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瑩,韓興威**,郭 帥,楊政偉
(1.沈陽理工大學 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遼寧 沈陽 110159;2.中航沈飛民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沈陽 110169)
石墨烯作為碳家族的耀眼明星,一經問世,因其超強的導電性、導熱性、機械強度和超高的比表面積而引起材料界的廣泛關注。其高導電性[1][電子遷移率達2×105cm2/(V·s)]和高透明度[2][(97.7±0.1)%]更是使其成為透明導電薄膜的理想材料。但是,在石墨烯的制備過程中,由于片層之間存在較強的范德華力作用,使石墨烯片層極易發生堆垛,導致石墨烯在常規分散介質中分散性很差,這極大限制了其優異性能的發揮和應用。因此石墨烯分散性差是目前制約其應用和推廣的主要瓶頸。
目前解決石墨烯分散性差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以氧化石墨烯為原料,對其表面進行修飾,引入活性基團,以改善其在有機分散劑和水中的分散性,最后再選用合適的還原劑對修飾過的氧化石墨烯進行化學還原[3]。但是現有的技術手段,大多涉及表面修飾和化學還原2個步驟,流程較為繁雜;而應用的還原劑如水合肼、碘化氫、硼氫化鈉[4]等多屬于有毒害的危險化學品,增大了制備過程的危險性。因此,急需開發一種綠色、簡單的石墨烯分散體的制備技術。
作者采用一步水熱法,以氧化石墨烯(GO)為反應物,N-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為分散劑,成功制備出了透明還原氧化石墨烯(rGO)分散體。在完成石墨烯表面修飾的同時,同步實現了氧化石墨烯的還原。該分散體通過抽濾的方法制備了石墨烯透明導電薄膜。
鱗片石墨:125 μm,南京先豐納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濃硫酸、濃硝酸、硝酸鈉、高錳酸鉀、濃鹽酸、過氧化氫:天津福晨化學試劑廠;N-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化氫: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以上試劑均為分析純;去離子水:18 MΩ,實驗室自制。
透射電子顯微鏡:Hitachi H-900,日本Hitachi公司;X-射線粉末衍射儀:Bruker D8 Advance,德國Bruker公司;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Shimadzu UV-2600,日本Shimadzu公司;傅里葉紅外光譜儀:Nicolet model 8700,美國Nicolet公司;拉曼光譜儀:Renishaw in Via,德國Renishaw公司;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Thermal ESCALAB 250,美國Thermal公司;四探針測試儀:RTS-8,廣州四探針科技有新公司。
將1 g進口鱗片石墨、1 g硝酸鈉和48 mL的濃硫酸依次加入到置于冰水浴中的三口燒瓶中,攪拌均勻后,緩慢加入6 g高錳酸鉀,連續攪拌30 min后,將上述混合體系溫度緩慢升至50 ℃,待溫度穩定后,向混合體系中逐滴加入15 mL濃硝酸,繼續恒溫反應2 h。反應結束后向反應混合物中緩慢加入40 mL的去離子水,攪拌均勻,在高速攪拌下向反應液中逐滴加入15 mL過氧化氫溶液。待整個反應體系自然冷卻至室溫后,將所得產物離心,用稀鹽酸洗滌若干次后用去離子水洗至中性,透析96 h后冷凍干燥備用。
稱取15 mg GO,將其溶于30 mL的去離子水,將得到的混合物超聲處理30 min,得到棕黃色透明分散體;向上述分散體中添加0.1 g PVP并攪拌至完全溶解,再次超聲處理10 min;將最后得到的透明混合溶液體系轉入至50 mL不銹鋼反應釜中,t=120 ℃恒溫反應6 h,即得到目標產物(質量濃度為0.5 mg/mL的rGO分散體)。
以一定量的rGO分散體為原料,將其經抽濾、再分散形成不同質量濃度(1.0、1.5、2.0、2.5 mg/mL),然后分別取5 mL不同質量濃度(0.5、1.0、1.5、2.0、2.5 mg/mL)的分散體,采用真空抽濾的方法制備石墨烯透明薄膜。將抽濾得到的濾餅層轉移至透明潔凈PET薄膜上,t=30 ℃恒溫干燥即得到目標膜材料。
2.1.1 實物照片
GO水分散體和rGO水分散體(0.5 mg/mL)的實物照片見圖1。

圖1 制備的GO和rGO透明分散體的實物照片
GO分散在水中可以形成穩定的棕色透明分散體,經過水熱處理后,產物的染色由原始的棕色變成了黑色,表明在水熱過程中GO得到了還原[5]。當紅色激光照射rGO水分散體時,可以看到清晰的紅色光帶,說明rGO片層均勻分散在水中[6]。所制備的rGO透明分散體在室溫下表現出超強的穩定性,在室溫下儲存0.5 a沒有沉淀析出。
2.1.2 FTIR表征
各個階段產物的FTIR譜圖見圖2。

σ/cm-1

2.1.3 XRD表征
鱗片石墨、GO及分散體中rGO的XRD圖見圖3。

2θ/(°)
由圖3可知,石墨在未被氧化之前在26.4°有明顯的對應石墨的{002}晶面的衍射峰,代入布拉格公式可知,此時石墨片層之間的間距為0.346 nm,此時石墨烯的片層處于堆積狀態。在GO的XRD衍射圖中,在9.7°出現了明顯的衍射峰,此時GO片層之間的間距為0.913 nm,表明氧化過程中在GO表面和邊緣引入的含氧官能團作用下,GO片層之間的距離已經增大。經過水熱處理后的石墨烯XRD圖中,位于9.7° GO的衍射峰強度明顯減弱,而在24°出現了石墨烯的特征衍射峰,說明在水熱過程中GO被有效還原。此外,該峰較寬,對應rGO的片層間距為0.489 nm,說明在水熱反應過程中,GO表面的大部分含氧官能團被去除[8]。
2.1.4 UV-Vis表征
GO、分散體中rGO的UV-Vis光譜圖見圖4。

λ/nm

2.1.5 TEM表征
不同反應階段獲得的產物TEM表征見圖5。
由圖5可知,GO呈大片狀,GO的尺寸約為50 μm,GO片層表面具有明顯褶皺,這些褶皺主要是由GO片層邊緣存在的羥基引起應力所致。而經過水熱反應后,石墨烯片層的尺寸明顯變小,并且片層表面存在大量明顯褶皺,這是由于水熱過程中GO表面C—O—C鍵斷裂所致[10]。

a GO
2.1.6 Raman表征
GO、分散體中rGO的Raman光譜見圖6。

σ/cm-1
由圖6可知,2個Raman光譜中均存在D帶和G帶,其中D帶與sp3雜化碳原子的振動有關,表征了石墨結構的缺陷程度,G帶與sp2雜化碳原子的振動有關,反映了石墨結構的對稱性和結晶性,D峰和G峰的強度比反映了石墨材料的缺陷程度。1 357、1 588 cm-1出現了2個峰,分別對應于GO中石墨結構的D帶和G帶;經過水熱反應后,石墨烯表面同樣出現了D峰和G峰,位于1 354、1 585 cm-1,對比GO,峰的位置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移動。水熱前后,ID/IG的比值從0.75增大至1.43,表明經過水熱處理后石墨烯的結構無序度增大,這主要是由于在還原過程中,原本的大片狀GO被切割成尺寸相對較小的薄片,導致處于邊緣的碳原子數目增加[11-12]。
2.1.7 XPS表征
GO、分散體中rGO的XPS表征結果見圖7。

E/eV
由圖7可知,對比水熱前的GO,水熱處理得到的rGO中碳氧原子數比明顯增大,直接證明GO在水熱過程中被還原。
GO、分散體中rGO的C1s高分辨光電子能譜見圖8。

E/eV
以制備的透明rGO分散體為原料,利用真空抽濾的方法制備了透明導電薄膜,透光率和薄膜方阻見表1。

表1 不同ρ(分散體)制備的透明導電薄膜透光率和薄膜方阻
由表1可知,不同ρ(分散體)制備得到的薄膜在可見光區的透過率和薄膜電阻也不同。其中ρ(分散體)=1.0 mg/mL制備的薄膜,在可見光透過率為85.3%時的薄膜電阻為1.6 kΩ/sq,性能優于文獻報道值(80%、 2.4 kΩ/sq[12-14]),并且隨著ρ(分散體)的增加,可見光區的透過率逐漸下降,而薄膜電阻也逐漸下降,導電性逐漸增強。這是因為隨著ρ(分散體)逐漸增大,薄膜的厚度逐漸增大,可見光穿透薄膜的難度增大,而導電通路增加[15]。
ρ(分散體)=1.0 mg/mL制備的透明導電薄膜實物照片見圖9。

圖9 透明導電薄膜實物圖
由圖9可知,制備的薄膜透明。
以GO水性分散體為原料,以PVP為穩定劑,采用一步水熱法制備出了透明rGO分散體。采用FTIR、UV-Vis、XRD、TEM 、XPS、Raman等技術手段對分散體中rGO進行了系統的結構形貌表征。結果表明,所得分散體在室溫下可以保存超過0.5 a而無沉淀物析出。此外,采用真空抽濾的方法以所得分散體為原料制備了透明導電薄膜。實驗結果表明,隨著ρ(分散體)的增加,所得透明導電薄膜的光透過率逐漸降低,薄膜電阻逐漸減小。當ρ(分散體)=1.0 mg/mL,薄膜的可見光透過率為85.3%(550 nm),薄膜電阻為1.62 kΩ/sq。石墨烯透明分散體的制備方法,在實現GO還原的同時,還同步實現了石墨烯納米片的分散,易于推廣,且為透明電子器件的開發提供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