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添淇,石鵬偉,胡治軍,張朝翔,張琳,張帆帆,陳曉璐,羅紫瑩,謝毅強
(海南醫學院中醫學院,海南 海口 571199)
民族醫藥是我國的文化瑰寶,然而在祖國南端的海南省黎醫黎藥的發展和現狀卻不樂觀[1]。黎醫黎藥是數千年來黎族人民的智慧結晶,其中不僅蘊含了黎醫黎藥知識,更是黎族傳統文化的載體,具有濃烈的黎族文化特色。為了黎醫黎藥的保護和傳承,海南醫學院中醫學院黎醫黎藥科研小組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為例,隨訪當地黎醫開展了對于黎藥的基線調查活動,收集整理部分黎藥的功效及特點,分析總結所采集草藥在黎藥與中藥功效上的異同,為臨床治療提供可行性建議,并為后期建設海南省黎族草藥基因庫提供基礎。
海南島常年屬于熱帶氣候區,島嶼面積3.39萬平方公里。島內平均氣溫在23℃-25℃,年平均降雨量1500-2000mm,年日照時數1780-2600h[2],適應多種藥物植物的生長,造就了海南島極高的物種豐富度。加之政府對于海南省熱帶環境資源的重視和保護,海南省已有國家級保護區8個,藥用植物6000多種,如益智仁,草蔻,檳榔等[3]。
我國海南省黎族人口約149萬人,占海南省總人口的15.78%,占全國黎族人口的93.9%[4-6]。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海南人口長壽比例居全國首位,并且海南長壽人群中又以黎族高壽者居多[7]。這不僅得益于海南島優異的自然環境更與其特有的黎醫黎藥息息相關。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霸王嶺國家級森林自然保護區、昌江保梅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的部分特色黎族藥物。
當地黎族醫生吉醫生、路醫生、帥醫生、楊醫生4名。
在前期文獻書籍調查的基礎上,團隊以跟隨黎族醫生進山采藥和關鍵人物訪談的方式,收集標本和實時記錄黎藥的功效主治和歸經。
用Microsoft Excel對實時記錄結果進行匯總,并通過查閱文獻書籍對數據進行分類整理。
本次調研共收集了33味特色黎藥。經查證33味黎藥在不同中藥藥典及數據庫中均有收錄,但其黎藥功效卻鮮為人知。其中黎藥功效與中藥功效相同的有15味,不同的有18味。具體見表1,表2,表3。

表1 黎藥的黎藥功效分類,數目,占比及藥物名(味、%)

表2 黎藥的中藥功效分類,數目,占比及藥物名稱(味、%)

表3 黎藥的主要歸經分類,數目,占比及藥物名稱(味、%)
在本次調研的黎藥中,具有同一黎藥功效的藥物占全部藥物的百分比超過10%有5種,分別是清熱解毒39%,活血化瘀27%,止血18%,續傷接骨12%,治蟲蛇咬傷12%。由于海南島位于熱帶氣候區,黎族人民世代居住于海南島深山雨林之中,常年受山林濕熱瘴氣侵害;雨林中山澗巖石錯雜,其間荊棘藤蔓纏繞,蛇蟲蟄伏,黎族人在日常打獵生產中免不了受到蛇蟲咬傷,跌打外傷,刀傷等來自外界的侵害[8]。這與黎藥中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治療外傷的藥物居多的特點相對應。同時由于海南地區濕熱的地理環境,部分黎醫認為濕和熱為黎族地區主要的致病因素,所以黎醫所用的清熱藥物類型不僅包含清暑熱、清臟腑熱等,還包含清濕熱;解毒藥物類型不僅包含解蟲蛇咬傷毒、解瘴毒等,還包括解濕毒。
在本次調研的黎藥中,具有同一中藥功效的藥物占全部藥物的百分比超過10%有4種,分別是清熱解毒45%,祛風除濕33%,活血化瘀24%,利濕退黃15%。清熱解毒和活血化瘀作用在黎藥功效和中藥功效的占比均較大,可側面說明清熱解毒和活血化瘀藥物在傳統中醫治法的地位。黎藥功效分類中祛風除濕功效占比少于中藥功效,反應出當地因風濕邪氣所致病的情況較少見。
本次采集黎藥的黎藥功效與其藥物在其他相關中藥書籍中紀錄的藥物功效有所不同,以憂遁草和山黃皮為例。憂遁草(中藥名為接骨草)性平,味甘苦,歸肝、腎經。功效為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續傷接骨。主治為跌打損傷、骨間諸痹、風濕疼痛、腳氣浮腫、痢疾、黃疸等。而黎醫認為憂遁草除了治療跌打骨折,還有抗癌、清熱解毒之功。多用其來治療肝癌、腎衰竭、腎結石等疾病[9],或者用憂遁草煮茶用來治療咽喉腫痛。山黃皮(黎藥與中藥同名)性溫,味辛苦,歸肺、腎、膀胱經。功效為疏風散寒、利濕消腫、行氣止痛、截瘧。主治為感冒發熱、胃痛、咳嗽氣喘、腹瀉痢疾、風濕水腫;外用可治骨折、扭挫傷、濕疹等[10]。黎醫還認為山黃皮可以補血,所以主治氣血不足,面色蒼白,貧血等;外用可去腐生肌,治傷口潰爛難收。
在本次調研的黎藥中,歸同一經脈的藥物占全部藥物的百分比在40%以上的經脈有3種,分別是肝經54%,肺經42%,腎經42%。《校注十四經發揮》中對《內經》“是動病”“所生病”的解釋為:前者為經絡病,后者為臟腑病,表示經脈異常變動則可以在本經循行所過之處出現相應病癥,從而將藥物歸經與臟腑病癥聯系起來。即可由黎藥中歸肝、肺、腎的藥物占比較大,推測出黎藥中治療肝、肺、腎及其各自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的相關疾病的藥物較多。以占比最多的歸肝經藥物舉例說明:金絲草可以治療黃疸性肝炎,檳榔治療可以治療寄生蟲性肝脾腫,葉下珠可以治療由于肝膽濕熱引起的肋痛、黃疸、慢性乙型肝炎等[11]。同時與此相印證的有:據海南省某醫院患者死因基本情況如下:腫瘤、損傷和中毒、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疾病所占比例較大,其中腫瘤以肺惡性腫瘤,肝惡性腫瘤,泌尿生殖腫瘤多見[12-14]。由此可證:黎藥對治療肝、肺、腎及其經脈循行所過處的相關疾病有優勢。
本次調查初步總結了33味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的特色黎藥。其中,黎藥功效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止血、續傷接骨功效為主;中醫功效以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利濕退黃為主。歸經以歸肝、肺、腎經為主。本次調查的黎藥雖與中藥有所重合,但本文主要著重于其與中藥不同的功效主治。黎藥不僅是黎族人民祛除疾病、保持健康的工具,更是黎族文化的載體。作為黎族人民征服南島熱帶環境的智慧結晶,黎醫黎藥有著其獨特性和必要性。然而,由于黎醫黎藥的理論系統尚未完善、黎醫資質認定制度的缺乏、黎醫黎藥宣傳力度不夠等問題[15-16],導致其發展受到阻滯,逐漸與現代社會脫節。隨著十九大的健康中國戰略和弘揚傳統醫學戰略的實施,黎醫黎藥需抓住機會,積極改良革新以適應社會新形勢。助力黎醫黎藥傳承與發展,是我們作為海南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