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繼軍
(新疆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BEJ山口水庫工程于2015年8月底蓄水,蓄水以來近壩庫岸發生滑塌。2019年9月~10月,專項研究小組及時購買了工程區的航片及衛片并進行解譯分析,同時地質專業及測量專業進駐工地開展野外工作。測量專業采用無人機及水下測量設備完成水上、水下1∶2000測量任務、HP2滑坡體三維建模工作及監測網的布設。采用INSAR干涉雷達技術做出蓄水以來邊坡位移分析報告。2020年5月~10月地質、鉆探、物探及試驗專業進入工區并完成勘察工作。
從滑坡區地質環境入手,通過現場勘察測繪、地球物理勘探和室內外實驗等手段對該滑坡的特征進行系統研究,分析該滑坡的形成條件和影響因素,并探討滑坡的形成機理。采用工程地質分析法、極限平衡法、數值分析法及兩種監測數據分析等綜合數據分析,評價該滑坡體未來滑動趨勢,最后提出結論及建議。
HP2滑坡體位于大壩上游右岸2.6k m~3.2 km右岸肘狀凸岸斜坡,河流走向由近EW轉為近SN向,坡頂高程945 m(距原始河床580 m),河拔350 m,岸坡自然坡度32°~45°,基巖多裸露,巖性為泥盆系中統斜長片麻巖夾黑云母片巖,產狀305~325°NE∠35°~65°,走向與岸坡走向近。從航衛片及現場測繪綜合分析認為,HP2滑坡體為一古滑坡體,蓄水后發生復活。
HP2滑坡體具有明顯的巖質滑坡特征,平面上呈“圈椅狀”,后緣高程650 m~800 m。后緣D點陡坎斜距3.2 m,其他各點斜距0.4 m~1.5 m,滑坡體后緣750 m~800 m高程段發育多條拉張裂縫,多平行坡面,延伸長3 m~8 m,深1.2 m~1.5 m,坡面未發現明顯剪出口(圖1)。

圖1 滑坡體地貌
據水上、水下地面線與前期地形線比對發現,現狀地面線與原地面線基本平行,向坡外整體平移2.9 m~3.1 m,垂直方向上整體下移2.7 m~2.9 m。另外滑坡體后緣及側緣裂縫貫通,說明該滑坡體具有完整的底滑面。滑坡體未發現明顯的剪出口,綜合分析認為該滑坡體底滑面位置較深,臨近河床。為查明滑坡體底滑面的分布位置,在滑坡體上布置2個鉆孔,初步查明了滑坡體底滑面的深度,滑坡體底滑面下部分布f49斷層,與坡面近平行,為滑坡體底滑面。垂直深度30 m~60 m,平行岸坡厚度20 m~50 m(圖2、圖3)。

圖2 滑坡體勘探工作量布置圖

圖3 滑坡體典型剖面圖
將地質剖面、滑坡體側緣及后緣三維空間點導入CIVIL3D,軟件根據提供的三維底滑面精確計算出滑坡體總方量約為427×104m3,其中水上230×104m3,水下197×104m3(圖4)。

圖4 CIVIL 3D展示圖
根據室內及原位試驗結果:巖塊天然密度2.69 g/cm3~2.70 g/cm3,飽和密度2.72 g/cm3~2.80 g/cm3;自然吸水率0.18%~0.24%,飽和吸水率0.21%~0.27%;單軸干抗壓強度53.8 MPa~65.7 MPa,飽和抗壓強度55 MPa~64 MPa;飽和抗剪強度C=0.8 MPa~0.9 MPa,Ф=0.90~0.95。
根據本次滑坡體ZK1、ZK2鉆孔揭露底滑面滑動帶黑云母片巖巖芯取樣顆分成果分析,粒徑>80 mm含量占15%;5 mm~80 mm含量占70.3%;5 mm~0.075 mm含量占10.2%;粒徑<0.075 mm含量占4.5%。結合《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GB50487-2008)附錄E,表E.0.5結構面類綜合判定: 滑坡體HP1底滑面抗剪強度,水上c′=0.05 MPa~0.08 MPa,f′=0.45~0.50;水下c′=0.01 MPa~0.02 MPa,f′=0.35~0.40。
本次滑坡體變形監測采用INSAR干涉雷達、現場監測兩種方法。
為查明2015年8月蓄水前后近壩庫岸位移變形特征,對HP2滑坡體采用INSAR干涉雷達技術對邊坡形變進行分析。本次數據處理以干涉圖堆疊技術和增強型SBAS InSAR集成時序分析為主要技術手段。由于水庫蓄水時間為2015年8月底,本次InSAR數據覆蓋時間段為2014年11月~2019年10月。為表明滑坡體變形量,在HP2滑坡體上選取1個監測點,累計沉降變形量(見圖5)。

圖5 HP2滑坡體P5點時間序列形變圖
經過統計分析,該變形體自2015年12月~2019年10月以來P5監測點沉降量變化可分為三個時段:2015年12月1日~2017年10月7日,平均沉降量0.14 mm/d;2017年10月8日~2018年4月7日,平均沉降量0.40 mm/d;2018年4月8日~2019年10月7日,平均沉降量0.07 mm/d。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2011-06-13《滑坡的分類》標準,2015年12月以來,HP2滑坡體平均沉降速度0.07 mm/d~0.40 mm/d,表明滑坡體處于緩慢蠕動狀態(蠕動型滑坡)。
本項目為一級滑坡防治工程,根據滑坡體范圍大小,在HP2滑坡體內外共布置2條監測斷面共6個監測點(圖6)。
自2019年10月4日首次監測至2020年10月15日共監測8次。依據監測成果進行分析,HP2滑坡體各監測點水平位移、垂直沉降位移累計變形量,見圖6。

圖6 HP2各監測點位置
綜合HP2滑坡體水平位移量及垂直沉降量分析得出,該滑坡體自2015年12月~2019年10月共計378天以來,HP2各監測點水平位移量、垂直沉降量及水平變形速度、垂直沉降變形速度成果如下:①累計水平位移變形量為125.1 mm~138.3 mm。②累計垂直沉降量為181.8 mm~200.8 mm。③水平位移變形速度為0.33 mm/d~0.37 mm/d。④垂直沉降變形速度為0.48 mm/d~0.53 mm/d(圖7、圖8)。

圖7 HP2上、中下部累計水平位移量圖

圖8 HP2上、中下部累計垂直沉降量圖
2019年10月4日以來,HP2滑坡體水平位移變形速度為0.33 mm/d~0.37 mm/d,垂直沉降變形速度為0.48 mm/d~0.53 mm/d。表明HP2滑坡體處于緩慢蠕動狀態(蠕動型滑坡)。
(1)HP2滑坡體體積為427萬m3,屬大型滑坡,為巖質深層順層滑坡,近期現場監測滑坡體處于不穩定狀態,屬蠕動型滑坡(緩慢蠕動變形)。
(2)盡快委托有資質的相關單位對HP2滑坡體進行有關的穩定分析,提出對樞紐工程的危害性評價。
(3)持續對HP2滑坡體的現場變形監測;盡快布設自動化監測系統,及時了解掌握滑坡體變形和滑移情況。
(4)針對可能的重大自然災害、庫水位驟降引起的滑坡體發生突發滑移情況時,做好相應的工程安全防護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