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玉峰,王浩志,郭兢津
(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廣東 廣州 511400)
結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主要發病群體是在40-50歲群體中,相比于女性,男性的發病率更高,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具有嚴重危害[1]。疾病早期臨床癥狀是腹脹以及消化不良,在未得到及時醫治情況下,病情會不斷發展,產生黏液濃稠性血便以及腹痛情況,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下降[2]。目前結腸癌主要治療方式是外科手術,手術方式不同,最終獲得的臨床效果也不相同[3]。對于右半結腸癌,目前有腹腔鏡頭側入路、中間入路及尾側入路等手術方式[4]。但對于不同入路的優缺點仍有爭議。本研究通過對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集30例右半結腸癌患者進行研究,利用分組統計學方式,探討腹腔鏡尾側入路的臨床治療價值。
研究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30例右半結腸癌患者作為客觀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15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數為9例,女性患者人數為6例,年齡最大值為70歲,最小值為35歲,平均(52.5±5.8)歲,其中分化程度劃分為高分化患者5例,中分化患者6例,低分化患者4例,其中盲腸癌患者10例,升結腸癌患者3例,肝區結腸癌患者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數為8例,女性患者人數為7例,年齡最大值為68歲,最小值為37歲,平均(52.5±5.1)歲,其中分化程度劃分為高分化患者8例,中分化患者4例,低分化患者3例,其中盲腸癌患者9例,升結腸癌患者5例,肝區結腸癌患者1例。兩個組作臨床資料的對比,組間差異存在均衡性,P>0.05。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手術前需要進行維持電解質平衡以及營養支持等相應治療法方式,患者需要接受常規檢查以及相應的腸道準備。研究組患者使用腹腔鏡尾側入路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具體方法:患者術中采取仰臥位,頭高腳低,左側傾斜位,助手暴露回腸系膜根部與腹膜交界線,超聲刀切開進入融合筋膜間隙,拓展間隙,上至胰頭十二指腸,左側游離至腸系膜上靜脈左側,右邊游離到生殖血管,以不觸碰腫瘤為原則,后方游離完畢。轉到結腸系膜前方,以腸系膜上靜脈為指引,解剖并結扎離斷回結腸血管、右結腸血管、胃結腸共同干及中結腸血管右側分支或主干。橫結腸上區離斷胃結腸韌帶,分離結腸肝區,打通右結腸系膜后間隙。上腹部做一10cm切口,切除末端回腸約15cm, 結腸腫瘤遠端切緣約10cm,行回腸橫結腸端端吻合術。對照組患者使用腹腔鏡中間入路方法。具體方法:以腸系膜上靜脈為指引,解剖并結扎離斷回結腸血管、右結腸血管、胃結腸共同干及中結腸血管右側分支或主干,拓展Toldts間隙,橫結腸上區離斷胃結腸韌帶,分離結腸肝區及升結腸右側腹膜,打通右結腸系膜后間隙,腸管切除范圍及吻合方式同尾側入路。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相關指標,主要指標有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淋巴結清除數量。
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吻合口瘺、腹部傷口感染、腹腔感染及肺部感染發生率。
統計學軟件SPSS 23.0版本進行所得數據客觀分析,P<0.05作為統計學差異基礎表達。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淋巴結清除數量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住院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相關指標對比(±s)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 淋巴結清除數量(個)研究組 15 142.2±12.32 83.34±15.31 12.39±2.62 32.4±4.4對照組 15 165.4±20.12 159.31±25.60 13.24±3.50 28.1±2.2 t值 - 3.809 9.864 0.763 3.385 P 值 - <0.05 <0.05 >0.05 <0.05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結腸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頻率逐年上升。這一疾病治療的關鍵是手術根治性切除。而腹腔鏡手術具有手術視野清晰、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點,是目前手術治療結腸癌的首選方法。右半結腸癌手術中涉及到的血管較多,血管變異常見,同時要確保全結腸系膜的切除問題,因此目前手術方式也較多[4]。
腹腔鏡中間入路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是應用較早、較廣的手術方式。這種手術方式采用以腸系膜上靜脈為指引,先結扎結腸血管,再游離Toldt間隙和離斷腸管。這種手術方式優點是首先結扎腫瘤血管,避免了腫瘤在被切除或擠壓等過程中腫瘤細胞的播散;同時也要求全結腸系膜的完整切除。因此中間入路是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比較常用的手術方式[5-6]。但也有不少學者認為,中間入路法有以下兩個缺點:(1)準確進入Toldt間隙較困難,特別是對于肥胖患者,而準確進入Toldt間隙是結腸系膜完整切除的前提,也是避免出血和損傷輸尿管、生殖血管的關鍵。(2)中間入路是先以腸系膜上靜脈為導向,先游離結扎血管,而右半結腸血管變異較多,因此術中血管損傷較容易出現。
腹腔鏡尾側入路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是近些年來逐漸被大家應用的手術方式。尾側入路法,不同于中間入路,它是在較容易進入Toldt間隙的升結腸尾側先進入間隙并分離,在腸系膜上靜脈及分支血管的后方游離出間隙,再離斷血管和腸管。因此這種手術方式強調手術層面的優先,保證了結腸系膜的完整切除,具有以下幾個優點:(1)一開始就進入正確層面,Toldt間隙是無血管層面,此外先分離了腸系膜上靜脈的后方,因此在分離離斷結腸血管時即使有出血也能迅速有效止血。因此術中出血較少。在本研究中,采用尾側入路手術組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中間入路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手術更加順暢,縮短手術時間。尾側入路手術因術中出血少,保證了手術視野清晰,始終在正確層面操作,手術時間更短。本研究中尾側入路組手術時間明顯少于中間入路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要求全結腸系膜切除,而尾側入路手術保證了結腸系膜的完整性,同時因首先掏空了腸系膜上靜脈的后方,因此在清掃淋巴結時更能安全有效的在血管根部結扎結腸血管,保證了第三站淋巴結的完整清除。本研究中,尾側入路法較中間入路能檢出更多的淋巴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此外,本研究發現,采用尾側入路和中間入路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在患者住院時間和并發癥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兩種手術方式在術后患者恢復、手術安全性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本研究患者例數較少,需要后續更多病例的大樣本研究。
綜上所述,尾側入路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手術具有進入層面快,術中出血少,手術時間短及檢出淋巴結多等優點,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方式,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