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忠, 劉春輝, 張倩倩, 金新梅, 姚張良*
(1.桐鄉市石門鎮農業經濟服務中心,浙江 桐鄉 314512; 2.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桐鄉農業科學研究所植物保護站,浙江 桐鄉 314500)
浙北桐鄉地區常年有稻縱卷葉螟和紋枯病的大發生,稻飛虱前幾年發生較輕[1-2]。綠色防控減藥增效是當前植物保護工作的重點,綠色防控可以降低化學農藥成本,增加天敵數量,取得較好的經濟和生態效益[3]。當病蟲害大發生時綠色防控的效果以及綠色防控和化學防治的關系報道較少。根據2020年桐鄉地區兩遷害蟲明顯多于往年的情況,特別是四(2)代稻縱卷葉螟大發生的情況下,通過綠色防控示范區,旨在闡明綠色防控的效果及其與化學防治的關系,為當地開展綠色防控和農藥減藥增效提供理論依據。
1.1 供試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為秀水香1號,由嘉興市農科院提供。試驗在桐鄉市石門鎮陸家莊村進行,桐鄉市石門鎮興農糧油農機專業合作社常規管理。栽培方式為機插,化學防治前未使用任何殺蟲劑和殺菌劑。
供試藥劑:200 g·L-1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美國富美實公司);3%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江蘇生久農化有限公司);6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燕化永樂<樂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250 g·L-1嘧菌酯懸浮劑、6%阿維·氯苯酰懸浮劑、325 g·L-1苯甲·嘧菌酯懸浮劑、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粒劑、300 g·L-1苯甲·丙環唑乳油、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劑(先正達南通作物保護有限公司);30%肟菌·戊唑醇懸浮劑、20%四唑蟲酰胺懸浮劑(拜耳股份公司)。
1.2 處理設計
綠色防控設施采用風吸式殺蟲燈、二化螟性誘、稻縱卷葉螟性誘,以及種植芝麻和百日菊等蜜源植物。
以667 m2為施藥單位,設3個化學防治處理:T11為氯蟲苯甲酰胺20 g+吡蚜酮10 g+嘧菌酯50 g+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20 g;T12為四唑蟲酰胺10 g+烯啶·吡蚜酮15 g+肟菌·戊唑醇40 g+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20 g;T13為阿維·氯苯酰50 g+苯甲·嘧菌酯40 g+三氟苯嘧啶8 g。每處理面積約6 667 m2,設2個空白對照,每個空白對照面積約130 m2。
2020年7月21日進行化學防治,防治當天晴,基本無風,防治器械為擔架常規噴霧。8月14日第2次防治,3個區域對應的防治處理為:T21為苯甲·丙環唑20 g+氯蟲·噻蟲嗪10 g;T22為四唑蟲酰胺10 g+烯啶·吡蚜酮15 g+肟菌·戊唑醇40 g;T23為苯甲·丙環唑20 g+氯蟲·噻蟲嗪10 g。防治器械為植保無人機防治。
1.3 調查項目
7月31日進行病蟲害防效調查[4]。
1.4 數據處理
采用Excel 2010進行統計計算;利用Statistica 6.1軟件和Fisher LSD test進行方差分析。
2.1 不同處理病蟲害發生情況
第一次藥后10 d調查結果(圖1)表明,空白對照區的束葉尖顯著高于3個化學防治,其中T1處理的束葉尖最少。空白對照區的稻縱卷葉螟為害卷葉率、每叢稻縱卷葉螟幼蟲蟲口數量、紋枯病病株率、紋枯病病情指數和稻飛虱蟲口數量均顯著高于3個化學防控示范區,但3個化學防控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其中T3中紋枯病和稻飛虱發生最輕,說明苯甲·嘧菌酯防治紋枯病效果極佳,三氟苯嘧啶防治稻飛虱效果也極好。

圖1 化學防控示范的比較
2.2 不同處理對蜘蛛的影響
由圖1可知,各處理的蜘蛛種群數量間無顯著性差異。其中對照區蜘蛛種群數量最多,T2處理的蜘蛛種群數量最少。
2.3 不同處理的農藥使用量情況
3個方案的農藥使用劑量均較低,均可達水稻農藥減量的目的。
3.1 稻縱卷葉螟大發生年份綠色防控對其意義不大
浙江桐鄉地區稻縱卷葉螟歷年發生較重,一般五(3)代為主害代;但是2020年四(2)代就已經大發生[2],且全市稻縱卷葉螟四(2)代667 m2的卵量為2.0萬~25.5萬粒,不使用化學農藥的綠色防控示范區幼蟲量為14.1萬,可見綠色防控示范區蟲量不低于全市平均值,說明在稻縱卷葉螟大發生年份,綠色防控意義不大,化學防治不可或缺。綠色防控病蟲害要突顯其作用可能要在病蟲害發生較輕的情況下,或者是對其他幾種病蟲害有效。本試驗處在稻縱卷葉螟大發生的情況下,所以綠色防控對稻縱卷葉螟意義不大。此外,示范區紋枯病發生率也極高,已達到大發生程度,故認為大發生年份或者其中幾種病蟲害發生較重時,需要化學防治,且應以化學防治為主。
3.2 高效低毒農藥可能是減藥增效的一個重要途徑
通過綠色防控示范區化學防控試驗可以看到,3個方案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均具有很好的效果,且對天敵蜘蛛相對安全,天敵蜘蛛是當地主要蟲害的重要天敵[5]。3個方案的農藥使用量遠低于桐鄉市水稻農藥使用量[6],可見使用高效低毒農藥可能是減藥增效的一個重要途徑。