較少,手術操作時間縮短,術后病理高、中危因素的發生率降低,且術后副反應無增加,是巨塊型宮頸癌可借鑒的一種治療模式,但是該數據分析納入的研究質量較低,期待有更高質量的隨機對照研究來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